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一、'转转'的形成上世纪80年代初,在晋剧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晋剧旦角声腔流派——'转转'。'转转'最早的称呼来自于民间。1979年,交城县晋剧团赴太原南郊区演出晋剧《杜十娘》,这部戏是由宋转转任领衔主演的第一部大型剧目。《杜十娘》在太原小店剧场连演半月,一天两场场场爆满。初露头角的宋转转以脍炙人口、别具一格的唱腔博得观众喝彩叫绝,数日内轰动了整个南郊,戏迷们纷纷模仿学唱。因转转新颖别致、悦耳动听的唱腔不同

  • 标签: 浅谈转转 转转腔
  • 简介: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一个剧种的认识,往往是在喜爱这个剧种中的某个典型唱段之后,才进而熟悉并了解这个剧种的。诚如'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之于黄梅戏;'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之于豫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之于越剧;'四月里南风吹动麦梢儿黄——'之于晋剧;'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之于评剧等等,很多类似这种由一段知名唱段作为一个戏曲剧种象征的事例,似乎已成为观众认知地方戏的一种共识。

  • 标签: 爱珍腔 特色浅析 腔艺术
  • 简介:一、'爱珍'的形成对戏曲声腔继承问题的启发。戏曲传承有个大命题,即'流派'与'自我'的创变。后人习得前人,切忌在继承中重'形'不重'神',甚至把前辈某些生理条件的缺陷也当做特点来呈现,如朱文相先生所言,重'数'不重'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被一戳一站、一指一看的'数'捆死了。张爱珍从艺初始,与所有学徒一样,是模拟吴婉芝等老一辈上党梆子艺术家的风格(红了以后还专门登堂拜师),但难能可贵的是,她'宗吴'而不

  • 标签: 启示意义 爱珍腔 腔启示
  • 简介:清代学者赵翼在其《论诗》中曾言:'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星转斗移,新老更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开拓进取、标领风骚者,必当相继涌现。戏曲之道,也是如此,推陈出新,何曾停息。明代曲学家王骥德之《曲律·论腔调第十》中写道:'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起源于晋、秦、豫接壤地带,黄河金三角区域的古老蒲剧,萌生于明,发达于清,盛行于今,历经数百年,她的声腔衍变已难

  • 标签: 俊英腔 声腔丰碑 腔蒲剧
  • 简介:流派,是剧种在传承及其演化过程中所必然涌现出的百花竞发、争奇斗艳的重要展现与标识之一。流派唱腔艺术,不仅是剧种声腔最宝贵的经典积累,也是剧种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党梆子的唱腔流派发展,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突显为以地域风格为格局所划分的'州底派'和'潞府派'两大历史流派。1954年,随着州底'朝阳剧团'和潞府'胜利剧团'合并,两大历史流派

  • 标签: 爱珍爱珍 爱珍腔 腔之我见
  • 简介:谢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的邀请,让我来主持上党梆子著名演员张爱珍'爱珍'研讨会,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荣幸。我一直认为近40年来山西梆子的发展,是整个梆子戏曲剧种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能不能说山西梆子是中国戏曲艺术近40年来取得最杰出成就的地方戏之一呢?我以为是可以的。这40年山西各路梆子剧种加工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新创作的古典、现代剧目,数量和质量都不逊色,并以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人数居

  • 标签: 新流派 流派爱珍 爱珍腔
  • 简介:明天啓初年標爲'邦子空'的一段工尺譜,是今存梆子最早的記載。梆子最初以曲牌(調)的形式進入戲曲音樂中。清初至康熙中後期(18世紀初)的數十年間,梆子作爲戲曲聲自西北秦隴而出,迅速傳遍大江南北。該時期梆子基本以整齊的七言十言詩讚體唱句爲主,從文辭到劇目都有粗糙隨意、'專屬'下里巴人的特徵;在樂器上,擊節之'梆子'與'月琴'是初期梆子最基本的兩種樂器,無胡琴參與。康熙中葉,梆子在秦晉一帶已分化出'秦腔'和'亂彈'兩種聲:前者接近早期的梆子,後者則'亦昆亦梆',與後來的'勾'頗有關聯。梆子在清初的發展形態説明,它與一般的俗曲並不相同。對其初期發展形態的梳理與辨析,爲探索梆子的源頭及促成梆子産生的深刻背景,提供一個基礎性的參照和出發點。

  • 标签: 梆子腔 秦腔 亂彈 梆子 月琴
  • 简介:1987年,运城蒲剧团进京演出,年轻的武俊英以一出蒲剧《苏三起解》唱响首都舞台,特别是大段的唱腔'我本是良家女父为官宦'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征服了观众。后来我听说,山西观众称武俊英的唱腔为'俊英',极为观众喜爱,专家推崇。武俊英能否称之为'武派'?流派表演艺术是戏曲的特色之一,京剧中梅兰芳创造的梅派艺术享誉世界,地方戏中红线女创造的红、红派为大家公认,同样具有世界影响。能成为流派艺

  • 标签: 俊英腔 武派思考 腔诞生
  • 简介:王爱爱是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1940年出生于梨园世家。7岁随祖母筱桂花学艺,先学花旦后工青衣。9岁登台,16岁唱红晋中。1960年荣调山西省晋剧院至今。她先后向程玉英、牛桂英两位不同流派的表演艺术家潜心学习,既吸收了程派'咳咳'刚劲挺拔、朴实酣畅的艺术特色,又继承了牛派稳健大方、含蓄委婉、讲究字正腔圆的艺术风格,并根据自身条件不断创新发展,创造了深受观众喜爱的

  • 标签: 形成爱爱 爱爱腔 王爱爱艺术流派
  • 简介: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和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的盛情邀约,给了我这次重温往事、充电学习的机会。岁月如梭,转眼已是35年。1981年底,我和孟繁树兄被录取为张庚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为了逐步完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人才的结构布局和梯队建设,不断为近现代戏曲史研究积蓄力量,张庚先生决定我们俩在读博期间躲开传统戏曲史论的热点和亮点,选择相对比较冷僻的地方戏中的梆子戏作为主攻方向和学业重点。在张老师的

  • 标签: 创造经验 山西戏曲 戏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