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每个设计师对于图形符号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图形符号在设计当中是一种灵魂的引导,一种创作的根源,现在很多设计作品都运用了大量的图形符号.例如“北京奥运会徽”是奥运会徽史上第一次将中国的汉字引入设计当中;“祥云火炬”表面就采用了古代的祥云图案加以装饰,外形设计也借鉴了中国四大发明的纸为元素;“凤翔泥塑”就是将动物形态提取后应用于造型和图案的设计。值得思考的是,现在的很多图形符号都是在二维空间、三维空间中的应用,缺少一种从二维、三维乃至多维空间中的转换设计,或者是将一种图形符号从三维空间中提取,向二维空间至二点五维空间的延展,再应用到三维或者多维空间中,而这样的设计是一项极具探索意义的创新尝试。

  • 标签: 图形符号 三维空间 转换设计
  • 简介:在对原始、苯教和藏传佛教三大系神灵进行各种祭祀时,其供品、法器、圣物及其特殊的巫仪、咒术和御邪术,品种类别格外繁多,内容形式也格外奇特。一、供品、法器和圣物1、“朵玛”,供给护法神用得最多的供品,一般以面团制成。有武朵玛(供奉怒相神灵,多为直、尖形,边上饰以烟云和火焰图案,供给赞神者为红色,供给魔妖者为黑色),文朵玛(供奉给善相神灵,多为圆锥形,以白色酥油装饰上日月、珍宝、花朵等图案),“查别”朵玛(以面团塑制成小人或妖魔的头颅、脑盖骨,用一把小矛或胜利旗杆或占卜之箭将其串起插在朵玛盘上,有的还塑成宫殿形状,饰珠宝、旗帜、花朵等,表示所供神灵的天庭居所,以红酥油制成火焰装饰),毒物朵玛(属于武朵玛,面团内掺入毒品和血肉、酒浆)等。还有祭供朵玛(分内供、外供两种),火供朵玛(分武火供、文火供、旺吉火供、杰喂火供四种)、苯教朵玛(分松脂、肉制、花制、掺血、冷药、热药、樟恼、“二米”即小米和稻米、“三谷”即小麦和大麦及豌豆等等的主要献给水龙的81种),等等。

  • 标签: 朵玛 祭神 苯教 脑盖骨 出世间 代言神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宗教艺术的象征:意义的蕴藏与转换[广东]蒋述卓阿恩海姆曾经说过:"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①,他是从人类的眼睛与思想能够认识他自身以及外部世界角度而言的。如果从艺术发生学上看,不管是"摹仿"还是"表现",都带有象征的色彩。如狩猎舞,求雨舞,既是模拟,又...

  • 标签: 宗教艺术 象征着 象征意义 象征性 民族艺术 黑格尔
  • 简介:山水画的景式是山水塑造的基本形态,也是山水画欣赏的基本内容,这是山水外在美的根本元素。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景式的美感并不是以外在的自然特性来决定的,而是以更多理想化的笔墨方式展现的。景式的创造只是为了可居可游的情景感受,即符合主观的理想化景式。笔墨写意是为了传达形式的艺术体验,即借助于有限的形态表达无限的笔墨变化。两者合一,形成完善的山水画传统,这个传统就是后来左右山水画发展的文人画现象。

  • 标签: 中国传统山水画 笔墨 近代 自然特性 艺术体验 理想化
  • 简介:六十年前.一个女婴出生在芬兰的一户农家。由于父母都是聋哑人.小女孩只能用线条和颜色表达内心的感受。她叫索伊莉·玛亚利.如今已成为著名的画家。

  • 标签: 童话 聋哑人 感受
  • 简介:在视觉文化语境和"文化迫力"作用下,"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衍生出数量庞大、形态多元的改编图像。文章以美术的视角,以跨艺术种类、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研究了建国后图像对"红色经典"的再现问题,分析了"红色经典"图像改编中的诸多变革和新的特点,得出"红色经典"文学与据其改编的图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语图关系,同时指出图像改编对艺术发展、"红色文化"绵续产生的影响。

