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日本应神十六年(二八五)百济人王仁携带《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来到日本,教授日本皇室贵族汉学,从此也就有了日本的汉字教育。随着遣唐使将唐代书法带回国内,空海和吉备真备分别肢解草书和楷书创造了日本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至此,日本本土文字文化逐渐兴起,并出现了"和样"书法风格。

  • 标签: 日本本土 书法教育 中小学 近现代 变迁 兴衰
  • 简介:小学美术中泥塑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课程,通常使用的材料有黏土、轻黏土、彩泥等,以雕、塑为主要表现手段,采用夸张、变形、概括、拟人等手法展现在人的面前,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有圆雕、浮雕两种表现形式。泥塑教学是一种特别的手工教学,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手指小肌肉群,使手指更加灵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 标签: 美术课程 小学美术 文化 动手实践能力 手工教学 表现手段
  • 简介:一件作品是否能够一直被讨论,除了看它所生存的时代氛围外,也要看艺术家赋予它的生命力,能否在各方探讨中,“被”一次一次地再创造出一个新形象、新概念和重生的机会。龙江把物象分解后重构,把行为和操作方式解构成易掌握的细碎图式,也因此获得再生的契机。

  • 标签: 分解 重叠意象 重组造型
  • 简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存在着诸多玄妙的“故事”,如《庄子·外篇·田子方》中所说的“解衣磐礴”,宋人李公麟(1049年—1106年)作《西园雅集图》,李唐(1066年—1150年)作《胡笳十八拍图》、陈居中(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南宋理宗时期)作《文姬归汉图》等。

  • 标签: 《文姬归汉图》 《胡笳十八拍图》 图像 史实 古代绘画史 西园雅集
  • 简介:通常认为,艺术科学属于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展现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科面貌。但在更深层次上,两者又是内在相关的,都是人的主体能力的彰显。如李政道先生所言:“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近几十年来,艺术科学领域里发生的深度变革促使它们在多个层次上发生了交叉和融通。

  • 标签: 艺术与科学 思维方式 主体能力 人类活动 科学领域 李政道
  • 简介:戴熙(1801-1860)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画家,他的绘画题跋集《习苦斋画絮》文字多清空雅澹;而其《习苦斋诗集》《习苦斋古文》《访粤集》《访粤续集》收录诗文,大多笔力雄健沉郁,有韩愈、杜甫之风。戴熙曾言“画有诗人之笔,有词人之笔。高山大河、长松怪石,诗人之笔也;烟波云岫、路柳垣花,词人之笔也;旖旎风光,正须词人写照耳。”

  • 标签: 诗人 戴熙 交游圈 文心 咸丰年间 词人
  • 简介:一、研究背景公民意识包括公民态度和公民气质。公民态度(civicattitude),主要宗旨包括:对国家的忠诚,对政治权威的积极态度,服从法律及社会规范,相信平等是社会的根本价值,对政治参与的兴趣,政治功效感等:公民气质(civicdisposition),是指维护和促进民主国家所必需的私领域和公领域的性格特质。

  • 标签: 公民意识 教育机制 书法课程 中小学 积极态度 公民气质
  • 简介:今年的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作品年展是“现场&现象”,已经是这个展览的第25个年头,展览本身当然也是一部精彩的历史,从最早的金烛奖到金奖,从一等奖到文献库提名奖,由当年老师们自发组织的学生展览,到现今的由企业赞助,已然从草班子舞台变身成为油画系最重要的年度事件。如同油画系在教学上的当代实验一样,这些变化印证着一句谚语:“摸着石头过河。”摸石头是具体的做法,关键词是过河,如果只是站在河中间摸石头,结果可以想象。展览机制的成熟固然是好事,但固化的结果往往昭示着变化的开启。

  • 标签: 经验 变化 有形 现场
  • 简介:绘画的发展离不开颜料技术的进步,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媒介的进步都伴随着材料媒介的变化。而颜料作为绘画的重要材料和手段,更承载视觉媒介的功能。如何使用颜料,怎样看到颜色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绘画的一个重要议题。那么一个问题产生了,什么是颜料?什么是颜色?

  • 标签: 视觉语言 画面表现 当代艺术 颜料 绘画 媒介
  • 简介:作为中国古典写实油画的代表性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并不满足已有的极高写实造诣呈现,在他近作"折叠的肖像"系列作品中,更是借古典大师经典作品图像,予以后现代的挪用、重组穿越,把他自己对古典大师作品的致敬和解读,通过在当代文化思考情景中的重置,实现了他古典大师和作品的对话。约翰·斯坦顿(JohnStainton)作为佳士得欧洲古典大师部副主席,参与了达·芬奇《救世主》4.5亿美元的天价拍卖,他不仅是深谙世界艺术市场的拍卖专家,也是古典大师绘画的资深研究者,在透视历史洞悉经典中更敏感于艺术的当代价值。2018年3月28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专家讲座“古典大师的对话”中,庞茂琨教授与约翰·斯坦顿先生结合讲座主题展开一场穿越古今的经典当代的对话,佳士得中国区总裁蔡金青女士客串主持。两位嘉宾从教育、创作、市场等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古典油画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前景,并现场就庞茂琨“折叠的肖像”系列的创作进行深入探讨。

