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将她的鲜血从手上洗去后(一开始感觉鲜血黏糊糊的,接着感受到热水的温度,手变得滑溜溜的,红色水流在水槽里打转,仿佛粉色的云凼奔向远方),他想起了与她的第一个吻。直到此刻,他才觉得那个吻怪怪的。为了她,他毁掉了自己的人生,都是那个初吻引发的。那个吻,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吻,因为那个吻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单充满她的热度,她唇上的椒盐味道,还蕴含着一种新意,也就是那种跨出第一步时难以掩饰的激动。

  • 标签: 小说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最后一吻取 口一叼》
  • 简介:"意象"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文学审美的表象系统,意象具有自身基本的结构,即"意"与""两个方面。《诗经·国风》的意象生成过程庞杂而微妙,契合无间,耐人寻味。探析《诗经·国风》"意"与""的内部融合途径,或可对解读《诗经·国风》有所裨益。

  • 标签: 《诗经·国风》 水意象 融合途径
  • 简介:元明戏曲作品每每写及古俗中的抛绣球择婿事。作为一种风俗文化的母题,剧作描写客观地反映了它的细节、内涵、旨趣及作用,由一个侧面透示着社会历史生活的印记。对此类母题予以考察,有助于开阔戏曲学研究的视域,对构建"戏曲民俗学"交叉学科不无启迪意义。故本文不揣浅陋,摭其数端,略加考索。

  • 标签: 元明 戏曲 抛绣球 母题学
  • 简介:<正>《国外文学》编辑部的同志要我就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介绍以及《国外文学》的编辑方针说几句活。为此我翻阅了《国外文学》一九八一年的几期,总的印象是:这几期所载的论文质量是比较高的。但是作品的翻译方面有点乱,计划性不够强。翻译

  • 标签: 外国文学 文学现象 优秀作品 实事求是 文化 翻译
  • 简介:南朝刘宋时期的画家宗炳,同时也是一位画论家和佛学思想家。他的《画山水序》是中国早期画论的经典之作,也是第一篇山水画论,在中国画论史和中国美学史上,有着备受瞩目的重要地位,并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画山水序》提出的一些重要命题如“澄怀味”“山水有灵”“应目会心”“应会感神”“畅神”等进行了理论层面的阐释,且联系宗炳的人生态度、思想取向等,对于一些以往未尝得到有效理解的内容,进行了融会贯通的阐释。

  • 标签: 宗炳 《画山水序》 澄怀味象 山水有灵
  • 简介:对内心世界的真实开掘王:你2016年出版的新诗集《疼痛》,从内容到形式,从书的装帧设计到诗集的内容,都给读者以鲜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冲击:一种现代性和先锋性油然而生,伴随着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在人生的这个阶段集中书写疼痛?是经历了人生坎坷后,对疼痛有了切身体验和深刻认识,还是你的诗学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或者是时代的变幻、现实的生活对你的写作产生了影响?这是一次主动选择的重要改变吗?是什么促使了这次重要的转变?

  • 标签: 赵丽宏 人性 万象 天地 《疼痛》 内心世界
  • 简介:诗是生活的升华,诗人借助于现实生活展示在自己面前的那些足以触动自己情感的客观事件、景物、形象、画面,从中敏锐地捕捉到让自己感动的事物的外部特征,从而触发起了爱或恨、喜或悲、快乐或痛苦、激荡或低回、甘甜或苦涩……等等情感,他们就把自己在现

  • 标签: 《外国诗四首》 抒情手法 意象 诗人 思想感情 意境
  • 简介:刘长林教授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早期的成果主要体现于《中国系统思维》(1990年初版)。该书认为,思维方式是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因,对于文化现象之趋向演变与性状呈现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它把作为中国文化基因的传统思维方式具体归纳为十个方面,即:较早的内向性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重视关系(包括人际关系)而超过实体;重视功能动态而超过形质;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关系;认为整体运动是一个圆圈;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喜重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重视时间因素超过空间因素;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思维

  • 标签: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科学观 文化基因 形象思维 系统思维 文化传统
  • 简介:道立于一。在《书文献》每期封面赫然标有“道立于一”的古文图式——一笔挺起《尚书》大义。大音声起,一阳柱其间,上之用,呈大吕方启之。由此洞见书之立量宏旨。书理根本是大张指示之用,是东方哲学之用,是圣人薪火之燃。

  • 标签: 东方哲学 抽象主义 艺术 视觉 天文 《尚书》
  • 简介:<正>物语文学的产生是日本文学史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向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物语一词,要从“语”这个词说起,它是将发生的事向人仔细讲说的意思。“物语”便成了故事、传说、传奇之类的词。物语文学产生于十世纪初,起先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虚构物语,如《竹物语》和《落洼物语》,它是将民间流传的故事增大了它的虚构性,加以润色,提炼成完整的故事,具有传奇的色彩。另一类为“歌物语”,如《伊势物语》,很与我国的“本事诗”相近似,它以和歌为主,和歌和散文结合,互为补充。这两类物语都是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向独立的故事发展的一种文学形式。

  • 标签: 物语文学 民间传说 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 艺术特色 日本文学
  • 简介:<正>法国作家莫泊桑,长期以来倍受中国读者的青睐,其根本原因在于:莫泊桑的精神风貌与中国文人的传统风范、莫泊桑短篇小说模式与中国小说的思维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一、莫泊桑风度与中国文人风流风度,是对人的精神气质和言行风范的概括。莫泊桑风度,就是一种极端自由放达的风范。这位破落贵族出身的作家,在短短四十三岁的人生生涯中,典型地体现出了一种西方世界特有的疯狂。泛滥的热情,无拘无束的行动,使得这位作家成了十九世纪的法国骑士。追

  • 标签: 短篇小说 中国文人 中国小说 古典小说 小说创作 艺术思维
  • 简介:特纳认为,故事、投射和寓言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他发现混合和多重的空间在认知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独特的自我只有超越有限的时空才能把握故事,了解别人和自我;他还颠覆了传统的语言起源理论,认为语言源自故事和寓言。

  • 标签: 马克·特纳 文学疆域 思维观《文学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