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这部经典悲剧尽管历来以卓越的结构艺术为学界所关注,但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悖论特征同样不可忽略。该剧无疑是一部以悖论而取胜的杰作。作品中所渗透的种种悖论精神不仅体现了索福克勒斯的思想与艺术特性,也在一定的意义上体现了作者在特定时代对人的命运和人生追求的特定反思,可以视为雅典社会和剧作家时代观的一个缩影。全剧所体现的艺术悖论、身份悖论、伦理悖论、地域悖论,不仅是驱动剧情得以展开的主要动力,而且也是《俄狄浦斯王》得以生成的悖论语境的艺术折射,更是使得《俄狄浦斯王》成为悲剧艺术典范的重要缘由。

  • 标签: 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 悖论语境 悖论特征
  • 简介:千百年来,爱情与婚姻的剥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说过:“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如果说在自由民男女之间确实发生过爱情关系,那只是就婚后通奸而言。”一般来说,既有爱情又有婚姻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情况是,有爱情无婚姻、有婚姻无爱情。

  • 标签: 盛可以 婚恋 爱情与婚姻 存在 解读 历史现象
  • 简介:在消费文化风靡的当下,艺术写真以一种时尚进入消费的时尚行列中。艺术写真以妆容修饰和摄影技术把美丽定格,使个体真切体验仪式性地存在和幻影般地平等,但这种进入大众消费领域的“艺术”又实现了新一重的人格复魅,把身体修饰的意念和自我欣赏的热情推向了一个高点。这种集祛魅与复魅于一体的消费方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悖论

  • 标签: 消费文化 身体美学 祛魅 复魅 文化悖论
  • 简介:福克纳的时间哲学属于过程哲学流派的"心理时间"范畴,他把一些相同的事件通过不同思想人按照自己的时间观念表达出来,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融合的循环过程中,真实地反映了南方人纷繁复杂的情思纠葛和内心的情感沉积.

  • 标签: 福克纳 情思 心理时间 真实 流派 情感
  • 简介:<正>从八十岁逆流而下,坐在时间的河岸。有个先生多次寻问我的年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对我的年龄感兴趣?最后我对他说:我很老也很年轻,你可以把我看成八十岁,也可以把我看成十八岁。是的,我很老也很年轻,有可能是八十岁,也有可能只有十八岁,不知你们是否懂得?此时,我逆流而下,在一个秋天坐在故乡的河岸,我,只有十八岁。

  • 标签: 我不知道 滔滔江水 还给我 青瓦 我就这样 蜿蜒曲折
  • 简介:<正>如果你看我的文字像看摄影作品一样,肯定没读懂我要说些什么;如果你以为我的叙述都是写实,可能是肤浅的阅读。此时,我像一个梦游者一样,站在时间的风口,开始一段灵魂的呓语。你可以跟随我的叙述走马观花,也可以和我一起沉入时光黑洞。

  • 标签: 摄影作品 特约专稿 不知道 在路上 告诉我 草山
  • 简介:本世纪以来,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他们的政治态度、处世方式、哲学思想、文学创作以及他们的结交时间等,都曾引起文史学界的广泛注意和深入探讨。所谓的"竹林七贤"云云,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有无这样的集团实体。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三篇《清谈误国》中引《世说新语》"文学"、

  • 标签: 七贤 《世说新语》 处世方式 与山巨源绝交书 文学创作 讲演录
  • 简介:印度当代作家阿拉文德·阿迪加在作品中关注印度的庶民境遇,传递庶民的诉求,以此获得了国际声誉。然而他的小说在批判印度社会种种弊端的同时,却对影响庶民命运的全球资本主义保持暧昧。他赋予庶民言说的权力,似乎成功建构了觉醒的庶民形象,但这种觉醒也带有悖论色彩,因为他不但未能充分认识庶民困境的根源,而且表现出与全球资本主义合谋的倾向。因此,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作家,阿迪加还需要进一步扬弃他的书写策略。

  • 标签: 阿拉文德·阿迪加 《两次刺杀之间》 庶民 觉醒 阶级 悖论
  • 简介:V.S.奈保尔在其21世纪小说《半生》和《魔种》中描写的婚姻既是小说主人公政治牟利和宣泄种族政治、文化焦虑的手段,又是管窥20世纪后半叶以伦敦为缩影的英国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以“婚姻主题”为自我言说的媒介,奈保尔谴责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在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对以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建立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奈保尔发出了超越国界、政治文化差异的伦理道德观的呼吁,该呼吁也是作家本人解除因其流散情节和文明危机感而引发的道德焦虑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后殖民 婚姻政治与伦理悖论 V.S.奈保尔 《半生》 《魔种》
  • 简介:纳博科夫是著名俄裔美国作家,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独特的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是牢狱,它将人们禁锢在现在,使人们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拥抱未来.这一时间观与纳博科夫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理论思考紧密相关.纳博科夫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人公普宁、的主人公金伯特分别意欲借助记忆、幻觉和艺术超越现在、战胜时间,最终都惨遭失败.纳博科夫通过这三部小说说明:时间之狱牢不可破,人们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冲破现在的'重围'.

