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作为“青春的火光”、时代的最强音,郭小川总是将目光聚焦在当下,发出呐喊,充当时代的传声筒。纵观他的创作,似乎早已被人们贴好了标签。然而,这首发表于“文革”之后的《秋歌》,至今评论甚微,和郭小川以往的创作形成鲜明的对比。今天我们再次解读《秋歌》,似乎总能引起人们的几分思考,对于那个特定的时代以及那一代人的反思。

  • 标签: 《秋歌》 反思 “文革” 郭小川 创作 呐喊
  • 简介:作为清代东北诗人的金朝觐,天资颖迈,雄视文坛,其与师朋好友之间的酬和之作,虽无巨制鸿篇,但他由东北到西南四川做官的人生轨迹的变化创作的诗歌,都真挚感人;在东北,他与朝鲜友人的唱和,反映了中朝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更具地域特色。本文就诗人在东北地区反映现实为主和任西南四川知州期间的咏诗纪游为主的诗歌创作,来阐述诗人在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方面的差异。

  • 标签: 金朝觐 地域 由北入南 诗歌 异同
  • 简介:在时光之手的雕刻和人生阅历的打磨下,初恋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让人刻骨铭心,甜蜜温馨;又如一块凝固瞬间的琥珀,令人念兹在兹,百转回肠。任凭时光如何流逝,光阴怎样百转,对俄罗斯和俄罗斯人而言,普希金(А.С.Пушкин,1799—1837)都是永远的初恋,明亮忧伤的初恋,甜蜜忧郁的初恋。从普希金离开皇村学校时算起,“俄罗斯数次迁都,数次变换体制,经历了五次战争和四次革命,忍受过一打的暴君,

  • 标签: 普希金 国家博物馆 初恋 忧伤 随想 俄罗斯人
  • 简介:抒写情志与剖白心迹是贯穿刘禹锡一生的诗歌创作的主旋律。这一循环往复而又不断变奏的主旋律,在诗人谪居朗、连、夔、和四州期间时而表现为高亢入云的繁音促响,时而表现为凄怆入骨的浅吟低唱。但不管情绪如何起落以及抒情的方式如何变换,始终如一的是对理想的守望和对节操的守护。创作于和州(今安徽和县)的《望夫石》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 标签: 望夫石 禹锡 诗歌创作 叹老 抒情主人公 后山诗话
  • 简介:这酋《十四行:王冠》借鉴“商籁体”形式,以西方神话故事为原型,抒发了诗人对伟大痛苦的“诗歌桂冠”的深刻理解及其生命隐衷。海子相信“时间的重量”,坚信秋天会有收获,哪怕死后也一定能戴上命中属于自己的诗歌桂冠。在其朦胧迷离的幻觉中,仿佛看到一顶王冠弥漫在自己的“屋顶”上方——它是痛苦爱清的结晶,是“石头”开出的“花朵”,散发着苦香的气息。该诗最大的特点在于中西合璧、古今相融。在借镜西方文化时,诗人融入了自我体验及本土元素,这种艺术探索是难能可贵的。

  • 标签: 海子 王冠 爱情 痛苦 诗歌
  • 简介:阿来的《尘埃落定》之所以能在众多描绘西藏文化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是因为他精心塑造了一个在当代中国小说画廊中少见的“傻子”形象。本文以当代作家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土司家的二少爷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傻子”的行为和傻中所隐含的哲学意蕴来进行分析。

  • 标签: 《尘埃落定》 “傻子”形象 独特性 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