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后现代主义小说在情节方面的特征违背了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福斯特等著名学者对情节的定义.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小说是"情节"的小说.当代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希尔兹发表于1993年的获奖作品正是这样一部"情节"的后现代小说.该作用每章各部分之间和各章之间的事件安排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非连续性和碎片性特征,从而起到了重要的"情节"的作用.此外,文学拼贴画的大量应用更加有效地加强了这一效果.

  • 标签: 情节 后现代主义小说 后现代小说 当代 女作家 福斯特
  • 简介:<正>图书是知识的载体,解放前图书出版困难,流通不便,人们都非常珍惜图书,那些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们都喜欢藏书,可以说每位知名教授都是藏书家,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惜书如命。前中央大学中文系名教授黄侃与汪辟疆之间围绕着收藏《元诗选》所发生的一往事,就说明了这一点。《元诗选》一名《元百家诗》,是清初苏州著名学者顾嗣立编的,收

  • 标签: 元诗选 顾嗣立 黄侃 中央大学 顾侠君 邺侯
  • 简介: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美国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来评述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处女作中'鬼'的叙事功能,说明'鬼'既是美国东方主义者'他者'化华裔美国人的手段,又是华裔美国人反抗美国东方话语的策略.此外,'鬼'还是作者与美国白人中心主义争夺话语权的颠覆性策略.

  • 标签: 比较文学 形象学 《女勇士》 美国 华裔女作家 汤亭亭
  • 简介:当代地理学家义孚建构了富含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方"思想是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也是义孚文学艺术理论展开的逻辑起点。义孚把文学艺术视为"虚拟的地方",是"思想建造的庇护所"。他提倡积极并合理地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既体现文学艺术自身形式上的审美意义又关注其道德价值,以维护生命天性的完整。

  • 标签: 段义孚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 生态文艺观
  • 简介:刘震云的小说《我叫刘跃进》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表面上是在找一个优盘,隐喻层面是人在寻找“失去”的自己。人的角色与自我分离,将价值与意义寄托于外物,所以不断地寻找,赋予人生以意义。这种荒诞的处境在小说中以幽默的笔法充分揭示,作者以成功的书写展示了反抗荒诞的可能,予以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深刻的启发。

  • 标签: 刘震云 《我叫刘跃进》 反荒诞
  • 简介:那天,朋友邀请我去看纪录片《暴风骤雨》。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是名著,得过斯大林文学奖。被改编的故事影片《暴风骤雨》半个世纪以来也一直被当做经典影片放映着。现在怎么又出来一个纪录片?原来,这是对电影《暴风骤雨》中人物原型的一次采访。听着老人们追忆当年土改时的“暴风骤雨”,你会感到,历史有另一番景象,并不是传说。

  • 标签: 《暴风骤雨》 周立波 长篇小说 影片放映 故事影片 人物原型
  • 简介:本文首先阐述了西方学界关于后经典叙事学两个发展阶段的划分。文章认为,在第二阶,后经典叙事学彰显出六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动向:一、叙事学新流派的不断涌现;二、对叙事学研究跨学科路径的重访与反思;三、叙事学研究的'历时转向';四、叙事学研究的'跨国界转向';五、对叙事学家个人学术思想的研究;六、后经典叙事学流派之间的交叉整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动向也是后经典叙事学在第二阶的主要特征与核心命题。

  • 标签: 后经典叙事学 第二阶段 命题
  • 简介:学术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立和全世界比较文学第三阶学科理论的成形可以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从提出、得到初步拥护到遭遇部分人反对,其间的论争过程正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术创新的过程。反对中国学派的提法其实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做法,其结果是使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仍然处于学科上的“失语”状态。在欧洲,法国学派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学科意识才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法国学派的建立,因此,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是完全必要的。中国学派的提出并不就等于完成了学术创新,还必须找到学术创新的路径。中国学派提出的“跨异质文化”、“跨文明”、“失语症”、“变异学”、“文学的他国化”、“西方文论中国化”等命题正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路径,也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表现。学术创新既不能排斥西方,也不能排斥中国,要以我为主在现实的基本问题上找到学术创新的基本点,同时,在学术方法上要有创新。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全球比较文学第三阶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不仅是对比较文学的贡献,同时,在创新思路和方法、路径上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第三阶段 学术创新
  • 简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经典短篇《强奸幻想》与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有着紧密而微妙的渊源。一方面,作品根植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对男权社会强奸文化的批判,将主流媒体热炒的女性强奸幻想改写为女性借助语言交流、抵制性侵的强奸幻想,同时也反讽地展现了语言之于女性现实困境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英美图书市场的小波折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次女性主义内部的观点论战存在一定关联。

  • 标签: 《强奸幻想》 阿特伍德 反强奸幻想 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