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作为20世纪初弥漫着现代主义文学风格时期出现作品,巴别尔《骑兵军》有很鲜明时间意识。不同于传统小说较为偏爱单线或者直线叙述方式,作家常常运用扭曲、穿插等叙述技巧对述本时间进行变形。巴别尔笔下时间概念直接参与到作品意义生成:时间艺术设置与哥萨克文化、犹太文化特征结合在一起。对《骑兵军》叙事时间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挖掘出“埋藏”在文本中主旨线索:那就是哥萨克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对话”与“对抗”,以及隐含作者在犹太文明与哥萨克群体之间选择与认同。

  • 标签: 《骑兵军》叙事时间 叙事节奏 太阳与月亮 文化认同
  • 简介:高加索伊斯兰世界远非一个非黑即白、非官方即地下,仅仅是传统与非传统对立天地。这更像是一个马赛克拼接式世界,各个谱系、派别交织融汇。伊斯兰在当代北高加索各国中占有重要地位,积极填补着当地意识形态领域空白。而热点地区大大小小新旧冲突中,我们也总是看到伊斯兰影子。对于这些,我们无疑应该清醒对待。很多时候,伊斯兰往往只是冲突各方掩盖真实目的一个幌子。

  • 标签: 伊斯兰 北高加索 地区冲突
  • 简介:在解冻语境下,西方概念主义思想传至苏联地下艺术圈,催生出了莫斯科概念主义流派,后者在发展出独具俄苏文化特色美学内涵同时,还提出了针对苏联文化中乌托邦神话解构策略。笔者通过梳理该流派形成过程,总结其文化意义,旨在将其定位为一种针对乌托邦神话解构艺术。

  • 标签: 莫斯科概念主义 解冻 解构 乌托邦神话
  • 简介:在本尼特眼中,俄国形式主义建构了一种科学美学,通过对科学美学批判,本尼特完成了对俄国形式主义批判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维度介入。本尼特通过文化研究立场强调了文本符号文化生成性,他反对和批判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并非绝对纯粹性自我体系,而是一种特殊社会化组织表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文学一方面有其自身独特性,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现实、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形态表征。

  • 标签: 本尼特 俄国形式主义 科学美学 意识形态批判
  • 简介:俄罗斯学者普洛普在童话故事中发现了不变"功能"项,格雷马斯将"功能"项(即行动元)结构化,形成了行动元模型,即符号矩阵。在长篇叙事文本(如长篇小说)中,宏观符号矩阵不能解释各章节局部情节冲突意义生成过程,所以局部情节意义生成有赖于下级符号矩阵建立,由此构成符号矩阵层级结构。符号矩阵层级结构中行动元遵循三条规律:一,部分行动元被继承,其余行动元被置换;二,符号矩阵左右两列行动元不能交换位置,体现了作者价值判断连贯性;三,符号矩阵上下两排行动元可以交换位置,体现作者在处理局部故事情节时注意焦点转换。相同位置行动元,可能不属于同一语义范畴,但只要它们在符号矩阵四个行动元组成系统中具有同样功能,语义特征上差异可以忽略。

  • 标签: 普洛普 格雷马斯 符号矩阵 行动元 索绪尔 雅各布逊
  • 简介:列维坦是公认19世纪俄国最杰出风景画大师。作为能引起人们“诗意情绪”画家,大自然在画家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宽广河流、姿态万千树林、瞬息万变天空、静穆教堂和墓地——典型俄罗斯自然景色给画家带来无穷艺术灵感。在一幅幅风景画里,列维坦不仅把俄罗斯大自然描绘得出神入化,而且在其中注入了自己对大自然感受,体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自然观。

  • 标签: 列维坦 风景画 生态观
  • 简介:“斯拉夫主义”本为历史名词,它产生于19世纪中期,在19世纪末趋于沉寂。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急剧社会转型,俄罗斯斯拉夫主义开始复兴,并力求从传统中寻找自己价值基础,成为当今俄罗斯社会一股不可忽视思潮。

