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什么是赋格?赋格是什么?这是赋格学乃至复调学科中两个重要的基本问题。此问题的解答将会对其他问题的研究产生广泛的影响,甚至对弄清楚整个学科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文章从探讨何谓赋格入手,试图理清赋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历史演化脉络,通过明确赋格与体裁、曲式和技法等概念的关系,强调赋格也是音乐创作上旨在追求的一种精神,并概括总结了"赋格精神"的具体表现内涵。

  • 标签: 赋格 结构特征 历史演化 体裁与技法 赋格精神
  • 简介:众所周知,管弦乐队中使用的乐器各种各样,虽然种类很多,但是根据乐器的构造、性能以及演奏方式,普遍将整个管弦乐队分为了四大类。而弦乐器在管弦乐队的四大家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弦乐器家族中的乐器音色柔和、富于极强的表现力。按照发音从高到低的顺序来进行排列,可分为四种,即: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标签: 低音提琴 演奏方式 琴乐器 特性 管弦乐队 四大家族
  • 简介:古筝是汉族的传统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二十世纪以来古筝的的迅速发展非常引人注目,许多名家都说过"左手是古筝的灵魂"而颤音这一技法在古筝左手演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各大流派乐曲的风格和表现力中凸显着它独一无二的作用与特色,它是遍及各大筝派中最基本的演奏技法之一。由于颤音分不同的种类,所以被各大不同的派别所运用,从而表现出不同派别的风格与地域特色。但从训练的角度和基本演奏方法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平颤音、小颤音、大颤音;今天本文主要从颤音的功能及其演奏特点来进行探讨。

  • 标签: 古筝 颤音 演奏特点
  • 简介:宛梆——作为梆子腔在河南省区属内的一个分支,于1957年1月2日上午曾以《心丸》一剧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首次登上省城郑州的舞台,此应属中州戏苑史上的一桩盛事。此前宛梆蛰居南阳一隅已不知几许年,清末民初时虽曾偶尔涉足陕东南和鄂西北,但如萤火一闪,毕竟影响不大,其传承基地也并未跨出唐、

  • 标签: 宛梆 传承保护 观摩演出 化心 音乐形态 天下第一团
  • 简介:军礼建构是朱元璋寻求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明代军礼建构的过程是朱明皇帝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统治秩序的要求而完成的。军礼用乐正是由于军礼的这种皇权的合法性要求,而呈现出多样丰富性的特征。

  • 标签: 明代 军礼建构 军礼用乐
  • 简介:天水,古称"成纪",位于甘肃东南部,为陕、甘、川三省交界之地,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文化遗迹甚多,大地湾遗址是西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另有全真教丘处机的弟子梁志通创建的玉泉观,汉飞将军李广墓,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等。其中麦积山石窟荟萃了从公元4世纪末到20世纪共7730余尊塑像,组成了古丝绸之路

  • 标签: 伏羲庙 麦积山石窟 李广墓 古丝绸之路 大地湾遗址 玉泉观
  • 简介: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是戏曲理论的经典之作,《风筝误》则为李渔传奇的代表作品。兹由结构、词采与宾白论《风筝误》剧作是否符合《闲情偶寄·词曲部》的理论要求,并论当代演出本为适应舞台表演对原著作删改之得失。一、情节结构(一)论原著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为第一,强调剧作要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李渔的剧作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亦颇得剧

  • 标签: 韩琦仲 李渔 情节结构 戚友先 戏曲理论 立主脑
  • 简介:音色就像一个色彩元素丰富的调色板,为描绘古筝乐曲中异彩纷呈的情感世界和意境提供了变化多端的表现手段。准确的古筝音色能够恰当地反映演奏者的情感,并表达出乐曲的音乐文化。本文通过阐述音色的重要性和影响音色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希望给教学与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古筝 教学 音色 演奏
  • 简介:正如其他历史时期的钢琴发展一样,爵士钢琴音乐在美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些重要时期,在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各种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与杰出的作品,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音乐的形式。

  • 标签: 爵士音乐 流派 代表人物
  • 简介:北方昆弋"同台、同班、同籍"的演剧形制亦可称为北方昆弋特殊性中的"京畿现象",这一现象在中国昆曲近现代史上独一无二,有其独特性,是由北方昆弋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传承路径决定的。北方昆弋的活动范围为京畿地区(北京、天津、河北),演员和主要观众来自京畿地区,所演昆弋剧目主要承自清"内廷"与清王府,也有清代以来京畿地区流行的昆弋剧目,演出偏重"北曲"

  • 标签: 荣庆社 生存状态 韩世昌 曲家 生存环境 传承方式
  • 简介:作为在二十世纪音乐中得以普遍应用的对称音阶①之一,全音阶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实践基础及深层的思想根源。本文以勋伯格与理查德·塔鲁斯金(RichardTar-uskin)等学者有关全音阶形成的理论为基础,梳理了李斯特作品中的各种全音阶形态,这对于理解该音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全音阶 对称音阶 调式交替 音程循环 八度均分
  • 简介:芮城县位于山西省的最南端,是山西省的南大门,是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带,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美誉。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东接河南,西连秦川。芮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180万年前,西侯度即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并开始用火。虞芮争畔、虞芮让畔等古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诗经·魏风》亦为采撷于此的古老歌谣。

