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构成教育的特征日本构成学家朝仓直已教授在日本设计学会的年会论文演讲中说,"构成"的概念"基础造形"的概念相同,重点在于"造形",它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形的过程

  • 标签: 构成教育 造形 引导学生 构成原理 学习 构成方法
  • 简介:“方相”“钟馗”是文献记载中傩仪的主体神,对“方相”“钟馗”的认识是把握傩仪的切入点之一。从“方相”“钟馗”的联系比较中可以看出,“方相”即“方向”的谐音,“钟馗”即“中鬼”的谐音;“方相”“钟馗”是中国人宇宙观念空间观念的反映.“方相”“钟馗”的先后顺序不仅对应了“四方”“中”作为认识论意义上的先后顺序,也对应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傩仪之所以以“方相”“钟馗”为主体神,是由于仪式秩序象征的天地人、神鬼人合一的需要,同时也是出于统治阶层使用抽象文字的兴趣爱好。

  • 标签: 钟馗 发生学 认识论意义 文献记载 空间观念 宇宙观念
  • 简介:影视人类重新建立了文化的新的介绍、理解、诠释的方法,影视民族志也完全形成了不同于超文本(hypertext)形式的民族志。由于共有人类的提倡,反馈法(feedback)也成为了文化人类传统田野调查方法。然而,影像总是某一社会空间、某一社会场景的时间性凝固,因而在拍摄者、被摄者、观摩者三方总会引发怀旧·乡愁情绪,在工业化迅猛的今天,即便是较短的时间差距也会引发怀旧·乡愁。怀旧·乡愁一方面对趋向同质化的社会变化存在反作用力,但是同时,怀旧·乡愁自身也体现出了一个逐渐趋同的复杂过程。

  • 标签: 影视人类学 共有人类学 怀旧·乡愁
  • 简介:“帖”在遵奉二王魏晋风度的同时,却因为图像印刷技术落后而不得不采取刻帖墨拓方式,其实已经在本质上异化了“帖”本身。它的结果是后人在看二王法帖时,对线条取墨拓式的平面化处理意识理解角度。这给我们今天重新创造“新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换言之,我们可以凭借当代印刷术极为发达的有利物质条件,对曾被长期误读的“旧帖”进行改造,并且以把握、理解古典法书线条为契机,重新构筑起一个“新帖”的当代书法创作新标杆,并以此来展现当代学者创作家们所具有的深度思考历史逻辑的理性力量。

  • 标签: 帖学史 误读 刻帖 新帖学
  • 简介:阳明心学美学在审美对象呈现方面西方现象意识相近或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一、从审美对象意向性呈现的角度(“意在为物”),体现了某种意向结构意识;二、从审美对象境域中呈现的角度(“当下呈现”),体现了某种境域构成意识;三、从审美对象直观呈现的角度(“物各付物”),体现了某种现象直观意识。

  • 标签: 现象学 审美对象 阳明心学 意识 直观 意向性
  • 简介:音乐总是和感性的现实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探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如何影响音乐的产生、传播、消耗是当今民族音乐学学术视野中的应有之意.那么,我们如何去研究这些问题呢?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及其意义.

  • 标签: 社会学调查方法 民族音乐学 意义与实践
  • 简介:最早地,从五代两宋始,由于画家的参与,书画雅集逐渐步入了中国文化人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翻检一下绘画史的零星记录:宋朝的王诜、李公麟、元朝的赵孟頫、曹知白,明朝的沈周、清朝的金农、郑燮等等,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书画集会热衷的组织者或参与者。另外不少文化胜地如西园、玉山所、小玲珑山馆、兰亭、豫园等等,也都曾留有画家文士的身影。还有举不胜举的这些集会有关的画作,如《西园雅集图》(李公麟)、《兰蕙梅菊图》(赵孟頫、高克恭)、《雅集图卷》(陈洪绶)、《桐华庵集胜图》(郑燮、华岩等)……画家集会确实是中国绘画史上颇为抢眼的一道风景线。

