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正>弗兰茨.卡夫(1883—1924)是二十世纪奥地利小说家,他在生前几乎无声无息,死后经过若干年,却变得遐迩闻名,对后续作家产生很大影响。去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今年又是他逝世六十周年纪念。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此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报刊上登载了大量的文章,出版了许多研究专著和卡夫作品集,以纪念这个被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二十

  • 标签: 卡夫卡式 西方现代派文学 二十世纪 资本主义社会 奠基人 小说家
  • 简介:2002年1月20日至2月3日期间,由纽约"妇女企划与制作中心"和"剧作家视界"联合推出的戏剧在纽约百老汇首轮上演,将麦勒斯这位曾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美国"神童"女作家重新推上了历史舞台.①该剧由美国当代著名女同性恋作家萨拉·舒尔曼创作,以麦勒斯坎坷人生中的一些主要事件和社会关系为线索,同时穿插其作品中的若干场景和对白以表现作家的创作过程和艺术观,有效地达到了人物现实生活及其艺术世界两者有机结合的戏剧效果.

  • 标签: 卡森·麦卡勒斯 20世纪四十年代 小说 文学研究 美国
  • 简介:<正>读契柯夫众多的短篇小说,篇篇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在他的作品里,见不到“似曾相识”、“耳音面熟”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契柯夫根据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需要善于量体裁衣。他抓住一个典型事件,把人物穿插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场面上,围绕着体现主题的人物性格来开展叙述,铺设情节。他的短篇小说朴实无华,却又扣人心弦;篇幅短小,却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内容。《万》就是这样一个短小精悍的好作品。

  • 标签: 艺术特色 人物性格 作品 概念化 刻画人物 八十年代
  • 简介:<正>虽然说不太频繁,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了。我常常在黎明醒来,沿着莫斯科空旷的街道徘徊。晨曦之中,昨夜的路灯还放射着疲倦的微光。黎明的莫斯科焕发着朝露的清新气息。房子的墙壁上有露水珠儿,公园的铁栅栏上有露水珠儿,纪念碑铜像的肩膀上也有露水珠儿。鸟儿——这是莫斯科清晨的主人,像在森林里似的鸣啭啁啾。一只鸽子,咕咕叫着,在红场上漫步。黎明时分,瓦西里·布拉日尼科夫教堂前面的马路宛如

  • 标签: 瓦西里 铁栅栏 科夫 安卡 七个人 我们俩
  • 简介:本篇是美国当代多产作家约翰·奥哈拉的一部最具个人创作倾向的中篇小说。作者以冷峻客观的叙事手法,揭示了好莱坞一位女明星纳蒂·杰克逊成为制片人的摇钱树之后的无可奈何的心境,她在孤独与烦闷中与化学家格雷厄姆之间所发生的不正常的两性关系终于导致了一个家庭的彻底毁灭。

  • 标签: 莫里斯 电影厂 杰克逊 马歇尔 女明星 格雷
  • 简介:<正>弗朗茨·卡夫(1883—1924)是一位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德语作家”,在其短短的创作生涯中,除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书信、随笔以外,还写了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三部小说均于卡夫卡死后才由其挚友和遗嘱执行人马克斯·勃洛德整理出版。这些小说的写作时间难以准确地断定,一则因为卡夫本人并没有对别人说过,这些作品写成于何时;二则作品手稿亦未注明日期。例如,马克斯·勃洛德认为,《审判》的主要创作时间是在1918至1919年;而·赫尔姆斯多夫和威廉·埃姆利希则认为,《审判》的创作时间是1914至1915年。可见说法不一。

  • 标签: 卡夫卡式 长篇小说 资本主义社会 创作时间 短篇小说 资本主义制度
  • 简介:卡夫作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建立并开拓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维度,发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独特的表现方式。其中,形象的哲学与寓言型象征、细节的真实与钟摆式结构、手法的怪诞与逻辑的悖论、祈祷式写作与平直的叙说是这种叙事维度的基本呈现。

  • 标签: 卡夫卡 现代主义 叙事 开拓
  • 简介:  弗朗茨·卡夫,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他属于什么流派,什么"主义"?他什么都不是,他是现代世界惟一的"精神裸体者",他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己.  ……

  • 标签: 女性视角 男性眼光 眼光阅读
  • 简介:<正>加莉娅,亲爱的!谢谢您的来信。您的信使我高兴万分,也叫我略略伤感,因为您提到了沃隆斯基。我信以为真,原来一切都是幻影。或许,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我们只是感觉到互相的存在。看在上帝的份上,您可别成为幻影。这是我最后的,也是心灵最深处的指望。亲爱的,您认为怎样好就怎样做吧。我在沉思默想。但不知道昨天写了什么,明天将要写什么。现在,我感到自己很豁亮,我不需要这种愚蠢的,名噪一时

