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曹吴体法》《论黄徐体异》《论三家山水》三章按绘画门类可分为人物门、花鸟门、山水门,郭若虚将同一门类中有特色的画家进行分类比较,并概括出每个画家的具体风格,为探讨师资传授源流提供参考。与《历代名画记》《后画录》等唐代画史对画家的评论和记载相比较,郭若虚按绘画风格分类评论画家是对画史写作的巨大创新,也是画史观念的进步。

  • 标签: 中国绘画史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 绘画风格分类
  • 简介:有这么一对父子:爸爸是开国皇帝,儿子是亡国皇帝;爸爸结束战乱呼唤和平,儿子野心勃勃四处打仗;爸爸勤俭节约爱攒钱,儿子却是历史上有名的金山银山转眼花光的败家子。你大概猜到了,这父子俩就是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

  • 标签: 日记 郊游 古人 儿子 皇帝
  • 简介:雪后初霁,他人煮雪烹茶正当时,牧马人已骑马上坝。马蹄轻扬,飞雪似雾,一匹脱离队伍的马儿被牧马人呵斥。在静谧的雪场,奔放的马群踏响草原冬日之歌。

  • 标签: 骏马图 冬天
  • 简介:在如今戏剧创作和演出园地里,儿童剧的花丛,正千姿百态、五颜六色地开放。面对儿童这个特殊的观众群体,儿童剧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则更要力求多样化,要简明易懂,饶有情趣,好听、好看、好玩。上海马兰花剧场,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之一。这个剧场是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所属的剧场,专演儿童剧。马兰花剧场落成至今已12年了。

  • 标签: 儿童剧 马兰花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 《马兰花》 《巴黎圣母院》 《泰坦尼克号》
  • 简介:绘本,作为一种图书形式逐渐融入我们当今的阅读生活,它蕴藏着宏大的画面、微观的细节、安宁的意境、饱满的情感。可如果说我国魏晋时期的绘画便已潜藏着“绘本”的萌芽,你相信吗?

  • 标签: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 魏晋时期
  • 简介:古代有一位很厉害的花鸟画家,他想让自己的儿子也学习画画,于是提起毛笔“唰唰唰唰”,在一块不大的绢布上画满了小鸟呀,大鸟呀,鸟龟呀,蚂蚱什么的,当作儿子临摹的画帖。他的儿子长大后,果然继承了爸爸的画技,也成了了不起的花鸟画家。

  • 标签: 儿子 珍禽 写生 画家
  • 简介:大漠南北的广阔草原,从来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萨满教自原始社会形成之后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所信仰。而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与之相关的艺术形式也传入到蒙古地区,在与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之下,形成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收藏的题为《成吉思汗》唐卡,是在继承了藏传佛教传统唐卡艺术的基础之上,受到了萨满教与藏传佛教双重影响,有蒙古族特色,具有宗教色彩的蒙古族唐卡艺术,同时也蕴含着对祖先的崇拜。

  • 标签: 成吉思汗图 萨满教 藏传佛教 祖先崇拜
  • 简介:运用了装饰性绘画语言的作品往往令人印象深刻,视觉上有美的享受的同时亦能愉悦身心。日本101与102届秋季展让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其作品表现出的静与肃穆,这也是我认为其与国内美展差异较大的因素之一。尽管展品不乏色彩艳丽或是饱含了天马行空想象力与冲击力的佳作,但若站在画前细细体味,同样能感受到这些作品内在蕴藏的静谧庄重之感。

  • 标签: 日本绘画 装饰性 画展
  • 简介:龙翔花烛作为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百年。本文拟将其与互联网思维对标,进而探讨龙翔的当代传承。互联网思维模式对'非遗'的文化创新,试图寻找有效途径给'非遗'注入时代元素,使其具有时代性。互联网思维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第一要素,而'非遗'是中国文化传承千年的文化载体,其中文化的精深度在世界各民族文化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理清在传承哪些是不可或缺的,与互联网思维结合中考量等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从容面对这一时代课题.

