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0 个结果
  • 简介:中西乐理之比较研究杜亚雄中国乐理系指我的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中国乐理虽然尚未编出教材,也还没有在我国各音乐院校正式开设课程,但其基本原则,见于历代史籍记载,并在传统音乐的实践中得以传承至今。西欧乐理是指从文艺复兴后到上世纪末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在西...

  • 标签: 中国乐理 中国传统音乐 “声” 中国音乐 “拍” “字”
  • 简介:“调”是中西乐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介中西乐理对“调”的表述则说法不一,致使调“在乐种学中的意义一直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本文提出:”调“就是乐种的自然音列及这个音列所在的音高位置。自然音列是乐种在律的基础上所作的乐音材料和音程材料的选择,并按照”若干度若干音“的音列形式固定来的乐音序列结构。

  • 标签: 自然音列 中国乐学 西方乐学 比较研究
  • 简介:  在音乐中,节奏可以称得上是"无冕之王",它在音乐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节奏自诞生以来就没有独立的名字,这种无名给音乐的诸多方面造成了无序和混乱.许多音乐同行都心急如焚、跃跃欲试,试图为节奏命名,以结束一场马拉松式的"无名之战".……

  • 标签: 命名法 比较研究 法比较
  • 简介:在北魏至隋唐时期,仿佛音乐已发展到黄金时代,达到了鼎盛阶段。众所周知,宫廷音乐从七部音乐到十部音乐,来自佛教国家或以佛乐的模式建立起来的乐队竞达六、七之多。佛道及其音乐的兴衰都与官府的态度有极密切的关系,在文献中曾有大量记载。如《洛阳伽蓝记》描写的景云寺:“至于大斋,常设女乐,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以足尼寺,丈夫不得入,得往观者,以为至天堂。”景明寺:“梵乐法音,恬天动

  • 标签: 道教音乐 佛教音乐 宫廷音乐 《洛阳伽蓝记》 景明寺 尼寺
  • 简介:本文为作者所撰系列论文的第一部分。刘念劬是我国著名的中年作曲家,1987年曾任同年举行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所编的文化名人录均收有介绍他的专条。本文是他从一个作曲家的角度所表述的对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比较研究的看法和探求。

  • 标签: 原型 民族音乐 文化艺术 线索 文化比较研究 法国
  • 简介:本文以古琴曲《平沙落雁》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该曲的创作背景进行探讨的同时,着重从调式、曲体结构、旋法特点、演奏特色等几个方面,将此曲现存的几种传谱做了比较分析.通过这种对音乐形态上的比较研究,希望能够发现一些琴乐在传承和发展上的特点.

  • 标签: 版本 古琴 《平沙落雁》 特性音调 梅庵派 士大夫
  • 简介:本文从和声、调式、节奏等方面对巴托克的两部钢琴作品《钢琴小曲14首》和《六种保加利亚舞曲》进行了分析,从中找出了其创作中与民间音乐的联系,并从审美意识的角度对其创作特征进行了探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巴托克的创作特征及音乐风格,并对钢琴教学有一定启示。

  • 标签: 巴托克 钢琴作品 民间音乐 比较研究
  • 简介:第五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如期顺利召开。回顾过去的四届会议,感慨良多。在中日两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原定每两年举行一次研讨会的愿望实现了。中日两国音乐的比较研究,保持和发展得如此稳定、如此之好,是很不容易的,在其他学术领域也是不多见的。我们不仅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研究队伍,而且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扩展,研究的内容在不断深化。据我粗略统

  • 标签: 学术成就 第五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 日本 音乐交流 乐谱
  • 简介:文章主要在介绍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分类、论述其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将回族宴席曲与西北“花儿”作了对比性研究

  • 标签: 回族 宴席曲 艺术特色 “花儿”
  • 简介:西方小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新概念汤亚汀美国《民族音乐学》杂志1992年第1期刊出卫斯理大学马克·斯洛宾(MarkSlobin)长达82页的文章《西方小音乐文化比较研究》(MicromusicsoftheWest:AcomparativeApproac...

