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评论界倾向于认为康拉德的《间谍》是一部政治小说。本文认为,《间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小说,而是一部以反讽的形式探讨政治背后的道德问题的小说。《间谍》采用了言语反讽和戏剧反讽两大反讽模式,在叙述者轻松滑稽的反讽语气及其设置的戏剧反讽场面中,突出了小说人物命运的悲剧性。《间谍》中的言语反讽及由此而生的喜剧效果主要是通过作者型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暗中评介人物的行为来实现的。《间谍》中的作者型叙述者采用的言语反讽往往因反讽的对象不同流露出不同的反讽语气。康拉德在《间谍》中丰富了戏剧反讽的表达手法,他将戏剧反讽的喜剧和悲剧效果融合起来,以轻松、滑稽的笔调展示了生活沉重、阴暗的一面。此外,小说独特的叙事时空的错位和延宕所造成的张力强化了戏剧反讽的效果。《间谍》还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角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道德堕落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 标签: 康拉德 《间谍》 反讽道德批判
  • 简介:在文学类型的研究中,格套(convention)所起的作用是一个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尽管种种惯用模式常常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无甚研究价值,然而我们将一种类型认作为类型,最终还是由我们称之为格

  • 标签: 张衡 屈原 司马相如 霍克斯 文学类型 离骚
  • 简介:英国文化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提到霍桑的旅英札记《我们的老家》时说,霍桑缺少知识分子应有的“公允态度”,他在英格兰“与英国的非利士人为伍”。根据阿诺德的文化概念以及他对英国非利士人的界定,霍桑的问题在于他缺少希腊精神的那种“意识的自发性”,也就是那种欲彻底弄懂事物真相的“智性冲动”。本文从霍桑生活的具体历史背景出发,以阿诺德对霍桑的评价为引子,通过分析《红字》的道德主题,探讨在思想与道德的冲突中,霍桑为何总是让思想隐退,以道德作为救赎之路。

  • 标签: 霍桑 《红字》 阿诺德 自由思想 道德救赎
  • 简介:沃尔特·佩特的唯美主义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精神,与亨利·詹姆斯的艺术道德观相契合。在詹姆斯的小说《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特接受了佩特的唯美主义精神,从而摆脱了原有的狭隘道德观,对道德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 标签: 亨利·詹姆斯 《奉使记》 唯美主义 道德
  • 简介: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更要关注包括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在内的商业道德、社会责任指标,这已经成为企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责任的践行正逐渐影响着企业的声誉与企业间的合作,影响着国家形象与国际合作,中国目前需要一部符合中国特色并与世界接轨的社会责任标准

  • 标签: 社会责任标准 中国特色 企业间 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声 国际合作
  • 简介:初读《美国语文》,首先是新奇,其次是惊讶。教了几十年“中国语文”,对过于工具化的、支离破碎的中国语文印象深刻,而打开整本的《美国语文》,一看目录就觉得美国历史扑面而来。虽然从“五月花号”开始,美国只有三百年的历史,但当下美国,其辉煌的文明成果和巨大的创造力以及雄厚的国力产生的影响力,不能不让人对这个历史短暂的移民国家感到惊叹。

  • 标签: 美国历史 中国语文 宗教 道德 神话 移民国家
  • 简介:本文追溯小说非个性化叙述的缘起、发展和趋势,阐明了非个性化叙述策略的哲学思想基础。文章认为,所谓纯客观化的叙述是不存在的,操纵非个性化叙述行为的仍然是作者那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之手,作者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无时不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泄露出来。非个性化叙述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艺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20世纪小说的发展,致使20世纪相当数量的小说呈现出高度形式化的写作倾向。笔者对小说极端形式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小说的写作实验不能背离这一艺术样式的基本特征。小说的本质是讲述,其灵魂是情节,其价值在于对人生进行道德层面的和审美层面的双向把握。小说“非个性化”叙述行为背后流露的也必然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及其与读者的相互交流。

  • 标签: 非人格化叙述 客观化 作者 道德选择
  • 简介:《摩罗博士的岛》是科幻小说奠基人之一的H.G.威尔斯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着力考证了此小说中伦理、法律对兽人和兽人社会的形成与维系作用,探讨了一个自上而下在未经启蒙的兽人群体中制定的伦理体系必然崩溃的原因,以及兽人的退化和兽人社会的崩溃对人类社会的隐喻。作者使用一系列符号作为道德在兽人社会中的具象化,比如"痛苦屋"、"赞美诗"、"肉食禁忌"等等,它们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自身道德和伦理禁忌起源的隐喻。兽人缺乏理解道德作用的智力,只是被迫遵守道德训诫,最终由于缺乏理性带来的对道德的自觉维护,小岛上的道德体系不可逆转地崩溃,作者借此隐喻了社会道德和人性的脆弱性,认为需要对人心中兽性的爆发永远警惕。

