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虐恋"是一个刚刚兴起的网络言情小说模式。这一模式反映着多重的悖谬,如当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传统的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心理悖谬、唯情主义的时尚倾向功利主义的追求之间的价值悖谬等,然而最根本的还是体现了消费主义文化本身的悖谬:既寻求个体体验的丰富自足,又不得不把这种体验建立在市场和社会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这是一种根本上无法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先天不足的体验主义。

  • 标签: 虐恋 网络文学 消费主义
  • 简介:自古以来,为伺婆婆儿媳总是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孤儿寡母这种特殊的母子关系中显得尤为明显。在孤儿枣母这个特殊的母子关系中,母亲对儿子存在不一样的感情,即倒置的恋母情结--一恋子情结。本文将结合弗洛伊德的情结理论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加以分析,并找出产生这种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 标签: 恋子情结 原型 寡母 儿媳
  • 简介:本文从《箴言诗》里关于请坐礼仪的小故事人手,观察其中的文化交往形态,继而分析男主人公对非洲女奴的启蒙过程,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殖民者男性霸权话语。文章第二部分纵览这部中篇小说集的叙事结构,剖析以两性差异为支架的多重两极对照模式。文章第三部分以小说的开始及其虚构性为着眼点,分析小说中自然科学文学这双重话语既交织又对抗的张力关系,阐明作品在凯勒晚期创作中的实验性质。

  • 标签: 戈特弗里德·凯勒 礼仪 箴言 婚姻
  • 简介:《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发轫之作,它在作者的所有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不仅反映了他所受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也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写作习惯。本文从这部回忆录入手,概述奥斯特小说中若干常见主题如父子主题、受难主题和书写主题的形成及其所隐含的存在主义观念和犹太思想,以及作者常用的反体裁叙事模式

  • 标签: 奥斯特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主题 反体裁叙事
  • 简介:本书收文13篇,涵盖了刘师培的生平思想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如刘师培的思想历程、1903年前后的著述活动、在《左传》学上的建树、刘师培文学文献的研究以及小学研究等,并撰有年谱一份,反映了刘师培的最新研究成果。

  • 标签: 学术研究 刘师培 彷徨 生平思想 思想历程 《左传》
  • 简介:五、本来面目借镜西方研究国学,包含经学、史学、思想、文学,“五四”以来,方法途径大抵有两大抉择,一是借镜西方学说,一是还我本来面目。自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来,这是一大反思。胡适之、朱自清、陈寅恪、钱钟书四家,都是学贯中西,道通古今之学者,前后发言,于上述课题,却有殊途同归之见解,如胡适之云:

  • 标签: 学术创新 本来面目 “五四” 中学为体 殊途同归 胡适之
  • 简介: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在兼爱思想的主导下,从下层民众的利益出发,重视民生实际。君王沉湎于音乐易造成破坏生产、危害国政的后果,阻碍兼爱思想的推行,因此墨子主张非乐论。

  • 标签: 墨子 兼爱 非乐
  • 简介:本文从文化学中的媒介研究视角出发,截取了德语文学史上的两个断面——1800年前后及1900年前后,着力考察此间文学现象与其所处时代语境中的媒介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媒介相关的概念的厘清,尤其是通过对由德国媒介哲学学派建立的“使者”模型的引介,为特定时期的德语文学作品的解读定位提供了新的可能。

  • 标签: 文化学 媒介研究 使者模型 文字文化 影音文化
  • 简介: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以倪吾诚悲剧的一生为参照,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分子所独有的"积极的痛苦"空洞的"应该哲学",折射出灵魂在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中的扭曲畸变。

  • 标签: 王蒙 《活动变人形》 倪吾诚
  • 简介:沈从文塑造的原始淳朴而又独一无二的湘西世界,当时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寰象大有不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并非普通“乡下人”眼中的乡土风光,甚至不是当时原本的湘西。笔者以为他笔下的湘西风景源于他独特的。乡下人”“都市人”身份融合视角下的书写,这是沈从文对湘西风景进行的再“创造”,是他以独特的文化“他者”身份视角“创造”出来的“乡村乌托邦”。在沈从文看来,既是用以疗救中国社会的办法,更是他文化的精神提升和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了作家的一生。

  • 标签: 沈从文 湘西 “他者” 风景 创造
  • 简介:吕本中义,都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词数量不多而质量颇高,其绝大部分词作,都是宋词中的精华。还有一些所谓“精绝”之作,至今广为传诵。对于并世同一流派诗人的词,做个比较研究,彰显其艺术个性,或能较准确地评定他们在词史上的地位。

