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梁启超写过《李鸿章传》,对李氏作了一番总结:“李鸿章今死矣。外国论者,皆以李为中国第一人。又曰:李之死也,于中国今后之全局,必有所大变动。夫李鸿章果足称为中国第一人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则吾所能断言也。”(《李鸿章传》,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年10月版,3页)梁启超还说,“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并称李“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

  • 标签: 李鸿章 梁启超 排华法 华人 康有为 将军
  • 简介:<正>与闻晓的相识充满了戏剧性,还是在1986年夏天。那次妈妈背我去《荒原》编辑部,那里的老师说我们农场医院有一位叫闻晓的文学青年也爱往那里投稿。我的心情异常激动,回来就给他写了封信,感觉中他应该是位男士。没想到那封信石沉大海,我很失望,我想人家一定是

  • 标签: 《荒原》 文学青年 敲门声 就是你 告诉我 世事变迁
  • 简介:随着西方理论批评话语的平移植入,以及这种强势文化所形成的话语霸权,明显使中国的写作者感到边缘状态失语的创作境况:投降与屈从,依附于西方话语霸权的表层,心甘情愿地让精神的创造力、自信和勇气这些天赋的东西,活活被一种盲目崇拜给淹死了。瞧瞧我

  • 标签: 个人写作 写作行为 个人化 话语霸权 语言 创作
  • 简介:这会儿帐篷外的能见度越来越差劲了,假如这会儿十几步开外的雪地上立着条狼,眼神不济的老何会对小潘说,瞧,羊!落下来的雪,厚得能没入腰眼,把冻得僵硬的荒野捂得严严实实,也就是说帐篷里的两个石油人,算是被这场昨夜里突降的大雪困住了,不然现在他们就到了指挥部的基地,围着通红的火炉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高粱米干饭呢。而眼下他俩什么吃的都没有。其实从早晨一睁开眼,他俩就开始挨饿了,但早晨的那种饥饿跟这会儿的不同,这会儿的饥饿里掺杂着难以抑制的烦躁和绝望。

  • 标签:
  • 简介:在一个传媒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文字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比如,不断扩版的报纸,铺天盖地的生活杂志,网络上无穷无尽的信息,等等,都通过文字把读者训练成一个越来越没有耐心、没有想象力的人,他们对文字的要求是直接,明白,简练,实用,富于刺激性,文字的神圣性已经消失,这个时候,文学写作作为诉诸于文字和想象的艺术,就从过去那种非常重要的言说地位撤退了下来——成了众多言说中的一种,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种。从这个角度上说,“作者死了”的确是有道理的。每一个现代人都学会了从各种渠道获知自己所需要的资讯,哪怕是心理疾病或者内心的困扰,都

  • 标签: 文学写作 文字 作家 心理疾病 个人 现代人
  • 简介:仓库里进来了一批宝贝,一批金贵得比黄金还要金贵的宝贝。就连平常从不和我们搬运工同甘共苦的头儿,也下贱到和我们一起流臭汗了。确实,搬运宝贝的活儿不但痛快,而且有种无形的价值;似乎和宝贝有了劳动的接触,也就让我们沾光不少。我们发疯似地干活,挥汗如雨,居然在小半天时间里,把一整天的活儿干完了。宝贝如数地运进了仓库。我们一共十三个人,三个头儿,十个搬运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他……或者一齐看那些小心轻

  • 标签: 就这样 它比 杂文选刊 库门
  • 简介:王望旺这名字,叫一声保准会换来形形色色的笑.不信你就试一试吧:王望旺,或者望旺.亲昵一点,生疏一点,结果都差不过一毫米的距离.真是的!你有些抱怨地说.抱怨归抱怨,但你总不能不叫他的名字吧.你就叫了.王望旺!或者望旺!随着你的叫声响起,空气也跟着一起动荡,严肃变得诙谐,陌生变得熟悉.

