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大千世界,总有一些现象或问题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成为众人瞩目之地,我们称之为焦点或热点。那么自然地,每个焦点或热点都会面临诸多评论,或褒或贬,或赞或驳。“征婚”存在已久,“富豪”见多不怪,可把两者连接起来却足以掀起新一轮的轩然大波,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问“富豪”可否“征婚”,一切自有人评说……

  • 标签: 学院 新娘 “富豪” 焦点 征婚
  • 简介:苏联的解体,不仅意味着对1917年以来主流文化体制、意识形态、文学运动等等的否定,而且昭示着对这七十余年来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标准的怀疑、否定。如此一来,支持苏联社会存在、证明苏联制度存在合理性的“经典文化”及其标准,也要被边缘化、改写、颠覆。然而,一个社会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我完善、一个国家要稳定,不能没有严肃的文化经典来支撑:只有经由民族文化经典的中介,才能确定衡量民族历史的标准、建立令人信服的精神和信仰权威,从而树立社会公民对

  • 标签: 当代 俄罗斯 民族文学 经典作品
  • 简介:审视殖民历史以及白人与土著人的关系,一直是澳大利亚文学刻意描写的重要话题,也是当代作家托马斯·基尼利小说创作的主题.本文从"污名"和"假想敌"着手,分析基尼利小说中的土著人物形象,旨在进一步透视澳大利亚历史上白人殖民者的文化殖民心态及其在澳大利亚民族身份建构中的反映.

  • 标签: 污名 假想敌 民族身份 托马斯·基尼利 小说 土著人形象
  • 简介:《赞美》是穆旦写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一首抒情诗,当时穆旦还在大后方的昆明。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首诗里所写的场景,都来自他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在中国的南方大地上辗转流徙、颠簸飘泊的生活经历。诗歌的题目是“赞美”,他在赞美什么呢?是在苦难的

  • 标签: 穆旦 《赞美》 诗歌 民族精神 意象 艺术风格
  • 简介:在世界商业史上,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中国商人曾经是与犹太商人相匹敌的领路者,自发建立了在当时相当于世界水平的经营管理机制。在当今世界经济浪潮中,中国企业家也当在潮头傲立,让中国企业文化成为世界商界的奇葩!

  • 标签: 中国商人 企业经营 民族文化 经营管理机制 企业家 企业文化
  • 简介:本文认为,古代希伯来文学具有鲜明的悲喜剧性,具体表现为悲喜剧形象的二重性、悲喜剧结构的二重性及悲喜剧审美效应的二重性;文学的悲喜剧性源于该民族强烈的悲喜剧意识;文章将从希伯来民族对悲喜剧命运和性格的独特体认、“犹太精神”的悲喜剧审美内涵、对犹太教神学固定解释的实践理性批判三方面揭示该民族悲喜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及具体内涵,强调了特定的流浪史程、文化精神和宗教信仰的决定性作用。有关中国古典戏剧和印度梵剧理论,国内学术界已有人涉及,但对于古代希伯来民族的悲喜剧意识及在文学中的表现还缺乏认识和重视,还是正在起步的东方美学和尚未建立的犹太美学的一个空白点,所以,本文试图为希伯来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悲喜剧美学的视点,这是在广义的戏剧性、戏剧意识、戏剧审美范畴意义上谈论问题,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戏剧体裁或艺术形式范围。

  • 标签: 悲喜剧 文学研究 戏剧体 中国古典戏剧 流浪 审美范畴
  • 简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继承日本民族文学传统与吸收西方现代文学营养的关系,川端康成进行了反复的、深入的探讨和论证。本文通过对他不同时期言论的考察和分析,指出他的基本观点是东(方)西(方)结合,以东(方)为主。

  • 标签: 川端康成 民族文学 文学传统 西方文学 现代文学 东方文学
  • 简介:著名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是一个十分惹眼的人物,由于他和汤亭亭之间的一系列争论,使他在华裔美国人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对白人霸权提出批评,为亚裔美国人的身份和地位进行辩护.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都显示出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倾向.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论文"神秘"着手,结合霍米·芭芭的后殖民理论,探索赵健秀创作中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 标签: 文化民族主义 华裔美国作家 赵健秀 创作思想 创作实践
  • 简介:在新西兰文学史上,弗兰克·萨吉森(1903-1982)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新西兰民族文学之父”。在我们中国读者之中,萨吉森似乎还鲜为人知,而他在英语国家里却早已闻名遐迩。他是新西兰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家,是新西兰文学由殖民文学转向民族文学的轴心人物。他的创作立足于自己的祖国新西兰,以本国同胞为其读者对象,用新西兰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 标签: 新西兰 萨吉森 小说 文学评论 < >
  • 简介:<正>回顾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获奖的29个国家的87人当中,亚洲只有3人,即以色列的阿格农、印度的泰戈尔和日本的川端康成。而具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和别具特色的现当代文学的我国,至今仍没有人获此殊荣。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没人获奖呢?有人认为是由于我国作品在国外翻译得不够,即翻译出版数量少和翻译质量不高,使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不多;有人认为是政治上的原因,即庸俗文艺政治学的限制,这是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东西审美意识的差异,即东方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神人合一”的差异。如此等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在探讨原因之余,也有人提出,中国文学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要敲开诺贝尔文学奖那座陌生殿堂的大门,就必须走中西结合,以中为主的道路。应该说,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因为“在现今国际社会中,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不想自

  • 标签: 文化意识 民族传统 当代中国文学 古代文学 审美意识 现当代文学
  • 简介:历史语境中的诗人与民族诗歌话语的建构——惠特曼与金斯堡比较研究之一刘树森在美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上,惠特曼犹如一道分水岭将其前后的诗人及其创作分割为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惠特曼之前的诗人,诸如朗费罗、爱伦·坡、爱默生等叱咤文坛的巨擘,虽然也试图构建美国的民...

  • 标签: 惠特曼 金斯堡 民族诗歌 比较研究 历史语境 《草叶集》
  • 简介:<正>1980年3月26日苏联《文学报》登载了马尔科夫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章,摘译如下: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实质的争论早就存在,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这一争论更为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家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以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验为依据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极广泛的可能性;另一种观点虽然也承认这些可能性,但实际上却把这些可能性理解得很窄。我的看法接近第一种观点。我们的同时代人是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是积极向上

  • 标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近二十年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艺术创作 可能性 艺术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