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红楼梦》有《好了歌》,《好了歌》中“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积到多时闭了”四句,沉痛利落,让爱财守财成奴者惊出一身冷汗。时光倒转到上古时期的《诗经》时代,同样的醒世歌谣却有着另一种写法:

  • 标签: 《好了歌》 诗眼 《红楼梦》 《诗经》 上古时期 歌谣
  • 简介:<正>父亲过世后,时常提醒自己,以后要多孝顺她,让一辈子穷苦煎熬过来的母亲多享些福。今夏请了假,携小儿回乡探亲,走前又领着母亲和妹子在西安城里住了三日,游玩了华清池兵马俑,转逛

  • 标签: 母亲会 西安城 我的母亲 抱抱 挥手告别 不知道
  • 简介:<正>一般认为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欧洲十九世纪末,可是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澳大利亚文坛现实主义流派一统天下的单调局面才有所改变。继切斯特·科伯之后,澳大利亚出现了一大批作家,他们不仅吸收了欧洲的文化传统,而且勇于实践,把现代派的写作手法运用于小说、戏剧等艺术领域,写出了大量具有澳大利亚特色的现代主义小说,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帕特里克·怀特的小说《风暴》就是此中之一。

  • 标签: 《风暴眼》 澳大利亚 帕特里克·怀特 文学创作 现代主义小说 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抑郁的小波利有段时间突然想读读法国作家纪德(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书,于是去图书馆陆续借回《地粮》《背德者》《窄门》《如果种子不死》《伪币制造者》等,消磨了好一段时光。《伪币制造者》里有一个名叫波利的小男孩,在寄宿学校受到坏孩子的挑唆蛊惑,偷了他爷爷的手枪,强充好汉地对准自己脑袋开了一枪。

  • 标签: 《伪币制造者》 儿童 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作家 寄宿学校 获得者
  • 简介:全民抗战时期,儿童也是抗战中被宣传动员的重要对象。“中国儿童号”献机事件是全面抗战后全国儿童共同参与的集体性事件,具有儿童群体在抗战中被宣传鼓动用行动抗日爱国的代表性。不同类型的报刊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和宣传,《抗战儿童》还出刊《儿童号献机特辑》对广大儿童进行宣传鼓动。以此事件为例,通过对比解读不同类型媒体对此事件报道的文本,可以分析战时媒体对儿童抗战动员活动的宣传鼓动特点和意义。

  • 标签: 抗战 献机 宣传鼓动 儿童
  • 简介:《前赤壁赋》选人多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然而《大学语文》对该文的注释、译文、提示,一是未能指出重点,如“知”;二是未能道明难点,如“变”与“化”;三是流连于景物赏析上。本文意在纠偏,正视其义。

  • 标签: 《前赤壁赋》 文眼 苏东坡 人生哲学 佛老思想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典童话因其母题价值成为英美文学改写的重要标靶,在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改写也从以往对母题的肯定、重复和巩固转变为对母题的质疑、颠覆或瓦解。本文以唐纳德·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安·萨克斯顿的诗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雪孩》为例,分析当代戏仿在瓦解《白雪公主》母题方面的共性,指出上述文本在意象选择、人物刻画以及情节设置方面揭示了隐藏在母题背后的“权力之”,从“规训”和“惩罚”两方面展现了“全景敞式监视主义”对女性主体的监视机制,挖掘出女性间嫉妒的父权根源,展现了经典童话中“真理”的叙述性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达到了挑战权力话语的目的。

  • 标签: 白雪公主母题 戏仿 权力之眼 全景敞式监视主义
  • 简介:<正>纵观日本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它的发生比西方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余年。对此,日本的学者,研究家也不得不予以承认。然而,直到昭和初期,“儿童文学”这一名称才正式在日本出现。在此之前,明治时代(1868-1911)称其为“故事”,大正时代(1912-1925)称其为“童话”。大正时代的“童话”推祟“童心主义”。按照字典上的解释,童心本指人类幼儿时期所具有的原始的心性,也就是纯真无邪的心境。最早将童心作为文艺理念并付诸于文学创作实践的是被誉为“童话之父”的小川未明。

  • 标签: 儿童文学 童心 童话 研究家 创作实践 文学发展
  • 简介:口头传统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南方文化的基石,但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视觉文化迅速发展,在美国南方文化的传承和重建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南方文学中的视觉元素对人物身份的形成作用日益明显。本文从当代视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美国南方女作家波特的《老人们》和赫斯顿的《他们望上帝》中的照片等视觉元素,认为这些视觉元素在女主人公解构传统女性性别、种族身份,建构新的独立身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本文指出视觉将为美国女性文学和非裔美国文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视觉 凯瑟琳·安·波特 佐拉·尼尔·赫斯顿 美国南方文化 美国南方文学
  • 简介:小说的封面与正文相辅相成,封面有助于确立读者对小说的第一印象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方向。但小说封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再版和改编时编纂者选用不同的封面图片,传递出不同于原版/原作的信息,具有特殊的目的性。本文并非单纯是对《鲁滨孙飘流记》的封面分析,而是将其在不同时期的儿童版中的各个封面图片看作一部儿童文学发展史的某个片段,从叙事空间、视角、场景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其与这些版本的正文文本对笛福小说所作的修正相互印证,试图找出封面变化背后隐藏的人们对该小说、儿童、家庭观念的变化,从而描述一部独特的《鲁滨孙飘流记》的演变史。

  • 标签: 笛福 封面 图画研究 儿童文学
  • 简介:<正>从《俄国作家的故事和童话集》里选择的《天鹅》(卢明生译,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摆在我面前的时侯,似见兰天里一只轻盈的小天鹅正展翅飞翔。十九世纪杰出的作家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创作的十八篇儿童故事和童话,它优美、别致,读起来给人以高尚的艺术美的享受。这使我想起了老诗人艾青,曾经观看巴蕾舞《小夜曲》,激动地写诗赞扬说:

  • 标签: 儿童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 童话 屠格涅夫 俄国作家 高尔基
  • 简介:"立人"思想贯穿鲁迅的一生,这使鲁迅自始至终都关注中国儿童的成长教育。鲁迅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这里的"童心"包含了他的儿童观,同时他也特别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翻译了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来启迪国人对儿童成长教育的思考,其中主要由他翻译的《爱罗先珂童话集》便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从鲁迅对译介这部作品的选择上了解到他的良苦用心。

  • 标签: 儿童本位 儿童教育 《爱罗先珂童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