  • 标签: 吕本中 陈与义 江西诗派 中国诗史 艺术个性 诗人
  • 简介: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学探索和诗歌创作已经成为诗歌传统的一部分,他在现代派诗人中独树一帜的风格和他的诗人观密切相关。他坚持精英主义的诗人观,认为诗人的功用即唤醒和扩展人们的想象力,为社会创造和保存审美价值,而且诗人的功用只能通过诗歌实现。以《哈瓦那的学术谈话》为例,可见史蒂文斯对诗人“功用”的探讨是围绕对现实、神话、宗教以及诗歌传统的反思进行的,并始终着眼于具体创作问题。

  • 标签: 华莱士·史蒂文斯《哈瓦那的学术谈话》 诗人观
  • 简介: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迪的小说《日诞之地》再现了三个印第安部落近80年的历史,可视为印第安语言历史命运的文本表征,揭示了美国的语言政策和相关教育政策对印第安人的影响。小说人物弗朗西斯科、阿韦尔和托萨马可分别解读为部落语言传承者、部落语言英语世界夹缝中的失语者,和英语世界的挑战者;面对政府的语言同化政策和二战后部落语言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危机,三者分别以传承、挣扎和反抗的形式表现对部落语言的坚持,维护部落传统,努力保存部落语言的生命力,其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整个印第安群体传承和坚持部落语言的选择。

  • 标签: 美国印第安文学 莫马迪 《日诞之地》 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
  • 简介:蒲松龄笔下的婴宁身具狐、鬼、人三性,独具"撄而后宁"的性格,被描述为"容华绝代",令人暇思绵绵。而影视作品对于婴宁故事的改编只是关注到了其外在的"笑",并未真正触及其内在的"哭",这正体现了读图时代文学接受的形象确定化、固定化、媚俗化倾向。

  • 标签: 读图 读文 性格变化
  • 简介: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俄罗斯的两座都城。著名的俄罗斯文学评论家维·别林斯基说过:“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部不会徒然存在:如果我们有两座都城,那就意味着,它们中的每一座都是必需的。”

  • 标签: 圣彼得堡 莫斯科 文学评论家 别林斯基 俄罗斯 东西部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明显形成了一种多元融合姿态,新生代作家群即是在此景之下应运而生。作为一支长期以来不能得到足够重视的海外华文文学,马华文学开始在文学史上做起了时代的“弄潮儿”。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位作家、评论家就是以狂放不羁、怪异多端著称的黄锦树,在他尖锐的笔锋下,不仅以咄咄逼人、狂放不羁的创作姿态严格地审视了马华文学的发履隋况,并且亲身参与创作的实践。本文从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出发,着重研讨其小说叙事的“真幻”的艺术策略风格特征。

  • 标签: 黄锦树 梦境 历史叙事 政治性 寻根书写
  • 简介: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异于以往的阅读经验,本文通过分析竹内好的《鲁迅》来解读文学家启蒙者,"挣扎""影子"胶着的鲁迅形象。

  • 标签: 竹内好 鲁迅 解读
  • 简介:“凌波顾影,偶尔游尘境。一笑春风心自警,梦比梅花易醒”,这是庄盘珠写在她词作《清平乐》中的句子。细观这位生活在清乾隆末年,于嘉庆初年离开人世的女诗人、女词人,她二十五岁的短暂生命之旅,或也恰似她所咏的水仙花般,是“凌波顾影,偶尔游尘境”吧?

  • 标签: 梅花 《清平乐》 女诗人 女词人 水仙花 词作
  • 简介:小说的封面正文相辅相成,封面有助于确立读者对小说的第一印象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方向。但小说封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再版和改编时编纂者选用不同的封面图片,传递出不同于原版/原作的信息,具有特殊的目的性。本文并非单纯是对《鲁滨孙飘流记》的封面分析,而是将其在不同时期的儿童版中的各个封面图片看作一部儿童文学发展史的某个片段,从叙事空间、视角、场景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其这些版本的正文文本对笛福小说所作的修正相互印证,试图找出封面变化背后隐藏的人们对该小说、儿童、家庭观念的变化,从而描述一部独特的《鲁滨孙飘流记》的演变史。

  • 标签: 笛福 封面 图画研究 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