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看学明的画,常常有身临其境,却又恍如隔世的感觉。他的画,画的是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物。似乎伸手可触,却又生活在精神的高处,遥不可及。童子与老翁,是学明笔墨中最常见的人物形象,那些或在村头田塍观鸟捉虫、或在溪中裸泳听蝉的稚子,很容易找出我们童年生活的影子。——支英奇

  • 标签: 听琴图
  • 简介:潘天寿的画,气势刚健,笔力雄强,特别善于将平常的花鸟题材营造出险绝、奇特的效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松鹰》,即是潘天寿匠心经营的上乘之作。潘天寿大多数的画,多以巨石占据主要空间,画面内容充实且概括,而《松鹰》则以大面积的留白成为另一种类型的代表。《松鹰》画面上部三分之一位置以泼墨法画一只雄鹰,背对观者,侧头睥睨而视。重墨画就的松针衬出银灰墨块表现的羽毛寒光闪现,

  • 标签: 潘天寿 重读 立意 中国美术馆 画面 笔力
  • 简介:本文从《后赤壁赋》的风格入手,重点以年代归属意见比较一致的宋代至明代画作为基准对象,通过对此作山水结构、人物白描风格、山石形象的笔墨语言、纸上千笔技法等方面的分析比对,认为系于乔仲常名下的这幅画不是宋画,最早为元代末期或明代初期的画作。

  • 标签: 《后赤壁赋图》 山水画的空间结构 白描法 笔墨语言
  • 简介:自效果出现以来,无论是手绘还是电脑绘制的,其图形特征始终没有改变,通常采用的是符合视向所划定几种构图形式,效果的图形特征和设计表现的效果功能,也表明了效果区别于其他类的自身特点所给予的称谓。一、效果的图形特征及透视原理效果作为设计的一种表达形式,可使设计具体化、实体化,使设计的对象转化为的形式,

  • 标签: 投影原理 效果图 图形特征 虚拟技术 透视原理 中心投影
  • 简介:琴为乐器之首,在人类文化史中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听琴》是否为宋徽宗之作,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一方面通过《听琴圈》文化内涵的阐释,与宋徽宗著作《御注道德真经》、《冲虚至德真经义解》等文论节选相互印证,表现出思想的一致性,体现了宋徽宗以圣人之德、圣明之君自我标榜的人生哲学;还可见出宋徽宗以艺贯道、道法自然、不为外物所累、以天地自然之心、中苄丑万物之儒道相糅的艺术观;另一方面提出假设命题,通过《听琴》与前代画家的作品、与宋徽宗的其他绘画作品、与宋徽宗同时代作品的比较,在题材、内涵、造型、景观、笔法、图案装饰等方面体现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结合文献史籍对宋微宗的记载相评论以及宋徽宗自身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图像、诗歌、史籍相互印证,得出结论:《听琴》为宋徽宗所作。图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继承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面貌。

  • 标签: 《听琴图》 宋徽宗 比较 作者再考释
  • 简介:是作《岁寒三友》为吴昌硕71岁时所作,日本书家青山杉雨旧藏,气息浑厚,笔墨苍涧,是老箭毕生所学之精髓。全自左向右斜上构成,大开大合,起结关系明朗、简约,整体感强,在吴的作品中,此种构图法最属典型,也是吴昌硕对传统大写意花鸟构图推进发展的一大贡献。

  • 标签: 吴昌硕 文人画 重读 构图法 整体感 大写意
  • 简介:《平山堂志》是研究清代版画及社会文化的重要书籍。笔者在回顾版画史研究的成果与限制后,尝试从《平山堂志》出发,依据图像本身所提供的资料条分缕析,将观看关系注入权力的元素,从而进入反思的范畴,即版画预设的观者如何在观看之中重新赋予地方名胜以新的意义,彰显出地景塑造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笔者认为,《平山堂志》作为歌颂太平盛世的政治产物,不仅是乾隆皇帝南巡扬州的“旅游指南”,更是大清皇室、官僚等权力机构对于行政、文化乃至帝国秩序的想象。

  • 标签: 《平山堂图志》 版画 扬州 地景塑造 政治权力
  • 简介:中国古代墓葬中的画像是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方面很多。墓葬壁画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尚。美术鉴赏课基本上都是从这个角度去阐释,将美术只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本文针对的是关于视觉文化分析,它将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视觉文化修养。在此本文并不着力于对特定视觉文本内涵的解释,而是试图教会学生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 标签: 美术鉴赏课 客使 文本内涵 古代墓葬 图像学 文化分析
  • 简介:本刊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先生进行专题采访,对话他近年研究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卷的学术成果。针对文物爱好者深入鉴析的愿望以及青年学生的研究需求,访谈分主题徐徐展开,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共计百余条,故此取名《百问千里》。文中夹以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有关的学术调查、研究思路与相互讨论,并佐以珍贵的相关图片,进行连续刊载。在艺术史学界和出版界,这种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形式不啻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待于诸位方家的赐正。

  • 标签: 图问 江山图 王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