  • 标签: 纳博科夫 主人公 小说 《普宁》 《洛丽塔》 时间观
  • 简介:作为流亡作家,纳博科夫一生经受了田园时间与道路时间的分裂,以及道路时间本身的断裂,因此时间的分裂成为他不断强化的感受。在小说中,时间的分裂表现为转喻与隐喻的强烈对比,以及隐喻暗含的审美距离。时间的断裂感促使他在叙事中寻求个体与世界象征性的弥合。

  • 标签: 纳博科夫 时间意识 转喻 隐喻
  • 简介:《城堡》在时间上既具有传统的现代因素,又具有反传统的后现代因素。小说中K的生活和经历大致可以清理出一个时间秩序,但另一方面,小说中,不论人物的行动时间还是作者的叙述时间都有变异。小说中两封信的事,因为没有时间顺序或者说时间混乱,我们无法复原或勾勒出它的故事和情节。

  • 标签: 《城堡》 卡夫卡 后现代 时间
  • 简介:贝尔提出的"文化矛盾"论实质是要求证资本主义体制原有的合理和合法性.从文化的角度说,资本主义精神实质就是一种强调个人的自立、自律、自由.这也是文化资本主义的要旨所在.但是在当代条件下,这种个人自由的观念却遭遇到了挑战,其原因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本身,并由此导致了"自由"的悖论.

  • 标签: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丹尼尔·贝尔 个人自由 文化活动 价值观念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了《蛙》中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研究了姑姑性格特点之间的悸论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生姑姑悖论式悲剧形象的社会与人性的原因;最后总结了作者莫言塑造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的目的在于警醒世人,在现实或者文学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谴责与诘问,更多的是理解过后的理性面对与宽容。

  • 标签: 姑姑 形象 悖论式悲剧 现实意义
  • 简介:2009年7月15日,第141届芥川奖揭晓,44岁的矶崎宪一郎凭《最终的栖身处》以压倒性的优势从6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第141届芥川奖评选委员会会议于当日下午5时在东京筑地的新喜乐高级餐厅召开。池泽夏树、石原慎太郎、小川洋子、川上弘美、黑井千次、高树伸子、宫本辉、村上龙和山田咏美等9位委员悉数出席,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讨论,最终决定把奖项授予矶崎宪一郎的《最终的栖身处》。矶崎宪一郎1965年出生在日本千叶县我孙子市,1983年从东京都都立上野高中毕业,1988年从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毕业,同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是公司职员。2007年以《最重要的孩子》获得第44届文艺奖,从而登上日本文坛。2008年,《眼睛和太阳》入围第139届芥川奖候选名单。2009年发表的新作有《世纪的发现》和《绘画》。《最终的栖身处》主要描写的是经历过几次婚外恋情的某一制药公司职员,在得知自己有了女儿之后,终于领悟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与妻子并无默契,曾一度决意离婚。如果在即将分手的那个夜晚妻子没有吐露怀孕的真情,他将失去自己最终的“栖身处”。作品描述了主人公长达20年的婚姻生活,像一个个生活的断片一样,把时间累积了起...

  • 标签: 出炉纪实 奖出炉 描绘时间
  • 简介:本文重新解读李健吾先生的名剧《这不过是春天》,认为这部描写草命题材的剧作,事实上也是一个反映两性关系的悖论。革命话语形成这部戏的表层结构,而深层结构则是两性间的矛盾与紧张,这是剧作家在创作中无意留下的性别痕迹。

  • 标签: 深层结构 革命 两性的 悖论 李健吾
  • 简介:马丁·艾米斯的长篇小说利用启蒙运动以来的主导时间观念--时间的线性、矢量性和不可逆性,将时间的流程倒置过来,使时间的不可逆性成为可逆性,通过戏仿诞生、堕落和拯救的人生模式,构成了对启蒙运动以来线性进步的历史观的质疑;而主人公分成为两部分--"魂灵"与"身体",互不了解与互不统属,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拉康的分裂的主体观;主人公人生轨迹的倒置又瓦解了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自由"观念;所有这些使整部作品构成了一部质疑现代性的后现代寓言.

  • 标签: 马丁·艾米斯 《时间之箭》 长篇小说 英国 文学评论 启蒙运动
  • 简介:时间性危机是西方文化中最深层的危机。本文由时间性角度切入《荒原狼》,从纵的方向剖析了《荒原狼》时间性危机的缘由,又从横的方向清理了“荒原狼”克服时间、出逃时间的诸种方式和方法,并对黑塞开出的以“幽默”来救治人的时间性危机的方法进行了评析。

  • 标签: 黑塞 《荒原狼》 时间 危机救治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
  • 简介:茅盾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他神话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从时间方面看,茅盾所选取的神话材料主要集中于秦汉以前,由此形成了他历史化以及神话演化的观点;从空间看,茅盾把中国神话置于世界神话之林来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把中国神话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这些都是茅盾神话研究中的时空观的体现。

  • 标签: 茅盾 神话 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