  • 标签:
  • 简介:我对易羊的了解始于她所写下的那一系列带有孩子气的偏执的作品,当电话铃声响起,当她干净的声音穿过城市夜空密布的尘埃和灯红酒绿,我便会有一种入定的感觉。寓言的,童话的,甚至是魔幻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本真的力量,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这些东西是多么的宝贵啊。当我怀着像寻找到了一种稀有元素的喜悦之情将她四处推荐时,一个朋友对我说,易羊是纯情的,但不通风情。我不禁哑然失笑。是的,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被所谓的“风情”弄得魂不守舍了,我们的胃口也被各种“珍馐佳肴”败坏成了一团乱絮,即便是某些曾经敏锐的人也渐渐麻木了起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易羊的写

  • 标签:
  • 简介:最近受到推荐,看了两个人:巴别尔与卡佛。前者多写战争,后者写家庭。相同的是,他们的笔下现实使人着迷,他们使人相信.你笔下的任何经历,都可以独一无二,因为无论你写什么都在写自己。怕就怕没有经历,只能靠四处挪用公共图像。想到这里,我不再那么贱了,不再非得憋屈着学习伟大的作品,去关心屁都不知道的事,去为“读者”写作。我也不是那么急了,因为按照自然规

  • 标签: 战争 翻译作品 家庭 生活化 味道 写作
  • 简介:雨夜这是记忆中唯一一个停电的夜晚,我就着烛光看一本从床下捡来的杂志。风在疾雨中显得很文雅。我看一段停一停,在间歇中凝视杨树叶划过夜空那凌乱幼细的线条,以及雅致地落在枝头羽毛蓬松的小雀稍纵即逝的影子。其上,大团阴暗的乌云奔过天穹,仿佛鬃毛纷乱的马群追赶着严冬的旋风。我就这样断断续续地看完一篇署名为唐嘉欣的人写的记叙。他写得并不出色,吸引我的只是他在文中提及的一个老人。出于礼貌

  • 标签: 旷野 老人 记忆 杨树叶 礼貌 凝视
  • 简介:1986年的4月里,我开始为自己的前途着急。这时候的前途就是职业问题,眼见着研究生要毕业,毕业了以后干什么,突然之间已经迫在眉睫。我理想的选择是留校,并不是喜欢教书,而是觉得学校里时间待长了,一切已经习惯,一动不如一静,我喜欢大学里的氛围,如果可能,让我在大学里当一辈子的老学生也无所谓。但是我变得有些浮躁,虽然想留校,在择业志愿上却没敢填写。那年间,研究生找工作还不像今天这么困难,只要你真心愿意去,大多数单位都会伸出双手热

  • 标签: 研究生 和平 作家 回忆 出版社 编辑
  • 简介:多年来,记忆的碎片总是像雨后的云一样弥漫在我的写作中,它们聚集、分离、重复、层叠,像水一样流动,又像泡沫一样消失,缺乏严谨的结构和公认的秩序。我从未思考过记忆与我的写作之间的关系,我被包裹在语言的气流之中飞升和下坠,感受到彻骨的快乐。记忆反复出现在我的笔下,我慢慢领会到它其实有着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个事件的起因、过程与结尾,另一类则是往事的某一个瞬间所携带的气味、颜色、空气的流动与声音的掠过。关于前者的记忆已经通过普遍的叙事进入了新闻报道、公

  • 标签: 个人化写作 个人记忆 新闻报道 主流叙事 流动 分离
  • 简介:2004年5月23日晚7时30分。青岛天泰体育场。一场精彩的演讲即将开始。在一万两千余名听众暴风雨般的掌声中,一个"半身人"坐着滑板,"飞"至主席台右侧,一个灵巧的急刹车,他又掉头滑了回来。还未等听众从震撼中回过神来,已经用双掌一步步"走"上讲台,并在演讲台上来回"踱着步"。他叫约翰·库缇斯,一个先天

  • 标签: 每个人 演讲 拖鞋 听众 体育场 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