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语法化通常包括实词虚化和短语词汇化两个过程。本文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一齐”由并列关系的词组虚化为副词的过程。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阐述了“一齐”语法化的历史成因。通过考察发现,“一齐”的演化是韵律、语法、语义协同作用的结果,句法位置的改变导致语义产生变化,韵律则使处于稳定音步中的两个并列成分被“桎梏”起来,逐渐词汇化。语义的演变,也可以改变句法位置,由于“一齐”常放于形容词和VP之前,使其具备了副词的语法功能。

  • 标签: 一齐 副词 词汇化 语法化
  • 简介:对于陕西作家群而言,知识范式的缺陷渐渐走入批评家视野。陕西作家群拥有传统知识论的典型特征,然而,公共知识分子内涵、普世人性观等概念的介入,使陕西作家群的知识范式成为必须革新的重要理念。本文意在通过对陕西作家群的知识范式的评析,更好地塑造中国文学中知识理论的转化方向,同时纠正那种将文学仅仅视为一种对生活进行模仿的褊狭理解。

  • 标签: 陕西作家群 知识范式 “愣娃精神” 西方文化
  • 简介:留学英国前后,傅斯年在致蔡元培、胡适的几封书信及其他文章中,对北京大学哲学学科的设置进行了批评,表达了对中国学术、中国哲学的认识。傅斯年认为,哲学不应与文学、史学并置列入文科,哲学课程设置当要传授学生一般水平线以上的自然科学知识,尤其要具备较高程度的数学、逻辑知识。中国学术缺乏科学意识,严格来说中国并无哲学。

  • 标签: 北京大学 哲学学科 中国哲学 傅斯年
  • 简介:在明清文人中,李渔堪称是一位奇才异人。他三十开外就放弃追逐功名,日后将小说、传奇创作视为毕生之事业,并率领家班女乐,实践自己的戏曲追求;又熟谙园林艺术、服装设计,在饮食、美容、旅游、养生诸多领域追求时尚生活趣味;他虽是布衣,而交游遍布朝野;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勤奋"笔耕"与"舌耕",开拓出一份在清初颇有影响的文化事业。在经营文化事业的同时,李渔出游在外亦兼行商。尽管如

  • 标签: 李渔 知识产权意识 经营文化 时尚生活 家班女乐 园林艺术
  • 简介:《古典文学知识》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普及古典文学知识为内容的刊物,是一本融学术知识、趣味于一体的杂志,生动活泼,雅俗共赏。大专家写小文章,小文章见深工夫,是本刊的一大特点。杂志内容涉猎古典文学的各个领域,对各个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提高文化素质,都有所裨益。2016年报刊征订工作已经开始,《古典文学知识》公开邮发代号:28-34,全国各地的读者均可到当地邮局订阅。考虑到个别读者漏订或缺期等原因,我社可办理邮购。

  • 标签: 杂志内容 征订工作 邮发代号 缺期 一本 文化素质
  • 简介: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下,有人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在“文革”中曾经犯下的错误,他们挑起民族应有的责任,他们坚守自己的良心。他们的深刻解剖与自责、愧疚与忏悔,震撼人心。本文将通过对《小狗包弟》和《老王》的解读,去认识巴金和杨绛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良心,对民族深重历史的担当。

  • 标签: 反思 忏悔 包弟 老王
  • 简介:大致情况可以这样概括一下:玛雅的狗快要死了,她打算离开已经相处了5年的男友。总体而言,让她最感到伤心的是那条狗。“上帝,这太可怕了。”罗德说。罗德是玛雅的男友。“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承受这个打击。我们真的对此毫无办法了吗?”罗德这是在说那条快要死的狗,因为他此时还不知道玛雅已心生去意。但是,假使他知道了,也很可能说出一模一样的话来。于是,玛雅就会说,是的,已经毫无办法了。

  • 标签: 罗德 我不知道 蒙德 麦哲伦 达斯 瑟夫
  • 简介:尤多拉·韦尔蒂的代表作《金苹果》中的金·麦克莱恩是一位真人隐身、传说流布的背景人物,如何评判这个人物数十年来一直是学界悬疑公案。本文借助R.W.康奈尔的主导男性气质理论,指出麦克莱思是摩根纳镇主导男性气质载体人物,其诸多匪夷所思、异于常理的行为正是其攀升主导的有效策略:金借助异地婚姻成为公众焦点、借助取悦女性传播美誉、借助漫游成为不朽传奇。传奇幻灭的一刻暴露了主导的欺骗

  • 标签: 韦尔蒂 《金苹果》 主导性男性气质策略 欺骗性
  • 简介:文学的地域由创作活动中的地域文化因素所决定,然而,地域文学并不必然与地域文化全然对应,更不会是特定地理文学资源的同质转换。地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地域文化本身具有历史生成性和复杂,它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本文从海南不同作家群体的创作及文体方面对海南文学做了宏观梳理,以此可看出在海南特定地理、人文环境决定下的文学创作,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海南文化景观。

  • 标签: 海南文学 地域性 本土 移民
  • 简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新兴的中产阶级下层让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而阶级结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中产阶级下层年轻人常被想象为新的阶级身份和英格兰的象征。罗斯·麦考利的《维持体面》和伊丽莎白·鲍温的《心之死》描绘了中产阶级不同群体的差异和冲突,并在其下层年轻女性身上,看到了更新阶级文化的潜能。本文将在中产阶级下层和青年闲暇文化崛起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以这两部中额小说为例,探讨其对阶级流动和现代"中产阶级"的表现,并分析文本中潜在的矛盾立场。

  • 标签: 中产阶级下层 中产阶级性 英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