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媒介是艺术划分的内在依据,电影艺术概念的界定同样依赖于其媒介。新的电影媒介不断发展,改变着电影的内涵和外延,但是VR(虚拟现实)作为一种媒介技术与影视的结合,使电影的创作方式和观影体验发生了质的变化,已超出了传统电影的范畴。本文将比较电影与VR影视的区别,以探索电影媒介与电影边界的关系。

  • 标签: 电影媒介 电影边界 VR媒介技术
  • 简介:山西不仅是中华戏曲的摇篮,而且是民间舞蹈的海洋。左权小花戏是山西民间戏曲的一朵奇葩。"一小、二花、三有戏",这是左权人民对小花戏艺术特征所作的形象概括:"小"是指演员数量少、表演时间短、演出场地小,"花"是指衣着花、扇法花、舞步花、曲调花,"戏"是指每个节目都有故事、情节、人物;也就是"有歌听、有舞跳、有戏看"。笔者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参考史料文献,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创作实践,谈一点对左权小花戏的认识。

  • 标签: 左权小花戏 演出场地 民间戏曲 艺术风格 开花调 艺术特色
  • 简介:王小帅是个善于思考的导演,其作品反映出他对历史和当下社会的思考。《闯入者》用悬疑惊悚的手法,展现了一出悲剧,从悲剧中折射出对人性的思考,使人性变得更完善和更深刻。

  • 标签: 《闯入者》 悬念 人性
  • 简介:国产电影的奇观化现象是在视觉文化转向、消费文化崛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电影创作与审美取向的变化。奇观化现象受到外来电影文本的启发而生成,它的审美接受心理动因是实现满足欲望观看的影像本位的凸显。

  • 标签: 电影 奇观化 欲望 窥视
  • 简介: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以其独特的影视风格在中国电影乃至国际影坛独领风骚,尤其是其对象征艺术手法的应用可谓是炉火纯青。文章结合张艺谋导演的影视作品,分析了其象征手法的五种表现形式。

  • 标签: 象征手法 张艺谋 电影
  • 简介:在外语动画电影中,“情境冲突”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为了更好地说明“情境冲突”在推动电影情节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据美国著名动画表演大师埃德·霍克斯的动画表演理论著作《动画片的演技:观看12部影片》,详细分析了∽腈境冲突”在动画电影《夏洛特的网》和《千与千寻》中的具体运用及体现。

  • 标签: “情境冲突” 外语动画电影 《夏洛特的网》 《千与千寻》
  • 简介:韩国电影《釜山行》的诞生,证明了僵尸片不再是欧美电影特有的产物,无论在惊险刺激与趣味上,还是在阶级跨越、道德批评上都有了大的超越。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时刻绷紧所有看客的神经,戳中每个人的泪点。这部影片在中国大陆上线后,立即吸引了不少影迷的关注。导演力图将本土化与国际化完美结合,取得口碑与商业的双赢。影片注重讲述故事的精髓,能够准确拿捏观众心理来设置情节,将写实与科幻的完美结合更加促成了影片的大热和观众的追捧。

  • 标签: 《釜山行》 丧尸片 手法 内涵
  • 简介:青春电影一直是受台湾电影青睐的一个类型,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清新基调、唯美爱情、文艺气息和热带风情”,一股小清新之风吹进了华语影坛。文章以郑芬芬编剧并执导、于2007年8月31日在中国台湾上映的疗伤系列青春推理影片《沉睡的青春》为个案,以“等待与追寻”“沉睡与唤醒”“细腻的叙事章法,纯净唯美的画面”“唯美诗意的意象,独特的叙事视角”四个部分结构成篇。

  • 标签: 青春 等待与追寻 沉睡与唤醒 唯美诗意
  • 简介:中国戏曲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如今依旧生生不息、砥砺前行。而第七艺术——电影随着工业和科技时代的来临徐徐晚到。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的《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艺术的诞生。十年后,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拍摄的电影《定军山》又成为中国戏曲电影的发轫之作。从此,古老的戏曲

  • 标签: 创作观念 发展史创作 戏曲电影
  • 简介:好莱坞鬼才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执导的电影《诺亚方舟:创世之旅》是对《圣经》故事的改编,作品不仅忠实呈现了具有普遍关联的《圣经》故事原型,而且还在主题意象、人物形象和叙述模式等方面实现了对《圣经》原型的超越。电影《诺亚方舟:创世之旅》对《圣经》原型的忠实与超越既成就了电影本身的艺术风貌和美学功能,保持了电影主题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也有利于观众以新的角度解读《圣经》中的文化价值观。

