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8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希利斯·米勒(HillisMiller,1928-)的新著《社区的解体: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TheConflagrationofCommunity:FictionBeforeandAfterAuschwitz)。

  • 标签: 奥斯维辛 小说 社区 大学出版社 历史 述评
  • 简介:泉镜花的小说在日本浪漫主义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泉镜花长达47年的文学创作中,其小说的叙事视角经历了较大的变化过程。泉镜花的小说从上帝式的全知叙事视角起步,不久即与之背离,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取而代之。之后,他曾一度向全知叙事视角回归,但最终还是第三人称限制叙事视角“异军突起”,势拔头筹。泉镜花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内涵”丰富,第三人称限制叙事视角“颠覆”了现代小说的叙事规则。决定其叙事人称更迭的潜因是日本文学大潮的影响、作品风格以及泉镜花自身审美取向的转变。

  • 标签: 泉镜花 小说 叙事视角 更迭 潜因
  • 简介: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让大家知道了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本文回归《色-戒》原著,结合张爱玲的创作思想,揭示张爱玲作品的价值取向和主题思想

  • 标签: 张爱玲 《色·戒》主题思想
  • 简介:《换位》是第一部奠定戴维·洛奇当代英国最佳小说家之一地位的校园小说。本文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从聚焦、结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对该小说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换位》体现了洛奇主张二元文化的沟通与对话的思想主旨,在坚持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同时,糅合现代、后现代小说技巧的创作风格。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解读《换位》,准确把握洛奇小说的整体风貌及批评趋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戴维·洛奇 《换位》 叙述
  • 简介:本文融叙事学视角与空间批评理论为一体,一方面借鉴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视角对刘易斯小说的叙事空间进行了文学界定与分类,将其划分为“地理景观空间”(物质层面)、“个体心理空间”(心理层面)、“社会性别空间”(社会层面)三个维度,另一方面从叙事视角出发分别研究叙事与作家的文化情感、人物的心理特征和美国社会的性别机制三个主题方面的关系,旨在探讨刘易斯小说的空间化叙事特征,步步深入地揭示“空间”概念在刘易斯小说中所呈现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层的思想内涵.

  • 标签: 辛克莱·刘易斯 叙事 空间 地理景观
  • 简介: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的一个显在叙事范式就是主人公的夜行。本文以荣格和卡佩尔的神话理论为视角,深入分析《小伙子布朗》、《我的亲戚莫里钮斯少校》和《红字》等作品中的“夜行”叙事,并进一步揭示霍桑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夜行”叙事源于霍桑童年时候的夜行经历以及他的“人性恶”的阴暗心理。

  • 标签: 霍桑 夜行 人性恶 神话原型批评
  • 简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三毛作词的歌曲(《橄榄树》,曾经唤醒了多少人的天涯流浪梦。上个世纪80年代,三毛在港台及海外华文圈里被誉为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一生走过四十八个国家,写了二十六部作品,启迪了许多年轻人去追寻生命的意义,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情操与理念。

  • 标签: 三毛 小说 贝拉 玫瑰 《橄榄树》 生命的意义
  • 简介:甘肃小说"八骏"之一王新军,以扎根西北农村朴实而温暖的写作风格,被评论界誉为"第三代西北小说家"群体当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大致可分三类,但都共同地带有王新军式的温情。本文将分析这三类小说如何体现王新军在贫瘠的西部所坚守的温暖的文学理想,以及作品中的人性观照。

  • 标签: 温暖 农民 人性观照
  • 简介:君特·格拉斯在其小说中展示,暴力产生于针对“他者”的仇恨与偏见。这种仇恨与偏见会使人、尤其是青年人易于听信法西斯主义的诱惑,听任其摆布,充当其杀手和炮灰。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格拉斯建议,若要规避暴力,便要以怀疑精神对抗绝对要求,以“蜗牛哲学”对抗大跃进,以“第三种可能性”对抗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因为对“他者”的贬低、否定、歧视和迫害正是这种在西方几千年文明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的产物。

