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演奏者越是在历史上处于社会上层,越是与主流文化联系密切,他们演奏中的即兴成份就越少.与此相反,演奏者越是在历史上处于社会下层,越是与边缘文化联系密切,他们演奏中的即兴成份就越多.即兴性与演奏者社会地位的联系是个具有理论意义的话题.

  • 标签: 即兴创造 民间音乐 文化身份
  • 简介:<正>民歌概念是人民群众中的部份音乐艺术客观存在的本质、特征在我们观念中的概括、抽象。思想内容的人民性,创作过程的口头性、集体性,流传中的变异性,形式的传统性,是民歌概念内涵的全部内容。其中口头性与集体性,制约着民歌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传统艺术特色。但是当我们对其中的口头性、集体性深入考察时,我们将发现,口头性中包含“笔头”因素,集体性中包含个体因素。

  • 标签: 概念内涵 艺术特色 口头性 集体性 民歌传统 个体因素
  • 简介:在北美,华人多聚集于纽约、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在美国南端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一个以拉关裔族群及加勒比海岛国住民文化为主的城市,华裔人口仅占这一地区总人数的0.3%。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与考察,探析迈阿密地区华裔群体音乐活动与创作现状,并探究这种音乐文化对华裔离散群体的意义。阐释华裔文化在与美国主流文化的碰撞、融合所带来的文化上的杂和、异质与多样中,美籍华裔群体如何通过音乐活动在这一独特历史背景环境下所展示出的文化复杂性,揭示迈阿密当今华裔群体在其离散经历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 标签: 迈阿密 美籍华裔 离散群体 华人音乐 身份认同
  • 简介:  冯颖琪(文中简称:Vicky),在行内音乐战友眼中的全职唱作人,但实际上,却又不是全职音乐人的非典型职业女性.舍弃律师身份已好一段日子,但仍经常在理智与感性的两极中兜圈,全靠音乐维持心理和生理的平衡.沉迷胡思乱想,自言自语,也喜欢写作、画画,相信塔罗、星座、颜色和催眠的力量--Vicky在自己博客中的自述.……

  • 标签: 冯颖琪音乐 对话冯颖琪 音乐以外
  • 简介:文章以作为“人”的音乐家为研究中心,着重考察了现代性条件下音乐家的社会身份建构和转型的相关过程与现象。作者认为,启蒙运动时期所形成的音乐现代性思想观念和社会机制催生了音乐艺术的自律性,音乐家作为自由艺术家的现代社会身份建构正是这种自律性所带来的后果。随着现代性在19世纪至20世纪音乐生活中的不断推进,音乐家的社会身份定位经历了上下起伏的转型和变迁,同时也反映出现代性进程具有正面效应和负面异化彼此交错的内在矛盾。

  • 标签: 音乐现代性 音乐自律性 自由音乐家 社会身份 音乐社会学 音乐人类学
  • 简介:同性恋作为天然的一种性别身份认同错位,常常成为艺术题材演绎的对象,张元和王小波将特定时代先锋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和认同寓言投射其上.无疑是一次成功的电影尝试。论文通过疏理同性恋者的生存背景、创作者的表现策略、身份认同的寓言性表述等几个层次来达到对影片的深层解读。

  • 标签: 先锋知识分子 身份焦虑 认同寓言 权力 福柯
  • 简介:《夕阳十三色》是法国频谱学派作曲家特里斯坦·米哈伊于1979年完成的室内五重奏频谱音乐作品,属于作曲家创作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米哈伊主要用到了环形调制的频谱算法技术来形成音高体系。在以环形调制为主导的手法下,作曲家还运用了音型加速、木管的复合音与弦乐的弓压增强等技术。本文借助频谱算法软件与频谱分析软件,结合作曲家本人创作的观念,尝试从作品构思的表层、中层及底层来尽可能地彻底剖析这部作品如何从早期的频谱音乐关于电子音响模仿到频谱算法技术的过渡。

  • 标签: 频谱音乐 特里斯坦·米哈伊 环形调制 音型加速 复合音 弓压增强
  • 简介:研究以实验方法考察了音乐类型(标题和无标题音乐),背景介绍(有和无背景介绍)和专业身份(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对大学生音乐欣赏心理的影响,后者包括音乐情绪判断、音乐联想想象、体验音乐情绪情感的强度及视觉表象等维度。为优化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提供实证支持。

  • 标签: 音乐类型 背景介绍 专业身份 音乐欣赏心理
  • 简介:内蒙古黄河沿岸生活着一个特殊的蒙古族群体——杭哈蒙古族,从族源看,他们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后裔。1949年以后,政府以黄河为界通过行政区划把他们归为巴彦淖尔盟。这一族群和乌拉特蒙古族近百年来共同居住在一个行政区域,他们的生活、民俗、乃日仪式、民歌等互相借鉴、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杭哈风格。本文谈到的双重文化认同,是从人类学视角去看待杭哈蒙古族的历史与当下,将这个群体搁置在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中去梳理他们的历史记忆与行政区划,从而去关注和阐释当地民歌的界定、民歌手的身份表述和他们在音乐生活中的文化建构。

  • 标签: 蒙古族 杭哈民歌 部落传统 行政区划 身份表述 文化建构
  • 简介:中国民族歌剧《星星之火》作为沈阳音乐学院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是近年来沈阳音乐学院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做出的又一有益尝试。这部歌剧于2015年10月31日在沈阳盛京大剧院首演并大获成功,今年在沈阳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中,歌剧《星星之火》又被列为重点演出项目之一,再度与广大观众见面,又掀起了一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红色热潮。这部歌剧由筹备、创作改编、排练到演出,历时一年多,并且在首演之后,主创团队一直在针对歌剧进行不断地改进与提高,使其日益成熟完善,堪称当代歌剧中的经典之作。这部歌剧的复排不仅凝结着沈音主创团队的心血,更承载着沈音全院师生的爱国热忱,排演《星星之火》这一红色经典歌剧,不仅将这一重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艺术实践中的优秀艺术精品,更是为我国当代音乐专业院校的艺术实践的开展与实施开辟了一条新路,展现出了当代歌剧作品重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 标签: 《星星之火》 中国民族歌剧 艺术实践 科研成果
  • 简介:一个独特的奏法和音色特征,发自流传一千三百年的古老乐器,如何演变成当代音乐中新颖的乐队音响?一个简洁而意味深长的核心,如何统构全曲,并塑造出层次复杂、极其多变的声音-织体?借助逻辑斯谛函数(Logisticfunction)[2]和计算机辅助的多种分析手段,作者将探究《荒漠暮色》(中胡与大型管弦乐队协奏曲)中运用创作过程中的“转化技术”形成的“持续与装饰”关系;以及这种在音高、音色、力度、节奏等多个方面皆广泛存在的二元关系,是如何构造独特的音乐结构的。

  • 标签: 杨立青 荒漠暮色 音乐分析 中国当代音乐研究 管弦乐配器法 音级集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