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1 个结果
  • 简介:《飘窗》把薛去疾在自家房屋的飘窗上看风景作为视角,写出了当代社会的众生相。分别描写了薛去疾对庞奇为代表的底层人物的启蒙到启蒙的失败,面对曾经同僚夏家骏的不屑与自卑,以及对江湖人物麻爷的鄙视到最后的下跪。薛去疾一直信奉人道主义,但是在追求人道主义这条路上并没能像他理想中那样坚持自己的操守,与最初形象的转变给读者留下一种无奈与哀叹。

  • 标签: 《飘窗》知识分子 形象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从20年代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印尼现代小说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几类知识分子形象,剖析这期间的小说比较集中地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决定的不同知识分子形象的历史特征.本文认为,印尼殖民地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在文学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发展变化,其实也就是殖民地社会悲剧演进中的一个缩影.

  • 标签: 知识分子形象 现代小说 社会悲剧 文学现象 文学作品 略论
  • 简介:本文旨在重新评价英国著名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指出他并非俨然为文化精英主义者,而是具有精英情怀的"有机知识分子"。阿诺德不仅通过其诗歌创作繁荣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文学,借助"人生批评"理论奠定了现代英国文学批评的基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始终积极发挥文化组织者的作用,致力于以社会文化批评改造由心胸狭隘、不具亲和力、不具吸引力的中产阶级所代表的维多利亚英国社会。

  • 标签: 诗歌 批评 文化 有机知识分子
  • 简介:郭小川的《秋歌》是一个有裂痕的文本,其中既有对“大我”的张扬,也有对知识分子身份的瞬间照亮,所以无论是从反“四人帮”的角度去对其做拔高理解,还是从歌颂领袖的角度对其进行贬低,都会失之于片面。与其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反抗和斗争,不如说表现了诗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矛盾重重的心理。

  • 标签: 郭小川 《秋歌》 知识分子
  • 简介: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非裔美国人,也是最具争议的非裔美国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继承了非裔美国知识分子引领种族未来的责任意识。在学术层面,他致力于使非裔美国文学研究成为一种自觉的理论,恢复非裔美国人对自身文化阐释的主体性;在政治层面,他的文学一文化策略由对抗主流立场转为寻求“合作”。在将非裔美国人推向更宽广的政治文化舞台的过程中,盖茨的伦理性受到冲击,造成他对自身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背叛”,并引发出关于他的广泛争议。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后民权时代非裔美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伦理困境,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全球公共知识分子的共同埔谓。

  • 标签: 盖茨 非裔美国人 公共知识分子 伦理困境
  • 简介:20世纪是一个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急剧转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原本处于主流社会上层阶层的知识分子,由于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社会地位无奈地由“中心”逐步滑向“边缘”。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素尔.贝娄在其代表作《赫索格》中,成功塑造了摩西,赫索格这一20世纪60年代典型的美国高级知识分子形象。本文力图通过还原小说中深奥的道德寓意、精妙的心理描写及独特的叙事技巧.对赫索格这~被社会“边缘化”、看似“倒霉人”的知识分子人物进行研究和分析。

  • 标签: 赫索格 知识分子 社会属性 被边缘化
  • 简介: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是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萨义德看来,“流亡”既是个“真实的情境”,又是个“隐喻的情境”,它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涯的一种必要而且必然的状态。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既与萨义德所继承的自由知识分子传统一脉相承,又被注入了后殖民的内容。它带有某种二律背反的特征:一方面强调所谓“普遍的原则”,一方面又崇尚一种以“流动的身份”为特征的反本质主义的文化认同观。事实上,随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流亡”正在逐步失去其早先的批判意义,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迷信”。

  • 标签: 知识分子 萨义德 后殖民 文化研究
  • 简介: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下,有人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在“文革”中曾经犯下的错误,他们挑起民族应有的责任,他们坚守自己的良心。他们的深刻解剖与自责、愧疚与忏悔,震撼人心。本文将通过对《小狗包弟》和《老王》的解读,去认识巴金和杨绛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良心,对民族深重历史的担当。

  • 标签: 反思 忏悔 包弟 老王
  • 简介:杜甫有一首《不归》诗,怀念一位从弟:河间尚征伐,汝骨在空城。从弟人皆有,终身恨不平。数金怜俊迈,总角爱聪明。面上三年土,春风草又生。

  • 标签: 数学知识 杜甫
  • 简介:本文是“《今日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7)的主题发言,主要考察美国在过去的30年里统治文学研究领域的纪念碑式著作,以此对比20世纪早期的欧美与20世纪晚期的中国,探讨它们在“文化现代性”思潮下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变迁。

  • 标签: 文学研究 文化变迁 中国 美国
  • 简介: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在新作《恐怖分子》(2006)中,试图设身处地去理解一个本土恐怖分子的心理及思维。通过这个年轻美国穆斯林的眼睛和心灵,作者揭示出信仰丧失、灵魂空虚的现代美国社会众生相,并指出信仰具有的两面性:它可以安慰荒凉宇宙中的孤独个体;但如果走向极端和绝对,又可能构成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威胁。作者对伊斯兰信仰的思考不乏浪漫东方主义式的想象成分,但这部小说的问世不仅有利于各种信仰之间的对话,而且为重新审视美国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其引发的各种争论证明了它对恐怖主义等重大现实问题的有效关注和探讨。

  • 标签: 厄普代克 《恐怖分子》 信仰 恐怖
  • 简介:对于陕西作家群而言,知识范式的缺陷渐渐走入批评家视野。陕西作家群拥有传统知识论的典型特征,然而,公共知识分子内涵、普世性人性观等概念的介入,使陕西作家群的知识范式成为必须革新的重要理念。本文意在通过对陕西作家群的知识范式的评析,更好地塑造中国文学中知识理论的转化方向,同时纠正那种将文学仅仅视为一种对生活进行模仿的褊狭理解。

  • 标签: 陕西作家群 知识范式 “愣娃精神” 西方文化
  • 简介:表中所推选的21位科学家,根据相关专业评估方法所得结果,其拥有的知识财富价值均为——科技成果有形价值(以个人科技成果产业化后所创造价值、学术专著的版权价值、所获奖项奖金价值为评估依据):人民币500万以上;科技成果无形价值(以个人科技成果产业化二十年内所创造价值、科技或学术成果对所属行业的促进性价值、个人的专业职称、社会与行业影响力与荣誉奖项等名誉价值为评估依据):人民币1亿元以上。

  • 标签: 华人知识 推选人物 知识财富榜
  • 简介:电子媒介以特殊的信息生产形式,与文化生产、文化产业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兴起电媒时代的新型文化。而这种电媒文化又直接影响了文学知识范型的转换、扩大与更新。电媒技术感知与电媒环境中文学的艺术感知同形同构,显现为现代主义文学内部的各种创作方法与艺术形式为电媒所塑造,它们与电媒属性存在对应关系。电媒带来文学知识改变的这一认知路径,有助于深入理解20世纪文学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动能与结构。

  • 标签: 电子媒介 新型文化形态 文学知识演变 文学形式的对应性
  • 简介:本文拟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意义重大的欧洲近代早期,探究当时媒介的并存及其对“异者”知识的传播,尤其是新出现的印刷媒介所起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促成了当时的媒介转换,而在这一新旧媒介交替、并存的时期,新世界的形象被多种媒介共同建构和传播,其中,新兴的印刷媒介地位渐趋重要。统·化、标准化的印刷媒介在向公众传达有关新世界这一“异者”的知识时,往往包含有特定的视角和立场,本文将着重探讨印刷媒介的建构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欧洲近代早期 媒介 “异者”建构 欧洲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