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案目产生于近代茶园剧场,是以接待观众、收取费用为主要职能的剧场工作人员,案目制即以案目为媒介的戏园营销模式,它本身是中国传统戏剧走向职业化、市场化的产物。从茶园时代进入到舞台时代,案目制饱受诟病,其原因不在于案目素质低下,而在于这种营销模式未能适应从熟人社会、身份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契约社会的转变,从为少数人提供服务到为大众市场提供消费品的转变。案目制的难以取消,也是因为案目和戏园之间存在基于熟人社会人情关系的产权与经营权不分、权利与责任不明的状态。

  • 标签: 案目制 茶园剧场 新式舞台
  • 简介:陈绵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他先后为中国旅行剧团和北京剧社导演的两版《茶花女》尝试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成为两个剧团的保留剧目,而对曹禺剧作的独特理解也使其导演风格别有匠心。作为剧作家,陈绵在改编剧和通俗剧方面做了很多尝试。除此之外,陈绵还有“剧坛保姆”之称,为中旅和北平的很多业余剧社提供物质帮助,奖掖后人,培养了很多演员。

  • 标签: 导演 编剧《茶花女》 曹禺 改编剧 剧坛保姆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戏曲改革政策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方针的指导下,昆曲的生命随着中国戏曲的改革初步复苏。由于昆曲自身的力量还很弱小,其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关注,而且昆曲没有在有限的几次地方戏曲汇演中公开展示,也没有积极响应戏曲改革政策而进行戏曲思想内涵方面的改革,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直到1956年4月,在昆曲艺人尤其是政府力量的推动下,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以"丰富

  • 标签: 昆曲艺术 《十五贯》 戏曲改革 地方戏曲 国风昆苏剧团 双熊梦
  • 简介:抗战期间,田汉创作了多部戏曲作品,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田汉的戏曲创作理念趋于成熟。这些作品不仅宣扬顽强斗争、全民参与、团结一致的抗战精神,起到了鼓舞士气的积极作用,而且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同时,田汉还在创作中努力探索,不断完善戏曲的表现形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标签: 田汉 抗战戏曲 创作理念
  • 简介:《金瓶梅词话》在情节叙述中利用大量的戏曲材料(如剧名、曲名、曲词、戏曲人物、戏曲情节等)来建构小说,这些戏曲材料与小说情节叙述间的建构关系,体现了小说作者对戏曲材料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与改造,以为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渲染情境、表达主题服务.《金瓶梅词话》所表现出的利用戏曲的思路和方法,不仅对《金瓶梅》本身有着积极、有效的建构作用,而且在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过渡性、开创性意义.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利用戏曲 开创性 过渡性
  • 简介:近年来,剧作家李莉以高产、稳产令戏剧界侧目。从《血染深宫》到《成败萧何》,李莉有十几年的相对沉寂期。《成败萧何》的出现让戏剧界为之一振,

  • 标签: 创作论 死亡 剧作家 李莉 戏剧 萧何
  • 简介:1981年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贝思·亨利的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书写特征。然而,国外学界在“贝思·亨利是否可以定义为具有强烈女性主义特色的南方戏剧家”这一命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以《贝思·亨利戏剧集I:1980—1989》中的五部剧作为文本基础,笔者认为,她的剧作遵循一显一隐两条共时性创作线索:规训、荒诞、荣耀、缺席构成的明线背后,对应隐藏着剧作家对女性无罪、毁损、逃离、无权的愤慨控诉;这种隐性对峙的创作手法,体现了贝思·亨利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由此,本文就四组隐性的对峙展开论述,详尽阐述具有贝思·亨利特色的女性主义书写。

  • 标签: 贝思·亨利 女性书写 隐性对峙 南方 荒诞 权力
  • 简介:青春电影一直是受台湾电影青睐的一个类型,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清新基调、唯美爱情、文艺气息和热带风情”,一股小清新之风吹进了华语影坛。文章以郑芬芬编剧并执导、于2007年8月31日在中国台湾上映的疗伤系列青春推理影片《沉睡的青春》为个案,以“等待与追寻”“沉睡与唤醒”“细腻的叙事章法,纯净唯美的画面”“唯美诗意的意象,独特的叙事视角”四个部分结构成篇。

  • 标签: 青春 等待与追寻 沉睡与唤醒 唯美诗意
  • 简介:《仲夏夜之梦》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代表作之一。1594年5月2日在骚桑普顿庄园首演,是为托马斯·赫尼奇爵士和骚桑普顿伯爵夫人即将举办的婚礼献上的特别礼物。

  • 标签: 《仲夏夜之梦》 舞台美术 黄梅戏 喜剧作品 莎士比亚 剧作家
  • 简介:文化宫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还是开展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是职工群众与工会组织联系的纽带。本文通过分析制约文化宫发挥职工文化阵地作用的瓶颈,探讨发挥文化宫的职工文化阵地作用的路径选择。

