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越过一片又一片的胡萝卜地,上坟的人戴着帽子,彬彬有礼地于浑圆的黄土丘后面时起时伏。天空中飘满拳曲的长满牙齿的标语口号,大家深深的脑后拖着细细的猪尾巴甩来甩去围着桌子开会至深夜。喝酒,嫁闺女。无数苍黄的晋北山区的烟囱高高地直立在辽阔无边的房顶上。以前的那些年,大家为了预防深夜从长城以北扑过来的举着火把的土匪,都纷纷卷起铺盖,携带着妻儿老小流落到高高的房顶上睡觉。长城以北深色的山谷里开满桔红色的叶片,嘴唇鲜艳的女人深居简出,隔着一些窗户,眺望马的高耸的背部。

  • 标签: 晋北 土里 跑来跑去 小休 可真 冬夜
  • 简介:一初中时,我的班主任姓赵名大,全名当然就是赵大了。老师的名字很有意思,也很合实际,他的家庭出身确是大——富农。在阶级出身特受关注的年代,班里同学常常在背后议论老师的名字,你说他家里人怎么就给他起了那么个名字,是怕人不知道他家是富农吗?按照中华民族望子成龙的习惯,也应用龙而不应用,但我们赵老师确是此而非彼龙。在那个年代,不论电影戏剧,塑造出的人物只要出身不好,其长相保证是尖嘴猴腮奇形怪

  • 标签: 老师 学生 家庭出身 校长 班主任 电影戏剧
  • 简介:夏征(1904-),现代作家,原名夏正和,笔名夏子美、黎夫等。江西丰城人。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上海市委书记等职。

  • 标签: 郭沫若 夏征农 诗歌 艺术风格
  • 简介:1966年的夏秋之交,距离北京并不是遥远的辽西重镇锦州还保持着相对的安宁与平静。前不久,伟大领袖毛主席已经两次登临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据说还亲自写了大字报。锦州城里的铁路中学校园也躁动起来,尤其是初三与高三的学生,考高中和考大学的人生路口骤然亮起红灯,一辆辆全力疾驰的赛车在红灯前嘎然而止,那分急切与惶躁总要找个突破口。有人称病告假,夜里却登上去北京的火车,隔两日再在校园出现,便神神秘秘地串连。也有同学写出了大字报,贴在学校的走廊里,引得师生们围观议论,内容基本还是反对封资修,只论事而尚未对人。突然,学校召开全校大会,校长亲自动员,说眼下正是农村"三秋"大忙时节,这正是我们贯彻伟大领袖学工学的极好时机,况且年初的时候我们就已和对口公社订有协议。因此,要求全校师生紧急行动,立即开赴秋收秋种的第一线,脚踏实地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校长还特别强调,任何人也不准请假,任何人也无权批假,凡有特殊情况告假者,一律提交校长办公会议批准。这是前无惯例的要求,如钢似铁,犹如父辈在半军事化的企业里执行惯了的死

  • 标签: 建国 相结合 老师 学生 中学校园 劳动
  • 简介:旧时村塾启蒙读物中,有俗字、杂字一类,多为无名塾师编写。体例颇似西汉史游的《急就章》,语言更具时代和地方特色。这类读物对童生科考用处不大,而对一般乡、市民来说,尽管并非人人都有机会掌握,却是应该有的基本乡土知识和文字技能。就近几年所见的十余种,有石印、铅印本,也有坊问刻本,多为清代和民国年间之物,个别为晚近打字复印的,如乾隆问临朐马益著所编的《庄日用杂字》、民国初年济南佚名者所编的《中华改良杂字》等,

  • 标签: 非人 佚名 乡土 启蒙 时代 语言
  • 简介:在《下阳村的毛家兄弟》这篇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女作家对“三”的真切关怀。读这篇小说有一种感觉:为改变贫困而专走捷径和邪路的毛高年、毛高寿兄弟始终得到作家的呵护.不断地为他们开道,为他们开脱。乡下人的日子,城市人的笔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说里的毛高年、毛高寿两兄弟动脑筋、卖力气、买老婆,过上了比当“贫协主席”的爹要强的生活.而且是不等不靠挣来的.

  • 标签: “三农”题材 写法 女作家 城市人 小说 兄弟
  • 简介:今年是刘半(1891—1934)逝世70周年。1934年7月14日,刘半因为赴西北考察方言染上回归热而以身殉职。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先锋人物,五四白话新诗的播种者,刘半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已获得人们的肯定。

  • 标签: 刘半农 东南亚地区 新诗 中国 华文文学 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