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近两年在中国上映的较为火爆的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影片《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与印度阿米尔·汗公司出品的《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梦想内容的分析,对梦想的本质和全球化语境下女性生存状态及女性在人类梦想实现过程作用的演变进行了层层递进式的分析,认为,梦想的实质是个体生命的灵性伸张,即使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当代东西方女性仍然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歧视与压迫,苦痛与折磨,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女性的作用在伴着个体生命的灵性伸张与追求自由和尊严的需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必然会越来越重要。

  • 标签: 电影主题 梦想 比较研究
  • 简介:印度宗教作品的乐舞形象,反映了印度文化的传统审美观。神像常常借鉴舞蹈或瑜伽的动态,呈现出夸张的站姿、坐态和手势,借此表达某种深刻的宗教内涵,并逐渐趋于程式化。文章采取图像学研究手段,以印度教、印度民间神以及大乘佛教的宗教作品为研究对象,对舞王湿婆雕塑的经典造型、民间药叉女树神雕刻作品,以及阿旃陀壁画上的菩萨形象和桑奇大塔药叉女进行分析,探讨印度瑜伽文化和舞蹈动作对宗教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影响,总结和归纳印度人民对女性美的传统审美哲学。

  • 标签: 印度 宗教作品 乐舞艺术 审美哲学
  • 简介:新视野艺术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定位截然不同的两者都呈现了一些有效的策展思路,两地经验可以互补不足以供日后的艺术节筹办者参考,但二者各属中型和大型艺术节,受规模限制,不太可能直接将对方的策略搬到两地实施。

  • 标签: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可视性
  • 简介:在中国,仅就歌剧创作而言,距今恰逢百年。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便开启了中国歌剧创作的艰难探索之旅。尽管其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或是儿童歌舞表演曲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但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歌剧所专属的本质特征却是不容否认的。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的社会生活可谓波澜壮阔、风起云涌;包括歌剧在内的艺术创作同样异彩纷呈,看点多多。本文是为几个重要阶段的回顾,也是一番基于史料的思与述。

  • 标签: 中国歌剧 歌剧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儿童歌舞剧 20世纪 歌舞表演
  • 简介:大型闽剧现代戏《生命》改编自20世纪90年代姜安创作的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小说《走出硝烟的女神》。该剧于2017年开始创作,2018年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上演。本文主要结合笔者以往的表演经验及在现代戏《生命》的表演体验,讨论在现代戏中如何运用和发挥丑旦行当特色,塑造人物形象。

  • 标签: 闽剧 《生命》 丑旦 表演艺术
  • 简介:《重屏会棋图》为周文矩所画内廷皇帝下棋场景,此画的特点为画中有双重屏风,且屏风中有画。“重屏画”模式为周文矩所创,此画在中国美术史占有重要地位。但当下大多数学者聚焦于《重屏会棋图》的画面及艺术性的研究,也有少数学者研究其重屏模式,但鲜有学者研究屏风中画的含义。本文将焦点放在“重屏画”上,主要探究此画中偶眠诗与屏风内容的再现关系和双重屏风画中的政治隐喻。

  • 标签: 《重屏会棋图》 重屏画 再现 隐喻
  • 简介:拍卖市场在2018年的整体行情仍处于调整期。尽管2014年和2016年市场略有回暖的趋势,但现在回头来看这种回暖只是短暂的阶段性回升。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从1993年至今的行情周期可以大致划分成发展期(1993年至2003年)、增长期(2003年至2011年)和调整期(2012年至今)。

  • 标签: 艺术品拍卖市场 行情
  • 简介:从2015年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创办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极富现代女性意识的好评剧目,如梨园戏《御碑亭》、昆曲《伤逝》、越剧《潇潇春雨》《再生·缘》、黄梅戏《玉天仙》,等等,其中既有从女性视角对传统老戏的创新改编,也不乏借用现代故事进行的戏曲化再创作。尽管这些作品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索深浅不一,但或许可以大胆地期待:"小剧场女性戏曲"作为一种具备"现代"自觉的戏曲探索类型,正通过上海小戏节的凝聚效应逐渐成型。

  • 标签: 现代女性意识 戏曲化 小剧场 现代精神 上海 女性主体意识
  • 简介:苏琼的著作《跨语境的女性戏剧》将西方女性主义戏剧理论与中国现代话剧创作实践相结合,对我国现代女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本文为该著作的书评,旨在考察其对于我国女性戏剧理论建设的价值。

  • 标签: 女性主义 女性 戏剧 跨语境
  • 简介:位于广州的博尔赫斯书店这两年已成一种现象级代名词,它不仅仅是书店,更是作为一家独立艺术机构而存在。书店创始人陈侗本身亦是艺术家,他又是如何平衡这理想与商业之间的尺度,作出口碑与市场的呢?博尔赫斯书店无疑为中国独立艺术机构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最为艺术化的样本。

  • 标签: 博尔赫斯 艺术机构 书店 代名词 艺术家 创始人
  • 简介:"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更高的启示"-此言据称出自贝多芬。相比其来源的可靠性而言,其内容的合理性更值得关注。音乐与哲学确有某种可比性,二者都密切维系着人类的智慧。1然即便如此,贝多芬此言依然需要某种证明。本文试图以一个特殊案例引发的学理思考,为贝多芬此言的合理性增加一个注脚。这案例与儿童有关,但它反映的学理问题深奥复杂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 标签: 音乐会 学理 音乐表演 师生 超验 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