  • 标签: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 《圣经》 原型
  • 简介: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在政治形势的影响下,好莱坞电影在华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再到被清除的历史命运。随着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对好莱坞电影的批评也经历了从批评到批判,再到限制放映,直到抗美援朝时期实行全国性清除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本文将从“个体式”批评、“集体式”限制和“全国性”审判三个层面,详述战后对美国电影的批评模式,意在揭示战后政治语境与美国电影在华的生存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思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电影批评对电影市场的影响性作用。

  • 标签: 美国电影 政治语境 批评模式
  • 简介:戏曲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之一,已经走过了风雨百年的历史尘埃。纵观中国戏曲电影史,有一脉个性鲜明、风格华丽的邵氏黄梅调电影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为世界电影创造了令人惊喜的"中国印象"。香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的一系列黄梅调电影对传统戏曲电影走现代化改革创新做出一次大胆尝试。它有别于大陆戏曲电影制作,大刀阔斧的对黄梅调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剧本修订、导演技法、电影美术、视听

  • 标签: 电影史 戏曲电影 世界电影 中国电影 邵氏兄弟 中国戏曲
  • 简介:电影翻拍是艺术创作中屡试不爽的突围策略。电影《倩女幽魂》的素材源自古代死而复生的故事原型,《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是其直接的故事范本。人所共知的三个版本即李翰祥、程小东、叶伟信导演的电影《倩女幽魂》,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切入角度和美学立场重写了《聂小倩》的故事,而每次重写无不与同时代的文化观念紧密相联。可以说,文化观念的更新直接影响了受众的文化消费心理,进而影响电影翻拍或故事重写的价值立场、叙事方式及美学趣味。

  • 标签: 《倩女幽魂》 电影翻拍 李翰祥 程小东 叶伟信
  • 简介: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都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线朝向乡村靠拢。台湾的都市发展也不再像“亚洲四小龙”时期那样充满生机,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来促使人们往城市移动、生存。在台湾“后新电影”剧情中受挫、离开城市的主角们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他们面对着城市扩张的状态,不得不以“失败者”的面目重返故乡,进而试图探寻重新认识故乡和都市的方式。在空间和叙事的表现上,“后新电影”逐步地尝试重构城乡关系,以及劳动者、居民与地方空间的社会关系,在这一层次上正视迫使电影中主角离开城市返回家乡的原因以及主角返乡后的后续发展,同时对影片中大量出现的地方空间所兹含的目标及意义进行自我阐释。

  • 标签: 台湾“后新电影” 劳动空间 城乡空间 认同空间
  • 简介:西方童话影片所呈现的魔法、奇幻、惊艳、恐怖等元素,既取材于童话原著的描绘,又缘于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品对人物角色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新构建。与之相比,国产魔幻电影的叙事则植根《聊斋志异》《西游记》《白蛇传》等人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文学文本或民间传说,不仅深入展示了东方佛道哲学及其美学意蕴,而且还借古谈今,讲述了现代人的情爱故事。

  • 标签: 西方童话影片 国产魔幻电影 电影叙事
  • 简介:电影与戏剧息息相关,这是毋庸置疑的。长久以来,电影连体、混杂于戏剧中,二者水乳交融、难分难离。本文通过探究《暗恋桃花源》话剧与电影的视听形式差异,借由对其时空组织的广阔自由度、灯光布景的实用与精细和间离与进入的观演关系三部分的分析,看搬上大荧幕的话剧对自身形式的突破与超越。

  • 标签: 话剧与电影 形式 暗恋桃花源 区别差异 突围
  • 简介:电影《百鸟朝凤》是己故导演吴天明的最后遗作,2016年上映后引发了一系列的热议,最终以文艺电影的高票房完美收官。本文认为,该片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故事主人公对唢呐艺术“凤凰泣血”的坚守、创作团队对“艺术至上”创作理念的坚守、观众艺术审美观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三个方面。

  • 标签: 《百鸟朝凤》 文艺电影 艺术价值
  • 简介:姜文在电影《一步之遥》中塑造了几位有特点的女性形象,但是男性化的名字、频频自杀的言论,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识的无知与放弃,折射了以姜文为主的创作者的男性优越感和他们心中扭曲的女性形象,也具有了多重文化特征。作为影片的角色,女性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仅仅是男性世界的陪衬,是绝望爱情与悲惨命运的承受者,成为被剥离与被悬置的生命镜像。

  • 标签: 姜文 《一步之遥》 女性形象 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