  • 标签: 互联网思维 龙翔号花烛 文化创新 非遗
  • 简介:吴冠与波洛克都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艺术思想并融入绘画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本文通过对《1948年第5》和《逍遥游》的抽象绘画语言比较,可以体会波洛克和吴冠绘画艺术的异同,进一步分析20世纪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和交融。一、创作动机和社会根源《1948年第5》作品的作者是美国抽象表现艺术家波洛克。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人们

  • 标签: 抽象绘画 绘画语言 语言比较
  • 简介:蒙元政权入主中原后并未全面延续宋制而恢复科举,导致大量汉族知识分子丧失入仕的机会,无奈的他们纷纷参与到绘事。因此,元代绘画成就了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一个变化较大的时代,尤其是让文人画占据了画坛主流。

  • 标签: 黄公望 知识分子 元代绘画 美术史 文人画
  • 简介:艺术作品主题在不断的往复性表现与变迁过程,构成了艺术史发展的独特推动实因,在留存或是消解原本主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形成或致使艺术作品隐性主题阐释的新指向。同一“山居”主题在历经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不同创作表现形式等延续性地被传承的过程,“山居”与“归隐”的意涵逐渐圆融成为艺术表达的一种主题定式,然而伴随着创作者在个体精神思想倾向上的共鸣和延展,主体定式的隐性指向成为附加内涵,比较显著地呈现在山水画和古琴曲的“山居”主题作品当中。主题的共鸣使得不同艺术形态的艺术作品内在意蕴有了潜在的连接与变迁指向,同一主题在指向性上形成的差异互释也是实证作品主题与创作者个体心灵诉求的重要体现。

  • 标签: 艺术母题 主题学 山居 归隐 隐性指向
  • 简介:1954年研究筹划成立昆曲演员训练班则是从根源上对昆剧实施了抢救,以人才培养、艺术传承的方式真正为昆剧谋得了新生、延续了生命。这是戏剧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出资、以学校教育的新式方式来培养专业的昆剧演员。除了舞台演出之外,在研究就职的传字辈们在昆曲剧目的拓展改进上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 标签: 传字辈 研究院 建国初期
  • 简介:谈论契诃夫的《三姐妹》,就一定要谈论"女人"这个话题吗?既然取了这么个题目,似乎是躲不开了的。对于她们仨,我们的共识是毫无疑问的,正如俄国戏剧家丹钦科在1940年排演此剧时说,此剧的主题是三姐妹"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但那种将她们如同精神的崇高塑像一样矗立起来的谈法,定会错过藏身于"到莫斯科去"的呼告声下面真正的困境给人带来的问题,而那个部分,或许会更接近焦菊隐在《契诃夫剧作集》译后记里所说"一个最简单的主题,本身没有兴趣。但却渗透了永久的价值。……这些剧本为一切时代所写。”

  • 标签: 契诃夫 女人 米纳斯 导演 1940年 美好生活
  • 简介:古人对颜色的认识,在今天来说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俗、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对颜色的认识与学习,亦是对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通过对宋人花鸟画的学习来认识中国画颜色的若干特性,无疑是花鸟画家研习颜色的一个好路径。本文通过对宋人花鸟画颜色的研习来论述颜色的历史、分类、属性、使用要求在花鸟画中的运用,为人们学习中国画的颜色提供借鉴。一、颜色入画的历史已知最早的颜色运用是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泼

  • 标签: 中国画颜色 传统中国画 图例
  • 简介:3月27--28日,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负责人高晓红带领艺术研究艺术档案中心四位工作人员,专程赴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和艺术研究所考察学习。考察组与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馆长夏萍、副馆长张华丽等分别介绍了各自艺术档案馆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并对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在行业内领先全国的典藏管理制度、网站建设、系统内艺术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文化艺术档案的应用以及

  • 标签: 上海市文化 交流学习 内蒙古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