  • 标签: 沉思默想 最深处 手杖 幻影 拉夫 尼斯
  • 简介:<正>起义者(纪念瓦列瓦的公爵们)对于我们来说自由是用健康、生命和世上的一切筑成的铁柱钢梁,我们不怕大刀和杀头,也不怕额上流血负伤,古罗马之水孕育了我们祖先的头颅,

  • 标签: 祖先 诗歌作品 抒情诗 语言 祖国 散文
  • 简介:惊人的相似──《东航迪夫》和《人与鼠》孙太1916年夏天一个黑暗的晚上,在普罗文斯敦剧社的“码头剧场”,以乔治·柯克和苏珊·格拉斯佩尔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组织上演了剧本《东航迪夫》。演出舞台就设在一条船上,当时大雾迷漫,三面环水,跟剧本中的环境极其相...

  • 标签: 奥尼尔 约翰·斯坦贝克 美国文学 中篇小说 神秘力量 现代主义小说
  • 简介:作为基督教文化的经典,《圣经·创世记》中有关“通天塔”故事,可谓人所皆知:挪亚的子孙们往东迁移到示那平原,“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

  • 标签: 奥地利 卡夫卡 《城徽》 小小说 基督教文化 语言风格
  • 简介:1996年10月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将授予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申博尔斯。同年12月10日,诺贝尔去世100周年之际,该院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隆重的仪式,向申博尔斯颁发奖状和112万美元的奖金。申博尔斯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申博 克拉科夫 文艺评论家 文学院 斯德哥尔摩
  • 简介:本文是作者、西班牙记者费利佩·莫拉莱斯(FelipeMorales,生平不详)于1936年4月采访西班牙著名进步诗人、戏剧家加西亚·洛尔(1898—1936)的谈话实录。当时,加西亚·洛尔还不满三十八周岁,正处于年富力强,文学创作激情满怀、精力旺盛、而且表现手法已臻圆熟的大好时期。作家在谈话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向记者畅谈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兴致勃勃地透露了自己的艺术活动计划:他打算于是年夏季去美国,随后去墨西哥参加他的剧作《血的婚礼》等的首演仪式并作关于西班牙十七世纪著名讽刺作家兼诗人弗朗西斯科·德·克维多的学术报告。虽然这一良好愿望因同年7月西班牙法西斯反动势力发动内战、加西亚·洛尔本人又于8月19日惨遭杀害而未能实现,然而,作家生前最后一次比较完整地论及文学和艺术的精辟谈话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并不断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全文译自《加西亚·洛尔全集》,1980年第21版。

  • 标签: 创作激情 学术报告 戏剧家 喜剧 西班牙 内战
  • 简介:<正>弗兰茨·卡夫(1883—1924)是布拉格出生的德语作家,但是德国人在二次大战后开始普遍读他的作品时,这些作品却是由英文或法文翻译过来的。原来,卡夫的作品在法国和美国风靡一时以后才回流到德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卡夫的难懂的作品尚未为人所知时,希特勒已统治了德

  • 标签: 卡夫卡 作品 现实主义 布拉格 现代作家 《判决》
  • 简介:<正>泰国的早期长篇小说大都是些爱情小说。人们说“爱情是小说的永恒主题。”然而,小说的主题——“永恒”,对读者说来却是一种灾难。于是,一些作家把眼光移向了异域,以国外为背景的小说便应运而生,它的开山祖师就是蒙昭·阿丹庚(1905—1932)。蒙昭·阿丹庚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时期就对文学饶有兴趣,十八岁起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他出生在一个皇族家庭,是一位亲王的儿子,因此有机会到英国和美国求学,学习法律。国外生活的体验,正好成了他日后创作的依据。

  • 标签: 长篇小说 小说创作 爱情小说 作家 短篇小说 西方文学作品
  • 简介:威廉·勒斯·威廉斯的《帕特森》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描写一座城市的诗歌.可是诗人在"作者注释"中声称:"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如果我们将"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看成是这部长诗的中心意象,那么威廉斯选择这一中心意象对美国现代长诗创作又有什么贡献呢?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得到国内外批评界的足够重视.本文拟探讨诗中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的创作手法,以窥见美国现当代抒情史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 标签: 威廉斯 抒情史诗 长诗 意象 诗歌 史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