  • 标签: 古典油画 大师 艺术 当代
  • 简介:由深圳画院和中国国家画院都市水墨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都市水墨学术展”在深圳画院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及哈尔滨举办。此展以“都市景观”为主题,将都市水墨最初的发展形态——水墨绘画题材的都市转变作为研究对象,呈现都市景观绘画在笔墨语言、艺术形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深化都市水墨的学术研究,探求其发展方向。亦冀展览本身促进创作,催生一批都市水墨的优秀新作,丰富中国画革新和当代转型的内涵和成果。

  • 标签: 都市水墨 时代
  • 简介:现代的公共空间设计营造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空间感受”的概念已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1、空间感受的概念所谓“空间感受”,顾名思义就是人在空间中的感受,是空间环境要素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发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反应,并且会随着空间形态的改变而产生变化。

  • 标签: 感受 公共空间 人文关怀 空间设计 心理反应 环境要素
  • 简介:“科学”和“艺术”的概念是由西方传入的.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我们对掷舯划分更加清晰,也使科学艺术二者的关系西方产生了偏差。作者通过对“科学”“艺术“概念在中国的传播,当今中国“科学”“艺术”二者的地位、科学技术的关系三个问题的梳理,提出我们应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纳入“自然”的背景,重新考虑科学艺术二者间的关系。

  • 标签: 人类学 科学 艺术
  • 简介:生态运用在真实的地理环境,贯穿于建筑的空间轴;文脉契合于连续的人文环境,为度量建筑的时间轴。所以生态文脉是空间时间的缩影,是活生生的文化史、人类史,是引导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灵动元素。

  • 标签: 建筑 文脉 生态 可持续发展 地理环境 人文环境
  • 简介:20世纪90年代,美国艺术在社区的实践经验就已经有量化的方法论文献被整理成册。社区作为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变迁城市进程有着直接关系。反观中国,从许村、碧山、石节子到羊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涌入乡村,对介入式、参与式艺术创作方法的探讨也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艺术介入社区,其介入的对象、方式、结果如何?社区中的艺术又带来了哪些新的话题?社区和乡村同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下有着不一样的发展面貌。本文以20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的美国社区艺术为研究对象,结合美国的文化和政治特征,通过案例来剖析社区艺术在美国实践的现状和所面对的问题。

  • 标签: 社区 艺术 政治
  • 简介:漆画是一门具有生命的艺术,它的神秘性、复杂性深深地吸引着从事漆画创作的艺术家,但漆画的特性也使得许多艺术家选择放弃,却不乏有人用生命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本文就驻留艺术家杨倩云对漆画的独特情感、自身漆画风格的转变过程、对漆画的理解做了简单的概述。

  • 标签: 大漆 材质 意象 山水
  • 简介:洛阳向被称为书法圣地,历代皆有墨迹石刻历史文献印证。河南地区从殷代甲骨文(公元前14一公元前13世纪)一直到晚明初清书法家王铎(1592--1652),不断地在中国书坛上占有绝对的位置。就洛阳及周围地区在中国书学史所起的作用而言,不难看出中古时期(3一lO世纪)该区域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可胜数的名家书法高手,井留下了一群魅力不朽的遗迹。无论从史料、石刻、墨迹等媒介考虑,中古洛阳为东漠(25—220)、曹魏(22t)一265)、西晋(265—317)、北魏(386--534)、唐代(618—907)的主要行政文化中心,贵族官僚、士大夫僧人,或出生于此地,或囚政治、宗教、文化等关系,都曾经迁至抑或游至洛阳,因而留下了可贵的书法硬件载体及软件记载。本文拟对中古洛阳书学环境的主要特点作一些介绍,并且将有关洛阳地区主要书法作品作一些说明。

  • 标签: 政治文化 艺术文化 文字学知识 书法修养
  • 简介:古时候,受限于地域,这样集中交流的机会比较少,相应的,人也最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所以形成了风格互相浸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域书风,如'吴门书风''华亭派'等。这对于顶级艺术家而言,有个金字塔式的拱绕,产生的影响就可能被放大。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牺牲掉的那一部分。当然,当前跨地域交流不成问题,学习途径也丰富,地域书风就比较少被提及。不过,新的问题来了,就是跟风。一件获奖

  • 标签: 和而不同语境
  • 简介:从“艺术见证”这一思想视野看,张晓刚的40年艺术生涯及其图像文本不仅是一个艺术风格史或形式理论的话题,而且是一个深度地卷入了个体生存的病理创伤、心理记忆历史叙事等相关关系的存在论问题。张晓刚的艺术史价值在于他有力的以视觉方式为我们的创伤记忆提供尽可能多的直观图像视觉物证。

  • 标签: 张晓刚 创伤记忆 视觉物证 艺术见证
  • 简介:道家学说给了我们一个另类的理解艺术史图像的角度。人工智能模拟人脑思维的研发应用,也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什么是人的世界观的角度。中国特色的道家的宇宙论和哲学思想的阴阳五行说的类比法,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万物普遍联系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定的思维方式保存在诗歌、成语、绘画作品之中。这种反逻辑和博物馆学的分类方式,更接近人脑无意识状态下的自动联想,也正是侯世达所提出的AI在进行深度学习时模仿人类感知的运算方式。

  • 标签: 髡残 内经图 脑科学 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