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这部经典悲剧尽管历来以卓越的结构艺术为学界所关注,但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悖论特征同样不可忽略。该剧无疑是一部以悖论而取胜的杰作。作品中所渗透的种种悖论精神不仅体现了索福克勒斯的思想与艺术特性,也在一定的意义上体现了作者在特定时代对人的命运和人生追求的特定反思,可以视为雅典社会和剧作家时代观的一个缩影。全剧所体现的艺术悖论、身份悖论、伦理悖论、地域悖论,不仅是驱动剧情得以展开的主要动力,而且也是《俄狄浦斯王》得以生成的悖论语境的艺术折射,更是使得《俄狄浦斯王》成为悲剧艺术典范的重要缘由。

  • 标签: 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 悖论语境 悖论特征
  • 简介:千百年来,爱情与婚姻的剥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说过:“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如果说在自由民男女之间确实发生过爱情关系,那只是就婚后通奸而言。”一般来说,既有爱情又有婚姻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情况是,有爱情无婚姻、有婚姻无爱情。

  • 标签: 盛可以 婚恋 爱情与婚姻 存在 解读 历史现象
  • 简介:在消费文化风靡的当下,艺术写真以一种时尚进入消费的时尚行列中。艺术写真以妆容修饰和摄影技术把美丽定格,使个体真切体验仪式性地存在和幻影般地平等,但这种进入大众消费领域的“艺术”又实现了新一重的人格复魅,把身体修饰的意念和自我欣赏的热情推向了一个高点。这种集祛魅与复魅于一体的消费方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悖论

  • 标签: 消费文化 身体美学 祛魅 复魅 文化悖论
  • 简介:印度当代作家阿拉文德·阿迪加在作品中关注印度的庶民境遇,传递庶民的诉求,以此获得了国际声誉。然而他的小说在批判印度社会种种弊端的同时,却对影响庶民命运的全球资本主义保持暧昧。他赋予庶民言说的权力,似乎成功建构了觉醒的庶民形象,但这种觉醒也带有悖论色彩,因为他不但未能充分认识庶民困境的根源,而且表现出与全球资本主义合谋的倾向。因此,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作家,阿迪加还需要进一步扬弃他的书写策略。

  • 标签: 阿拉文德·阿迪加 《两次刺杀之间》 庶民 觉醒 阶级 悖论
  • 简介:V.S.奈保尔在其21世纪小说《半生》和《魔种》中描写的婚姻既是小说主人公政治牟利和宣泄种族政治、文化焦虑的手段,又是管窥20世纪后半叶以伦敦为缩影的英国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以“婚姻主题”为自我言说的媒介,奈保尔谴责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在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对以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建立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奈保尔发出了超越国界、政治文化差异的伦理道德观的呼吁,该呼吁也是作家本人解除因其流散情节和文明危机感而引发的道德焦虑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后殖民 婚姻政治与伦理悖论 V.S.奈保尔 《半生》 《魔种》
  • 简介:贝尔提出的"文化矛盾"论实质是要求证资本主义体制原有的合理和合法性.从文化的角度说,资本主义精神实质就是一种强调个人的自立、自律、自由.这也是文化资本主义的要旨所在.但是在当代条件下,这种个人自由的观念却遭遇到了挑战,其原因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本身,并由此导致了"自由"的悖论.

  • 标签: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丹尼尔·贝尔 个人自由 文化活动 价值观念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了《蛙》中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研究了姑姑性格特点之间的悸论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生姑姑悖论式悲剧形象的社会与人性的原因;最后总结了作者莫言塑造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的目的在于警醒世人,在现实或者文学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谴责与诘问,更多的是理解过后的理性面对与宽容。

  • 标签: 姑姑 形象 悖论式悲剧 现实意义
  • 简介:本文重新解读李健吾先生的名剧《这不过是春天》,认为这部描写草命题材的剧作,事实上也是一个反映两性关系的悖论。革命话语形成这部戏的表层结构,而深层结构则是两性间的矛盾与紧张,这是剧作家在创作中无意留下的性别痕迹。

  • 标签: 深层结构 革命 两性的 悖论 李健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