  • 标签: 画家 赵孟頫 画学 画集 画作 中国绘画史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艺术和美学的跨文化研究兴趣得以复苏,论著日渐增多,论题涉及艺术家、风格传统、象征主义和艺术的功能。以前相互分离的学科之间互动越来越多,学者们对于美学的比较研究兴趣日浓。对非西方美学的研究表明:每种文化都有审美原则,艺术哲学因不同的社会而有很大差异,艺术在每个社会中都表达了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关于非西方艺术和美学体系的文献增加了,此时的研究受到后现代运动影响,更多地关注这一学科本身及其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市场艺术的数量继续激增,就世界艺术研究而言,不应忽视对市场艺术的研究。艺术正以不同以往的速度不断发生变化,描述和理解全世界正在出现的众多艺术和艺术理论,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巨大而兴奋的挑战。

  • 标签: 美学 文化人类学 审美体验 非西方艺术
  • 简介:文化人类自学科形成之始就在关注异文化社会中的舞蹈事象,随着文化人类自身的成长,不同的理论流派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视角,收获了不同的研究成果。然而正是这些早期的文化人类对舞蹈的逐渐深入的研究,才为舞蹈人类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学科研究基础。

  • 标签: 舞蹈 文化人类学 巫术 机能主义 结构机能主义
  • 简介:城市艺术人类研究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进入到学者的研究视野,受到学界的瞩目。中国城市的艺术田野有它的特殊性所在,对于国外研究经验的借鉴内化要注意结合本土的历史和文化生态。“音乐上海”是一个基于“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论域,通过十几年的积累,努力建构城市艺术人类研究的“中国理论经验”,以期建立起中国城市艺术人类的自身特色和话语权。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城市艺术 音乐上海学 田野
  • 简介:20世纪60时代以来,人类学家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基本分析概念,受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和政治经济的影响,这一学科的整体,尤其是在艺术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视角,如表征艺术—文化体系,艺术收藏、本真性挪用,全球化和艺术界,艺术身份认同等问题。对艺术纯粹性和自主性的主张提出严肃质疑,并探索新的地域和新的惯例,认可艺术在当下主要的社会经济进程中的作用,这些研究对于艺术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表征 艺术文化体系 全球化 艺术界 身份
  • 简介:胡塞尔作为现象的集大成者,之所以要提出“先验现象”的概念,其主要目的是抵制欧洲的科学危机以及先进技术所造成的人类异化。在胡塞尔看来,现象的任务就是“面向事物本身”,把握其中的本质要素,最终解决“认识如何能够为自然认识提供基础和说明”。

  • 标签: 现象学美学 书法艺术 先验现象学 集大成者 人类异化 科学危机
  • 简介:生物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探索生命系统的艺术学科。跨学科的生物艺术模糊了艺术和现代生物、哲学之间的界限。生物艺术对挑战新兴的生命科学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思维的刺激下产生新领域、新技术和新美学的研究。

  • 标签: 生物艺术 科学技术 基因工程 美学伦理
  • 简介:舞蹈社会将舞蹈作为人参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实践方式,对目前舞蹈界始终以民族作为舞蹈种类的划分进行反思,提出区域-群体的类型化研究视角。方法论上,在社会学科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采纳一种综合的理论道路,以实践和过程作为研究的方法论指导。本文从以上两点出发,对舞蹈社会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进行阐述。