  • 标签: 五龙庙 山西芮城 南大门 西连 芮城县 广仁王庙
  • 简介:中世纪音乐的基石男声歌唱,既是教会音乐的主体,又是世俗音乐的主流。从中世纪教会音乐兴起的男声合唱,是欧洲近现代合唱艺术的先声;从男声歌唱培训起步的中世纪教会音乐学校,是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制的先驱。文章试以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发展为主要线索,力求探讨男声歌唱在中世纪音乐历史进程中的特殊价值,及其对后世音乐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 标签: 男声歌唱 中世纪音乐 唱诗班 早期合唱艺术 教会音乐学校
  • 简介:桂南采茶戏是广西博白客家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当地客家人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精神诉求活的显现。立足博白这一桂南采茶戏流行的核心地域,通过对该县青山民间剧团深入的田野考察,管窥桂南采茶戏及其音乐的生存现状与文化生态;围绕民间剧团观众的审美趣味,以青山剧团当家花旦的生活轨迹、艺术经历等为切入点,初步探寻桂南采茶戏民间戏班、戏班演员、行当唱腔等要素间互为建构的关系。

  • 标签: 桂南采茶戏 博白客家 青山剧团 旦角唱腔
  • 简介:格瓦利(Qawwāl)是印度北部及巴基斯坦地区十分活跃的伊斯兰音乐形式。文章就格瓦利的音乐语汇及功用、表演场合及传承、表演方式及与南亚社会关系三个方面,逐层对格瓦利的音乐语汇、演出场所及表演行为等内容进行剖析,关注格瓦利音乐要素本身对构建其音乐体裁的影响和创造,从而揭示格瓦利作为一种口头表演的南亚-伊斯兰宗教音乐形式的特点和地位。

  • 标签: 南亚-伊斯兰音乐 苏非音乐 格瓦利
  • 简介: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的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新西兰作曲家杰克·波蒂(JackBody)的作品《布依I》取材自云南布依族民歌。该作品结合了其它媒介手段将音乐创作和音乐保护结合在一起,真实再现出布依族民歌的本原精神,不仅为结合民间音乐的专业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也为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揭示作曲家独特的创作观念及在作品中实现对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创作相结合的技法手段。

  • 标签: 杰克·波蒂 布依族民歌 混合媒介 民间音乐
  • 简介:红色歌曲作为我国声乐作品的一种重要类型及经典样式,在我国音乐艺术发展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承担着传播革命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及正能量精神的职责。红色歌曲自诞生以来发展至今.伴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变革,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风格各异的具体风貌,但不管风云变幻其红色特征依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特征的红歌作品,其创作模式、创作方法及创作理念也各具时代特色。本文以红色歌曲本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歌曲的类型演变特征及其创作方法、创作理念及创作规律,进而探寻红色歌曲在当代乃至未来的发展趋势,以祈求其正能量精神之永恒。

  • 标签: 红色歌曲 类型化 主旋律 正能量
  • 简介:王小盾著《隋唐音乐及其周边》集中于唐代乐史研究所得系列成果,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史料考证展开,对隋唐音乐文化交融、音乐制度确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显示出了作者的研究旨趣及专注学问探究的人文情怀。文章从王小盾唐代乐史研究引得,认为创新唐代乐史研究方法,既要注重微观上音乐文献学中的唐代乐史史料开拓,又要重视宏观上唐代音乐现象本身反映出的社会互动关系,还要从民族音乐学上注意唐代音乐现象与同类文化事项之间的投射对应。

  • 标签: 王小盾 《隋唐音乐及其周边》 唐代乐史 学术史 新史学
  • 简介:在对泉港北管“唱曲”的源流考溯中,笔者发现其中有相当多的曲牌、曲目都与江浙一带的【鲜花调】、【孟姜女调】有紧密关联。本文试图对【鲜花调】、【孟姜女调】在泉港北管“唱曲”中的运用、变易及其所体现的规律性略作分析,以求教于同行、方家。

  • 标签: 泉港北管 唱曲 【鲜花调】 【孟姜女调】
  • 简介:刘天华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中西并擅,理艺兼长”的国乐大师。1922年到1932年在北京大学所进行的国乐改进活动,是刘天华音乐人生最重要、最值得研究的课题。刘天华恢弘的国乐改进活动主要体现在国乐理论思想、国乐创作和演奏实践、民族乐器的制作改良、国乐教育思想和改革记谱法等诸方面。这位音乐大师前无古人、后鲜来者的音乐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对今天的音乐界仍有可贵的借鉴价值,刘天华的音乐人生本身也是一种可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后人去学习、研究。

  • 标签: 刘天华 国乐改进 理论 创作 器乐改良 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