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正>多福16号是我的家,原本是丁玲的家。1951年,丁玲从东总布胡同22号中国作家协会迁入多福。1951年夏,丁玲和陈明在颐和园云松巢居住,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罗瑞卿陪毛主席来看她,毛主席拾级而上,丁玲迎上前去拉住他的手在廊前坐下,大家边吃西瓜边聊天,轻

  • 标签: 中国作家协会 迎上前去 《文艺报》 中国作协 呱呱落地 日本鬼子
  • 简介:《砖》以孟加拉裔移民在西方的生存状况为题材,中间以书信和记忆的形式穿插对孟加拉的呈现和回望,将东方和西方并置在一起。作者通过构建两姐妹纳兹奈恩和哈西娜的不同生活轨迹暗示了东方落后的文化和西方进步的文化对个体的成长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影响;其次,小说的叙事语言尽显了东方的异国情调,其对穆斯林群体的呈现,也沿袭了西方的东方主义传统。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小说进行东方主义解读,认为西方社会对第三世界移民的无形歧视和压力使不少第三世界移民作家把向西方社会兜售其民族文化和异国情调作为他们在西方社会立足的策略。社会的历史语境和当下现实都使得第三世界移民作家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东方主义倾向。

  • 标签: 《砖巷》 东方主义 东方 并置 人物塑造
  • 简介:《名作欣赏》二ОО二年第一期刊登的《谈戴望舒的成名作》一文为我们重读《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文章挑战了前苏联专家的论断,细心查考戴望舒写诗年代的大事、戴望舒当时的心境及戴望舒少年时代的住处,得出了论断:“如果一定要说《雨》对于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有所反映的话,

  • 标签: 戴望舒 《雨巷》 重读 写诗 时代 文章
  • 简介:《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诗悲寂寞》是小说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回文字。诗的时间是贾宝玉十五岁那年的中秋之夜;地点在大观园小山之下,藕香榭附近,作为凸碧山庄之退居的水边景点凹晶馆的卷篷底下;人物是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个客居贾府的寂寞少女,由于"热闹是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于是,她两坐在湘妃竹墩上,一边近水欣赏中秋月色,一边联句抒发悲寂情怀.

  • 标签: 《红楼梦》 中秋 原作者 贾宝玉 大观园
  • 简介:读书自学文才初露韦编,1933年出生在广西合山市河里镇一个壮族山村里。父亲是个农民,读过私塾,通晓文墨。家中有一柜子藏书,书桌上放着一部三十二卷木版印刷的《康熙字典》,父亲视为老师。父亲爱书如命,劳动之余就是读书,读到精彩处就大声吟诵起来。

  • 标签: 文学 作家 耕耘 土地 父亲 读书
  • 简介:2009年1月9日,“京华岁朝”文物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其中,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长卷画作“日月合璧五星珠图”是自大陆来台六十年后首次在台北展出。

  • 标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物 中国 台湾省
  • 简介:去年上半年,我在台湾逢甲大学任客座教授,趁到文化大学参加唐代文史国际学术会议之机,准备到温州街743弄罗添先生的寓所去拜访。之前听台大老师说先生身体状况不太好,颇有些担心,在逢甲先打电话与他联系,台北那头的声音高朗,便放心了许多。待拜见先生时,见他虽然腿脚不便坐着轮椅,但精神很好,言谈间见出记忆力和思路都相当清晰,一个多小时谈话略无疲倦之意。临走握别,

  • 标签: 台湾人 文史研究 高朗 学术会议 古文运动 唐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