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拉伊奥被杀事件是《奥狄浦王》中“晦暗的中心”,而文本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也足够晦暗。伊奥卡斯特和奥狄浦分别提供了关于此事的两个版本,令人疑心他们所说的并非同一回事;伊奥卡斯特的叙述还出现了两个不能兼容的时间顺序,使得《奥狄浦王》几乎成了荒诞剧。但可以认为,索福克勒在这段文本中有意安排了一个时间的“分岔口”,以与地点的“分岔口”构成互涉关系。这个“时间分岔口”也暗合了传说中的第二个芬克之谜,即时间的“白天”与“黑夜”。从“黑夜时间”角度来理解,奥狄浦“杀父娶母”就具有了更切身的意义。

  • 标签: 索福克勒斯 《奥狄浦斯王》 时空分岔口 斯芬克斯之谜
  • 简介:缪里尔·帕克的收官之作《精修学校》为她的创作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其后现代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它集众家之长的元小说策略,表现为“小说中的小说”套盒叙事、小说虚构性的呈现、小说中谈论小说理论以及跨体裁文本和互文性等四个层面。帕克凭借这部完美之作为当代英国小说注入新的活力,再次赢得读者与学界的瞩目和尊重。它雄辩地证明,缪里尔·帕克是当之无愧的当代英国著名的后现代派小说家。

  • 标签: 斯帕克 《精修学校》 元小说策略
  • 简介:艺术终结论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论题之一。艺术史家汉·贝尔廷即是围绕“破框”概念阐释艺术史的发展与终结。“破框”不仅仅是“突破框架”,更体现着图像与框架、艺术与艺术史、艺术与非艺术的复杂交叠。通过“破框”,贝尔廷从艺术史家的角度给予“艺术终结”独到的解释,也实现了对黑格尔、丹托等艺术终结理论的突破。

  • 标签: 贝尔廷 艺术终结 艺术史 破框 黑格尔 丹托
  • 简介:荷马史诗《奥德赛》以人的智谋及入神关系为主题,同时是以大海为辽阔背景的返乡作品。如对奥德修返乡之旅的环境性进行考察,“故乡”与“归途”是环境之眼。主人公对故乡伊塔卡岛的土地依附、岛上亲人对家园的持续守护凸显了故乡环境在想象、记忆和生存现实中的意义。归返途中“群岛”地理构成的欲诱、博物学知识对成功返乡的帮助表明了归途环境与人类的自我约束力及自然智识的关系。本文对《奥德赛》做生态批评解读,指出奥德修的返乡是水球环境中人类家园情怀的隐喻。

  • 标签: 奥德修斯 返乡 环境性 生态批评
  • 简介:希利·米勒是世界知名的美国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来到中国讲学并且对中国人文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学者之一。他先后访问中国达十五次之多,在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陆续作了三十多场讲座。近几年,他从这些讲座中精选了十五篇,修订整理汇编成一部新书:《天真的海外来客——米勒中国演讲集》。新书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分析,多元的视角涉及英语文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探讨了全球化、新兴技术、媒体对文学和理论的冲击和影响,以及人文学科如何应对这些冲击的策略,其中多篇与中国学界直接相关。因此,较为详细地介绍该书各章的内容,对全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述评,并尝试性地对阅读该书提出建议和推介,可以系统深入地理解米勒教授的学术思想,获得全球化语境下文艺理论和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 标签: 米勒 英美文学 文艺理论 文化研究 全球化 新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