  • 标签: 俄罗斯 斯拉夫主义 西方主义
  • 简介:20世纪70年代登上俄罗斯文坛朝鲜族作家阿·金一直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东西方文化融合代表。金是俄罗斯朝鲜族第三代移民,他出生于哈萨克斯坦,成长于库页岛,成名于莫斯科。在他经历中汇集了哈萨克草原文化、朝鲜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三种因素,在其合力作用下,金世界感受是超越民族归属特性,走向超越是作家对长期困扰自己身份焦虑化解之法。在身份认同过程中,金经历了长期困惑和角色认同混乱带来焦虑,以至于分别面对俄罗斯文化和韩国文化时,均被冠以异国情调,也因此感受到不同文化作用力夹击带来双重疏离陌生。在两种冲击力交互作用下,作家认同倾向曾经摇摆不定,甚至无所适从。而在走过最初不适之后,作家冷静地跳出非此即彼两难选择,以包容性化解认同中矛盾。在对两种冲击力理性比较过程中,作家提出,影响自己文化合力中主导者是俄罗斯文化,而自己更高理想是世界主义。在他作品中,东方因素多体现为早期短篇小说中朝鲜族主人公形象及其精神特质,如注重家庭亲情、崇尚善恶有报思想,相信生死轮回说法。而俄罗斯文化元素则在其中后期创作中跃居主导地位,尤为突出地体现为他东正教思想。

  • 标签: 阿纳托利·金身份认同 文化合力 世界主义
  • 简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各以其自身演剧风格形成了并行于世三大演剧体系。既往研究侧重对三大演剧体系艺术特色和风格进行分析。本文则从符号学角度对三大演剧体系进行尝试性解读;从三大演剧体系主要特征入手,结合符号能指、所指关系,分析三大演剧体系舞台符号能指、所指离合不同特征,并进而结合文化符号学视角,分析三大演剧体系交流融通。

  • 标签: 三大演剧体系 符号学 能指所指关系 文化符号学
  • 简介:在俄罗斯犹太问题一直是文学、文学批评与政论主题之一。20世纪俄罗斯文学对于犹太问题反映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研究俄罗斯犹太问题主要资源之一。从文化视域入手探讨俄罗斯文学中犹太问题是一个值得肯定研究取向。犹太人被同化问题以及犹太人与哥萨克矛盾与冲突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重要主题。目前,在俄罗斯犹太文学特质、犹太作家创作与俄罗斯文化与文学传统间关系、20世纪初俄罗斯侨民文学中犹太问题以及20世纪俄罗斯犹太文学中男女主人公书写模式对比方面尚存在着较大研究空间。

  • 标签: 20世纪 俄罗斯文学 犹太问题
  • 简介:莱蒙托夫作为经典作家,一直以来在俄罗斯学界持续不断地受到关注。对莱蒙托夫创作中拜伦影响元素探究曾是评论家们争论焦点。鉴于国内该课题研究资料相对匮乏这一状况,本文力图对俄罗斯学界该课题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较为详细地引介与评析。

  • 标签: 莱蒙托夫 拜伦主义 影响 诗歌
  • 简介:青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信仰问题一向引人关注。学界有青年陀氏一度陷入无神论之说。本文在挖掘陀氏著述、作家传记,梳理学界前人言说基础上试图澄清:陀氏从未变易其基督徒身份。青年陀氏是以基督徒心理接受了傅立叶主义,其流放前作品亦能映射出作家自身基督徒品质,此外,青年陀氏在日常生活中亦恪守福音书教义。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无神论者 基督徒
  • 简介:“对话性”是巴赫金理论一个核心术语,其理论意义并不局限于小说,在很多戏剧作品中也有体现。本文以2011年度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目《克莱伯恩公园》为例,对其中所包含剧本、时空、角色三个层面的“对话性”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该剧所表现的当下美国种族问题真相。

  • 标签: 对话性 剧本 时空 角色 种族主义
  • 简介:马克·加穆萨(MarkGamsa)是前苏联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里加市居民,1970年出生,九岁随家人移居到以色列。他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开始学习汉语,毕业以后又在巴黎学汉语一年,后来获得了奖学金——在安徽师范大学研修过一年汉语和中国文化。

  • 标签: 欧洲大学 中国文学 苏联侨民 俄国文学 文学关系 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