  • 标签: 主文化 亚文化 音乐文化 交叉文化 比较研究 乡村音乐
  • 简介:<正>我们从未忘记意识到近百年来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进而也不曾忘记意识到这竟是历史的事实。为此,自豪(五千年历史文化具有的强大兼容性);欣喜(为古老文化能注入如此新奇的血液);悲哀(举目四望,西方音乐的影响似海潮般湮没、吞侵着我们引以自豪的民族音乐传统的每个角落);沮丧(如此

  • 标签: 西方音乐 对话 近百年 民族音乐传统 中国音乐 历史文化
  • 简介:与是人类文明史上两座并置的高峰,本文就以它们为基点进行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中国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论述了四个问题.一、比较的可能;二、比较的困难;三、比较的视点:源头、时期、价值、影响;四、比较的态度.

  • 标签: 《乐记》 《诗学》 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 先秦时代 希腊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近现代中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各个发展时期的梳理、研究,探讨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规律及得失.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共同规律,探求其发展趋势.

  • 标签: 中日中小学 音乐教育 比较研究
  • 简介:《茉莉花》这首民歌小调,在清代已开始广为流传。到近现代,大江南北,高原平川,都有它的足迹。不仅被中国人民喜爱,还漂洋过海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中国民歌的代表。《茉莉花》在祖国各地流传过程中,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创作加工,由于各地气候、地理环境、方言、音乐传统、人民性格、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节奏、节拍、旋律、音阶

  • 标签: 茉莉花 中国民歌 传统音乐 比较研究 体裁形式 唱腔
  • 简介:转调与交替调式,是我们在学习乐理中经常遇到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弄清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他们理解、掌握有关转调,调式方面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我们都知道,在音乐作品中,由一个调进行到另一个调叫做转调。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转调的前后两调之中,有一个稳定的起主要作用的调——主调;另一个则处于不稳定的次要地位上

  • 标签: 乐理教学 转调 交替调式 比较
  • 简介:《太古传宗》与《纳书楹曲谱》都收录了元代王实甫所著《西厢记》乐谱,杨荫浏先生曾谈到这两种乐谱音调完全相异,本文通过几首曲牌的对比,发现它们的音调并非完全相异,它们间也有相似、相近之处,二谱之间的脉缘关系不能简单否定。

  • 标签: 太古传宗 纳书楹曲谱 比较研究
  • 简介:本论文从声乐的角度,对云南同东南亚泰国、缅甸、老挝等国掸傣系族群的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展开比较研究,其主要内容有:关于"南传佛教音乐文化丛"核心层次--巴利语经腔及其跨地域性佛教音乐风格的比较,具体涉及到云南与东南亚佛教仪式中早课、晚课和各种巴利语经腔套曲的比较研究;中介层次--民族语经腔及其地域性佛教音乐风格的比较,主要涉及云南与泰国、老挝安居节公众仪式里的大型傣语经腔套曲,如《维先达腊》的比较研究;外围层次一一宗教-世俗声乐形式的结合及其传统文化特征的比较,主要涉及到各种仪式中同佛教有关的声乐概念、民间吟唱《赞哈》及各种节庆民歌的比较研究等等.

  • 标签: 云南 东南亚 掸傣系族群 佛教节 庆仪式声乐 比较研究
  • 简介:<正>十九世纪是和声教学开始兴旺的时期,由于欧洲各地音乐学院的不断创立和音乐教育的普遍需要,一本本凝聚着理论家心血的和声学教科书陆续出版,从而改变了过去主要以对位法作为作曲理论教材的状况。和声,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音乐理论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声学教程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由于作者的理论观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具体处理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和声教学体系。在各派和声教学体系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何从

  • 标签: 和声学教程 和声教学 教学体系 十九世纪 下属和弦 辟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