  • 标签: 红色经典 图像改编 图文关系 审美转换
  • 简介:羌绣历史传承新石器时代:古羌人将类似“结绳记事”的原始纹样用于衣服装饰,羌绣的雏形出现。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 简介:当四岁多的张妮娜用稚嫩的小手.在黑白琴键上弹出第一个音符时.她并不知道这“哆来咪”的魔力会改变她的生活。

  • 标签: 琴键 童年 彩色
  • 简介:荒原.生长着一棵音乐树。春天.树上每一朵盛开的花.都会唱出一首彩色的歌:夏天,树上栖息的每一只小蝉.都能弹奏出让所有人心动的曲:秋天,树上每一片坠落的黄叶.都会变成令人心醉的音符:冬天.树上的每一根树枝,都能让呼呼的北风.变得温文尔雅。这棵音乐树每一分钟都在歌唱。

  • 标签: 音乐 荒原 人心 彩色 弹奏 歌唱
  • 简介:盖房子讲究“坚固”“实用”“美观”兼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爷爷说过:“在古代,人们建造房屋,就是要建造一个外壳,抵御风霜雨雪、狼虫虎豹,获得一个可以利用的内部空间,而建造外壳的一大难题便是——造屋顶”.

  • 标签: 屋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内部空间 外壳 美观 房子
  • 简介: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自然界奇观:如会唱歌的泉,会唱歌的山,还有音乐塑像、音乐石柱、音乐肥料和音乐饲料等等:它们都披着神秘的外衣.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 标签: 音乐 世界 自然界 唱歌 塑像
  • 简介:新诗诞生后的音乐性建设主要是在声音的韵律节奏层面进行,其基本思路是寻找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普遍规律,这仍然是一种古典式的对音乐的理解方式。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先锋诗歌中,出现“呼吸”式的音乐,它追求的已经不是单纯的声音,而是由经验性的语言带动的声音,它主要在词与词的关系中获得,包含诗人对语言的自觉,而音乐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从“声音”到“呼吸”,实现新诗音乐性的现代转换,当代诗歌中的音乐性问题不再是一个可以从具体的诗歌中剥离出来的普遍性问题,每一位诗人、每一首诗都在寻找最适合自身的音乐性。

  • 标签: 音乐性 汉语诗歌 诗歌形式 当代诗歌 雨中的马 白螺壳
  • 简介:中国的文学批评在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中,曾有过不同凡响的表现,甚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进入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在文坛阵阵喧嚣与骚动的声浪中,批评家的声音却突然变得暗哑,人们对批评界“失语”的指责不绝于耳,批评的处境空前尴尬。直到90年代中后期,王朔等人批评文字的大面积兴起,才使文学批评又呈活跃之势。尽管和市场化、商业化的大潮相比,这种活跃已经很难再产生什么轰动效应,但这于文学批评本身来讲却是意义重大的。细究之下,我们

  • 标签: 文学批评 批评精神 批评家 王朔 知识分子 文字
  • 简介:剪纸是中华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集中体现了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和审美意识,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语言,有着造型主观意象、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艳丽浓烈的主观色彩,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镂空的制作技巧,以及淳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当代,云南民间剪纸艺术要紧随时代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观念和个人风格的自我表达的探索,使剪纸艺术在时空表现上得到改变,构成剪纸艺术作品的当代语埔.

  • 标签: 剪纸 造型 意象 夸张 语境
  • 简介:多年以前曾见舟君所作工地上的水泥搅拌机组画:扭曲拗突、斑驳苍劲——那般粗砺使人不由感叹生命的艰涩与顽强。相处日久,看到的作品多起来,他画风景、画花草、画人物——终然觉得是在画人,画人的心境。舟年轻而敏慧,印象中他宁肯忙着而不愿闲处,大抵属于遇事辄生感慨常要追问意义的那一类人。从不同时段的作品中可以见到他的感受和视角的持续变

  • 标签: 水泥搅拌机 多年以前 画人 作品 生长着 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