  • 标签: 舞蹈社会学 区域-群体 实践与过程
  • 简介:西方当代文化理论主要指的是西方当下颇为流行的文化理论,如现代图像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等。西方当代文化理论涌入我们视野的这一文化现象,也促使我们应该以跨文化的学术视野,来看这些西方当代文化理论世界当代艺术的关系。同时,西方当代文化理论中一些有效的理论方法值得比较艺术借鉴吸收,为比较艺术拓展研究互释不同文化圈的艺术现象、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的视野。图像社会学理论借助了其他文化学科理论的综合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艺术隐藏的象征意义或图像含义以及艺术外围的相关问题,在跨学科层面上比较艺术有相同之处;后殖民主义理论关注非主流族群艺术形态,这一点也比较艺术在平等对待研究不同族群艺术现象的态度有一致的地方;文化人类宏观地关照人类的艺术现象,对于研究不同文化圈艺术现象的关注方式也比较艺术在学理上有相通的特征;文化相对主义使“去中心主义”成为可能,消除中心主义也是比较艺术的基本思路。在比较艺术西方当代文化理论的关联中,借鉴有益的西方现代文化理论,可以找到更多的比较艺术的研究路径研究方法,也为比较艺术拓展研究的视野跨文化的视通提供多角度,毕竟比较艺术是开放的视域和跨文化的艺术理论研究。

  • 标签: 西方当代文化理论 比较艺术学 互释关系 后殖民主义
  • 简介:现象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因此人们也将现象称为胡塞尔现象。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同时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在纯粹现象当中,还催生了世界现象等重要的分支。我们非常关注现象对于摄影图像有怎样的意义,也可以说是尝试探索和发现现象对于摄影理论以及摄影实践的积极价值。摄影指的是采用专业的设备记录影像的整个过程,通常也将摄影称为照相。从本质上说,其是借助物体反射的光线

  • 标签: 关系探究 图像现象学 摄影图像
  • 简介:拉斯科洞窟壁画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初艺术痕迹。之所以有这样出色的艺术,是因为"流动性心性"开始在生命体内自由流转,赋予了人类妄想的幻想界和超越日常的能量,它是一种"对称性逻辑",是连接艺术与人类的共通因子。人类的心性是"非对称性逻辑""对称性逻辑"两个层面的结合体,自新人类诞生以来,我们要借助"对称性逻辑"探究构成自身本质的存在。人类可以说是作为洞窟中进行的神秘性、"超越性探求"的实践而萌芽的,继"对称性人类"的提出之后,探究现代人类社会本质的"流动性心性"和按照"对称性逻辑"运作的"无意识"机能,便成为艺术人类的使命。艺术人类如若将"流动之心"重新定位成基石,将会重焕活力。

  • 标签: 流动性心性 对称性逻辑 非对称性逻辑 艺术人类学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民族音乐研究开始关注到了“音乐认同”问题。在民族音乐学分析中,音乐作为一种交流的实践方式主要专著于表演和理念的方式。同时,音乐作为文化的表现形态和表征手段之一,对于特定音乐的文化属性、音乐文化主体之间的认同关系、音乐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音乐文化认同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等深层次讨论都有着重要意义。音乐是可以被用来建构个人、社会的认同的,因此,在审视族群性和认同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和方法时,还要考虑到其中的主导类别以及与人的关系。然而,在诸多讨论“音乐认同”的文献中,缺乏连贯、相互关联、整体的、针对性强的著作,这样势必会使音乐学科存在结构性的缺陷。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音乐 认同
  • 简介:想着心中那动人的画面,我手指轻轻落在琴键,《梦中的婚礼》那优美的曲子倾泻而出,用飘逸的音符,演绎了一曲凄美的故事。演奏完毕,大家都为我叫好。然而,有多少人知道,为了这一刻,我付出了多少。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尝读屈大夫“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二句,觉图画之事,亦於此二者,不可缺一。内美需天性修持兼济而成,今挟此天性者多不乏人,然能恒心修持者不多见。盖时势夺人,功利中见浮躁,一旦失之于流,终难人道。“修能”一事需立于内美之中,而不能独善其外,无内美以充,即悬梁剌股,终亦为散才,难当大用。余於画事,得之有三:读书、读画、写生是也。此观点非我之

  • 标签: 画学 内美 新文人画 修能 中国画 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