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2009年3月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韩城市新城区盘乐村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一座宋代壁画墓(M218)。该墓室保存完好,墓内壁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色彩艳丽,堪称宋代考古的重大发现。特别是墓室西壁的宋杂剧壁画,人物之众多、场面之宏大,为之前戏曲文物考古发现所罕见。2009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姚小鸥教授,会同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康保成教授、山西师范大学戏剧文物研究所车文明和延保全教授,与考古人员一起,对壁画进行了考察研究。

  • 标签: 壁画墓 韩城市 陕西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 考释 宋墓
  • 简介:皮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自汉代就已产生,据可靠的史书记载最早见于宋代。陕西西路皮影最早出现在清初,到晚清进入鼎盛时期。从产生至今,西路皮影造型经历了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进入21世纪后,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受到了现代传媒的巨大冲击,语境逐渐丧失,渐渐濒临消失的边沿。如何抢救、挖掘和整理这一宝贵的民间造型艺术,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 标签: 皮影 西路皮影 造型特征
  • 简介:后稷风物传说是后稷传说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在陕西地区的后稷传说圈内,各地具体的地理专名、物产专名与姜嫄、后稷等人物专名结合而建构成为风物传说,地理专名、物产专名的介入是风物传说生成的一个重要路径。后稷风物传说中的大量专名现象现实地论证了专名是传说的体裁特征,而该特征得以实现的现实动因是当地民众"谁不说咱家乡好"的家园情结。

  • 标签: 后稷风物传说 专名 家园情结 民俗心理
  • 简介:本文依托与陕西历史和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汉代历史文化资源,将汉代服饰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研究设计出既具备陕西历史文化内涵,又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旅游产品,为陕西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开拓新的思路。

  • 标签: 汉代服饰 旅游产品 创新 设计
  • 简介:本文从陕西周至民间刺绣的田野考察入手,通过对民间刺绣艺人的采访和作品搜集,对比分析刺绣纹样的造型特征及色彩搭配规律;结合现今市场刺绣模式,梳理了其由于经营模式变迁带来的风格变化,挖掘整理出周至民间刺绣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 标签: 周至 刺绣 经营模式 文化特征
  • 简介:以往发现的北宋戏曲文物多见于河南,山西而不见于陕西,因此,韩城盘乐村北宋墓杂剧壁画的发现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就杂剧壁画本身而言,其所展示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数最多、场面最大、色彩最艳、表演最生动、画面最完整的有乐队伴奏的宋杂剧演出图景,对于进一步研究北宋杂剧的演出结构、脚色行当、音乐伴奏、表演及其剧目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十二人的伴奏乐队中,筚篥色的多员配置,

  • 标签: 戏曲文物 宋杂剧 壁画 演出 宋墓 韩城
  • 简介:手工艺是一种生态性的知识体系,手工艺社区的良性运行所依附的村落应具有共同体的性质。中国20世纪的社会和经济革命导致村落共同体大量解体。在作为村落共同体基础的传统耕种劳作模式基本退场,而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备受重视的今天,手工艺劳作模式是复原村落共同体刚性社会联系、进而复兴村落共同体的一种可靠路径。凤翔泥塑制作群体由利益自发走向利益自觉,培育起了人文资源意识,建立了手工艺合作社,成为一个准手工艺共同体。但因个人文化自觉的缺环和“非遗”政策及行政与地方实际情况的不适应,难以达成有利于整个群体利益的共识,阻碍了共同体形成的进程,并出现内部秩序紊乱、发展前景不明的态势。

  • 标签: 手工艺共同体 劳作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自觉 凤翔泥塑
  • 简介:从陕北村落壁画考察中观摩的大量壁画结合以陕西省艺术馆库存精品出版的《陕西省艺术馆馆藏民间画师手稿精品集》,可以发现其中的手稿与陕北村落壁画的绘制有一定的渊源。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重点图像,能给陕北村落壁画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陕北村落壁画 《手稿》 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