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来说,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是一个孕育着希望和新生的时期,大量对艺术进行了思考的青年都渴望从已略显僵化的苏联式创作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而进行更抽象、更自由、更直抒胸臆的艺术创作。本期的“今日人物”孟禄丁正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作为“八五”美术运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其作品《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可谓是载入史册的作品。此后,他创作的一系列表现主义风格的画作愈发具有独特的艺术观念和个人面貌,而多年从事抽象艺术语言的研究,也使他不断开拓着视觉表现的新领域,但这—切新的成果都离不开“八十年代”这一原点。在本期栏目中,孟禄丁对其本人八十年代的艺术和生活经历进行了追忆,从而也使我们对这一代艺术家在面对时代的剧变和机遇时所作出的思考和反应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 标签: 八十年代 当代艺术 创作方式 艺术创作 直抒胸臆 艺术观念
  • 简介:章汝奭江苏苏州人,一九二七年生于北京,教授、外贸专家、国际知名的广告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贯中西,精通外语,译著等身。兼擅诗词、古文、书法及鉴赏,入选香港及美国世界名人录。记得是在市政协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举办书画展的时候,我有幸结识章汝奭先生,

  • 标签: 名人录 二七 江苏苏州 论书绝句 十兄 一九
  • 简介:1955年3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作品种类中,有一门是速写。996件参展作品里,速写和素描共计51件。能够明确为速写的,有艾中信《代表们眺望人民的首都》、伍必端《枪在这儿(朝鲜速写)》、邵字《首都速写》、武德祖《你家的、我家的、都是咱们社的》、侯逸民《农村速写》、孙恩同《劳动后的休息》、黄胄《少年》和《吹唢呐》、叶浅予《来自草地》和《舞蹈速写》、罗工柳的《朝鲜速写》等作品。

  • 标签: 速写 50年代 意识形态 运动 媒介 参展作品
  • 简介:今人研究清末民初的商业美术,多以《申报》、《良友》等为发端,因而研究视野主要落实于月份牌广告,即便是以整个民国商业美术为研究主体的论著,也多只论及平面广告、字体设计,而较少涉及其他类别。事实上,民国商业美术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橱窗设计、室内陈设、服饰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展览画赛等,这一点从当时的画报对商业美术的推介及1935年首届全国商业美术展览之内容可见一斑。然而,设计史研究者对这一时期的商业美术业态及其在近代中国设计史上承上启下的意义尚缺乏足够的理解,尽管民初期刊对此领域多有涉及,然相关史料仍亟待挖掘钩沉。

  • 标签: 商业美术 意义辨析 近代中国 美术形态 30年代 历史
  • 简介:年代来划分艺术家的方式也是一种时尚。“90后”艺术家,目前年龄肯定是在25岁以下,他们首先是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而他们的价值观大概形成于21世纪头十年。这十年,是中国大陆经济急速增长的十年,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中闭市场化程度日益增加,并快步走向信息时代。网络和信息充斥存城市里,只要不是偏远闭塞的山区,大都非常熟悉电恼、iPad、智能手机等一系列的信息化设备。信息全球化,使得世界变的“很小”,空间已经不再是阻隔信息传递的因素。

  • 标签: 艺术家 年代划分 20世纪90年代 群体 信息时代 “90后”
  • 简介:蔡国强往往被看成是靠贩卖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而成功的中国艺术家,的确,焰火是蔡国强最重要的艺术媒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证明他已将焰火玩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草船借箭》和《收租院》也只有谙熟中国文化历史的人才能品出个中意味。但是,长期在海外生活、饱受国际文化熏染的蔡国强也越来越自觉地将艺术表现的主题扩展到整个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他的《不合时宜:舞台之一》取材

  • 标签: 装置艺术 中国四大发明 艺术媒介 蔡国强 装置作品 能品
  • 简介:展览“孤寂的地平线”主要展出高名潞先生70年代创作的近百幅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中蕴含着“日常性”和“形而上精神”,两者既有对立性,又有整一性。展览分为“草原岁月…‘乌盟风景…‘师生友人”等七个主题,这同时也是高名潞先生在70年代的日常生活。在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中,又能看到高名潞先生寄予其中的形而上精神。看似互不相容的“日常性”和“形而上精神”最终都整合于高名潞先生80年代至今的学术工作中。

  • 标签: 日常性 形而上精神 极多主义 理性绘画
  • 简介:20世纪中后期是中国文化艺术嬗变求新的阶段,特定时期的文艺思潮变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山月就是以这场民族文化重建为奥援,自觉自新地去探究现代中国画的语汇建构的特点,得以融入新时期的文化体系中,本文主要以关山月建国初期的写生经历为中心,以艺术家个案的形式讨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发展变革的历程。

  • 标签: 新变 思想资源 改革 争论 中国画写生
  • 简介:中国现代雕塑发展史上,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时段。本文从20世纪90年代的人物雕塑作品入手,对该时段雕塑创作中出现的平民化与戏谑性两大思潮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出当下具象人物雕塑创作背后深刻的社会观念。笔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人物雕塑在题材上是平民化的,而在雕塑语言上也出现了通俗化倾向。在观念表达上,雕塑家在表达自己观念的时候却采取了一种戏谑性的方式,而波普和艳俗也成为90年代人物雕塑中最常见的两大艺术手法。

  • 标签: 中国人物雕塑 平民化 戏谑性 波普 艳俗
  • 简介:关山月于1954年、1956年两赴北京,创作了二十多幅写生作品,既有城市形象,也有公园和京郊景致。同时期在北京进行写生创作的还有李可染、张仃、郭味蕖、古元等北京地区画家。他们是如何选择视觉主题的?又是如何经营画面、选择技法来实践符合新社会现实的风格?作为新都视觉形象的重要形式,绘画与摄影、电影、画报、游览图书、海报招贴上的城市视觉风景会有怎样的影响与同构?本文试图探寻一个问题,即,综合50年代北京建设的历史文献与广泛的视觉材料,来阐述艺术是如何调整其自身的观念与形态、重塑或调整其构成来匹配社会与政治的变化,“阶级”、“意识形态”、“景观”与新的视觉文化是如何在绘画上或隐或显地留下印记。

  • 标签: 生产之城 北京公园 阶级转向 视觉文化 艺术社会史
  • 简介:9月12日下午,由中国国家画院张桐璃主持的《孙海峰十年造境·五州巡展美术评论集》首发酒会,在浙江赛丽美术馆举行。高而颐、徐鸿道、马锋辉、王平、骆献跃、池沙鸿、毛建波、周刚、夏赛丽、孙贤龙、王淳、金琴龙、朱祥华、田耘、龚品忠、陈虹、茹峰、张捷、陈青洋、营工化、余宏达、吴扬、杨辉、方向军、韩浪等参加了开幕式。

  • 标签: 美术评论 孙海峰 美术馆 艺术交流 巡展 造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