  • 标签: 工人文化宫 职工文化 阵地作用
  • 简介:媒介是艺术划分的内在依据,电影艺术概念的界定同样依赖于其媒介。新的电影媒介不断发展,改变着电影的内涵和外延,但是VR(虚拟现实)作为一种媒介技术与影视的结合,使电影的创作方式和观影体验发生了质的变化,已超出了传统电影的范畴。本文将比较电影与VR影视的区别,以探索电影媒介与电影边界的关系。

  • 标签: 电影媒介 电影边界 VR媒介技术
  • 简介: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浙江省戏曲传统剧目推陈出新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十五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园记》到《西厢记》《荆钗记》《九斤姑娘》《张协状元》《公孙子都》《白蛇前传》等等,为戏曲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要总结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经验,认识和掌握其规律,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从今天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出发,选择适当的传统剧目,发现和挖掘其中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内容,使其能够与广大观众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共鸣,做到古今贯通,古为今用。

  • 标签: 戏曲传统剧目 推陈出新
  • 简介:西方童话影片所呈现的魔法、奇幻、惊艳、恐怖等元素,既取材于童话原著的描绘,又缘于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品对人物角色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新构建。与之相比,国产魔幻电影的叙事则植根《聊斋志异》《西游记》《白蛇传》等人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文学文本或民间传说,不仅深入展示了东方佛道哲学及其美学意蕴,而且还借古谈今,讲述了现代人的情爱故事。

  • 标签: 西方童话影片 国产魔幻电影 电影叙事
  • 简介:本文从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规划理念、目标方向理念、教学内容理念、教学方法理念、教学评价理念这五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不仅仅让学生熟练掌握声乐知识和歌唱技能,并且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内涵,从而理解音乐的快乐,用歌声去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受,为从事学前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高专学前教育 声乐课程 体系构建
  • 简介:二胡是中国民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在戏曲音乐中必不可少,它可以满足很多特殊情感的表达需求,使戏曲音乐及演员的表演更加细腻完美,这就需要二胡演奏者拥有深厚的功底和对戏曲深刻的理解,最大程度地达到“人胡合一”。

  • 标签: 戏曲音乐 二胡 情感 演奏员 技巧 伴奏
  • 简介:由于音乐舞蹈专业学生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不同,提高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在舞蹈集训课上,训练单一把杆动作之后,整体式扶把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式,它既能够让学生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升,又能使枯燥的把杆训练变得生动形象。

  • 标签: 整体式扶把 舞蹈 音乐 主题形象
  • 简介:随着全民艺术普及的大力推动,社区文化建设迎来了新契机.如何面向百姓,紧扣地方特色,整合资源,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普惠化、特色化、品牌化,开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成为当前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围绕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创新实践、未来的思路,探索新时期繁荣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 标签: 全民艺术普及 社区文化
  • 简介:历史剧的叙事允许剧作家进行合理的想像与改造。或者说,一部优秀历史剧的优秀之处,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不失史实的创造性叙事。当郑怀兴在《傅山进京》中,让冯溥情急之下的伸手'一推',机智地解除了乾隆与傅山之间的僵局时,曾有观者拍案称奇,感叹作家在细节安排上的精彩与巧妙。细思来,这一'推'的背后,其实有另一种考量。在人类文明史上,有太多惨烈的流血事件。人们似乎习惯了用更为激烈的方式思考与解决争端。然而,战争曾是多少代人的梦

  • 标签: 郑怀兴 于成龙 拍案称奇 新编历史剧 冯溥 流血事件
  • 简介:作为尼采之后预期悲剧重生的重要文本,加缪的《雅典讲座:关于悲剧的未来》在荒诞哲理而不是黑格尔辩证哲学的框架之下论述悲剧与悲剧的重生。雷纳·韦勒克的“重新照搬”说似是而非,无法令人信服。加缪对尼采的态度复杂而含混。对于尼采的悲剧重生理论,加缪在悲剧如何死亡、何时重生以及如何重生三个层面上既有借鉴与拓展,但更多的是改造与利用。悲剧重生就是荒诞感的浮现。作为“最荒诞的人物”,加缪积极探索现代悲剧形式,力求将悲剧赋予时代,既是一种反抗姿态,也是一种反抗策略。加缪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悲剧重生理论的内涵。

  • 标签: 加缪 韦勒克 尼采 悲剧重生 反抗
  • 简介:茂腔戏《红高粱》改编自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它采取了当前剧院流行的大制作模式,舞台布景、唱腔唱段、故事情节都经过了创新改进,但是也存在着不够精良、改编随意、特色模糊、同质化等弊病。尽管莫言小说具有较强的戏剧化因素,对茂腔的刻意描写非常突出,但由于莫言小说有着不拘成法、叙事繁复、感觉魔幻等特点,对莫言小说进行戏剧改编并非易事。地方戏的生路在于立足地方文化语境,发掘民间文化资源,彰显自身的区别性特征,而不在现代改编大潮中迷失。这与上个世纪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创作相比,是一个反向改造的过程。

  • 标签: 地方戏 茂腔戏 《红高粱》 莫言 现代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