  • 标签: 《摩罗博士的岛》 伦理学批评 道德符号
  • 简介: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仁商”评价体系研思会于8月15日下午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举行。据介绍,“责任引领未来·仁商”是“2010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CSR)”活动的年度主题,倡导仁爱天下的和谐商道,寻找中国“仁商”,探求伟大企业之路。本次评选结合第三方评价机构为活动设计的评价体系,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仁爱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标准 评价体系 活动设计
  • 简介:乔叶是河南省文学院专业青年女作家,作为近期崛起的年轻作家,她的((锈锄头》发表当年就在中国小说排行榜和莫言的((生死疲劳》、铁凝的《笨花》等一起进入十部优秀中篇小说榜单,她本人也被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推选为年度优秀作家。《锈锄头》以极佳的结构形式,极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探讨了当下国民精神迷惘和失落的表现,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深刻的道德关注与终极关怀。

  • 标签: 中国小说 道德诉求 乔叶 生活 青年作家 女作家
  • 简介:本文在对解构主义关于语言的延宕性和语义相对稳定性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借鉴"执中"的中国哲学与人文思想,提出翻译标准的描述或界定,应参照这样一种思路:遵循翻译活动的特性,保证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最大限度的"共识"——即文本问基本语义的照应与关联.

  • 标签: 翻译标准 解构 中和 文本共识
  • 简介:菲利普·罗斯在取得早期成功后遭遇各方面的批评而陷入迷茫期,他在反思中大胆进行文学实验,所推出的《伟大美国小说》在其风格多变的创作生涯里具有分水岭意义。他以棒球队西征的遭遇反映美国社会逐步陷入20世纪60年代动乱的过程,并在创作中逐步完善有关伟大美国小说的标准,强调继承传统又观照现实,凸显了从后现代主义朝新现实主义的转向,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伟大美国小说》 经典标准 新现实主义
  • 简介:美国社会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其历史文化渊源在共和国早期的文学中就得到反映。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凯瑟琳·塞齐威克的诸多作品以家庭、女性与公民道德建构为核心,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处女作《新英格兰故事》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家庭小说。小说表达了新共和国知识女性对家庭、国家、民族身份及公民道德培养等问题的热切关注,对新公民的品格和新人的道德行为及其所受的家庭、宗教、学校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做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 标签: 家庭 典范女性 公民道德
  • 简介:本文对华莱士·肖恩的剧作的主题进行了剖析.作为较有争议的美国当代剧作家,肖恩的创作总是围绕道德这个主题,并对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许多价值观如"同情心"等,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在这部剧中,肖恩通过主人公莱蒙少年时期在丹的影响下所受的道德教育,探讨了个人的道德观是如何同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莱蒙的被扭曲的成长经历,肖恩委婉地批评了美国的右翼思潮.

  • 标签: 肖恩 《丹婶婶和莱蒙》 道德 同情心 自由主义
  • 简介:物质主义诱惑下道德失败的悲剧与人对于道德的发现是康拉德小说的两大主题,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紧紧抓住康拉德小说的伦理关怀,对康拉德创作的伦理背景、康拉德伦理观的形成机制以及康拉德的小说伦理观的艺术表现展开了充分论述,并多有新见,体现了一种学术创新精神。这是我国康拉德研究领域一部资料翔实、观点新颖、独具特色的力作。

  • 标签: 康拉德 《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 伦理
  • 简介: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乍看上去似乎保留了格林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基本故事情节,但实际上无论它的故事情节还是思想内容都与格林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相去甚远。《白雪公主后传》充满了对传统童话故事的调侃和反叛,是后现代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这类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嬗变问题。

  • 标签: 《白雪公主后传》 后现代主义 调侃和反叛 道德嬗变
  • 简介:当代苏联文学的一个黄金时段,也许并不像流行的文学史教科书所叙述的那样——或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降的“解冻”岁月,或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始的“改革”年代,而是在“解冻”与“改革”之间。准确地说,应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段。这一时期,有不少文学作品被搬上话剧舞台,被改编成电影,被译成多种外文,走出苏联,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精品。这些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何以生成?这些力作之警醒人心的伦理向度,这些精品之形塑性灵的道德能量,应该是构成其生命力内核的一个重要基因。

  • 标签: 苏联文学 “解冻”与“改革”之间 伦理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