  • 标签: 暴力 他者 偏见 二元对立 第三种可能性
  • 简介:乔叶是河南省文学院专业青年女作家,作为近期崛起的年轻作家,她的((锈锄头》发表当年就在中国小说排行榜和莫言的((生死疲劳》、铁凝的《笨花》等一起进入十部优秀中篇小说榜单,她本人也被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推选为年度优秀作家。《锈锄头》以极佳的结构形式,极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探讨了当下国民精神迷惘和失落的表现,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深刻的道德关注与终极关怀。

  • 标签: 中国小说 道德诉求 乔叶 生活 青年作家 女作家
  • 简介:废名的小说文本以边缘的姿态游走于城乡二元空间,长篇小说《桥》则通过诗化的创作立场来审视乡土中国,作者以形象性的文字方式进行着一种“精神还乡”,在唯美乡土的实景与虚景中,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 标签: 废名 《桥》乡土文学 文化心态 精神家园
  • 简介:2008年11月4日,著名的小说家迈克尔·克莱顿在美国洛杉矶去世,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表示哀悼时说:“他有种极其了不起的能力,那就是把科学和戏剧概念融合一体……迈克尔把自己华丽光彩的一面写进了小说,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他的地位.”克莱顿是一位举世公认的、伟大的讲故事的人,他的《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猎物》、《恐惧状态》,屡屡挑战人们已有的观念,同时也给世人带来娱乐,激励着读者以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的种种奇妙之处.

  • 标签:
  • 简介: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巫兰的噩梦》构筑了一个畸形的爱情故事,父与子乱伦式的三角恋情,都是建立在对幻象的追求上。小说通过幻象的存在和坍塌,用文学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潜意识深层的本能冲突和无可抵挡的命运"可怕的综错"。

  • 标签: 三角恋情 幻象追求 命运综错
  • 简介:有别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流行的女性形象和“大团圆”结局,清代小说戏曲中出现了一批“不婚女”形象,她们各具特色,却殊途同归——不婚,按其缘由大致分为五类加以具体分析。“不婚女”形象的出现是作者艺术上的创新、小说戏曲发展上的必然,也是时代风潮的反映,体现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 标签: “不婚女”类型创新求实 自我觉醒
  • 简介:《大黄蜂》是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彼得·汉德克的成名作。汉德克的早期作品以反传统叙事而著称。本文通过对《大黄蜂》的解读,揭示汉德克反传统叙事的实质在于消解以主观和视觉感知为主体的虚拟叙事,重现对事物的真实感知、对事件的真实感受。“大黄蜂”既是小说叙事形式的比喻,也寓指了作家对家乡和战争年代的回忆。

  • 标签: 奥地利文学 汉德克 《大黄蜂》 小说叙事
  • 简介:纳博科夫用作画的方式书写小说,将小说视作绘画。这一书写特征可从三方面把握:一是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画家画作,它们帮助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二是作家常刻意将故事的讲述融入绘画的框架内,让小说的情节模仿画中的场景,达到“以诗入画”的效果。最后,纳博科夫视理想的创作与阅读为绘画,自觉地用五彩的文字进行着如画般的书写。画入诗,诗入画、诗即画,生动地诠释了纳博科夫小说中“诗如画”的书写特征。

  • 标签: 纳博科夫 画入诗 诗入画 诗即画 “诗如画”
  • 简介:◇《闪电下的尸骨》开篇于沥青桶里发现的一具尸体,地点是在夏洛特汽车赛道附近的垃圾场,紧接着相关人物一个个粉墨登场.你为什么以纳斯卡作为故事背景?你自己是一个赛车迷吗?◆在写《闪电下的尸骨》之前,我对汽车竞赛的知识少得可怜,只观看过一次早期赛事.但是几乎每一个夏洛特人都对纳斯卡耳熟能详,他们能叫出车队的老板、机修工、赞助商和赛车手的名字.每年5月和10月,当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观看盛大的赛车盛事,你的激情很难不被点燃.与代托纳和达林顿一样,夏洛特是个汽车运动中心.正如坦佩在小说中解释的那样,汽车竞赛源于卡罗来纳山区的酿酒商们在禁酒期间非法运输私酒.

  • 标签: 凯西·莱克斯谈 地点真实 小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