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万年,地球会是这个样的:地球人住着铁金属的房子。能够在地球和外太空之间任意穿梭。时空穿梭机能够按人类的愿望,随意穿越到不同的年代,穿梭到想去的地方。

  • 标签: 地球 一万年 穿梭 穿梭机 外太空
  • 简介:新世纪以来,“70”女性创作的乡土小说表现出了与往日不N的写作风格,在创作题材上以怀念昔日的乡村伦理为主,具有强烈的怀旧色彩。这种回忆式的创作使得“70”女性建构了她们心中的理想乡土.从而表现出“微观叙事”的诗性特征。“70”女·tgN-乡土的关注丰富了乡土小说的内涵与表现,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局限。如果“70”女性创作对此有清醒认识并做出适当调整,将会有更好的创作实绩。

  • 标签: “70后” 乡土小说 怀旧 女性创作
  • 简介:“租界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研究领域是李永东学术研究的出发地,他后来拓展出的两个领域,即“半殖民和解殖民的现代中国文学”和“民国城市的文学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与他的出发地密切相关。这种引发、扩大,在李永东的学术生涯中自然、巧妙地发生,体现出“70”学者独立提出学术命题的能力。在学术研究上,李永东的个性与优势日渐清晰,他的不懈努力、“独立前行”让人欣慰。

  • 标签: “70后” 李永东 租界 半殖民 城市想象
  • 简介:摘要受到干扰的民用基础设施系统的脆弱性是利益攸关方的主要关切。电力系统是最关键的基础设施系统之一,它受到许多干扰,包括由常见故障引起的小扰动,以及由自然和人为灾害造成的重大干扰。飓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对电力系统造成相当大的损害。

  • 标签: 灾害 电力系统 风险分析
  • 简介:三位湖南“80”作家毕亮、郑小驴和李傻傻均出生于农村,有底层生活的体验,考上大学离开乡村后又经历城市“漂泊”的特殊人生。他们在书写和自己有着相似境遏的同代人时,对于现实之弊与底层青年的生存问题有着最强烈的痛感。他们把底层经验融入个人叙事中,书写从农村到城市的“80”一代“漂泊”的成长状态,以少年视角下的“创伤书写”展现了底层农村生活的真实画卷,用“边缘人”的感受揭示个体发展难题与精神难题,表现出现实探索的新路向。

  • 标签: “80后”作家 底层青年 创伤性记忆 “边缘人” 现代性焦虑
  • 简介:“80”作家郑小驴的写作独具一格,其作品中凝聚着自由独立的思考精神,他以触摸大地的姿态,书写同龄普通人个体命运的遭遇与变迁,观照他们在现实与精神双重压力下惶惑无奈的心理症结。其小说集《蚁王》以“底层写作”意识直面“80”一代的现实困境,坦露底层人物无法自主支配的支离破碎的生活和情感,其中蕴涵着存在主义的哲学况味,具有思想层面的独特价值。

  • 标签: “80后”作家 郑小驴 《蚁王》 底层写作 存在主义
  • 简介:资深作家方方和文坛新锐孙睿,以其观察现实矛盾的敏锐性,将笔触伸向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80”新底层群体。两位新老作家以他们不同的视角和书写基调展现了“80”新底层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他们的文本形成互补和映衬。通过代际视角研究,能更加充分地解读“80”新底层群体的现实处境和精神诉求,以及两住作家对时代、对社会的冷峻思考。从创作主体潜在的性别文化立场的差异切入,则更能深入领悟作品中的悲剧意蕴。二位新老作家对“80”新底层题材的书写体现了作家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值得肯定。

  • 标签: “80后” 新底层群体 代际差异 性别立场
  • 简介:童年和故乡是永恒的生命记忆,是作家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情感源头。而对于中国人而言,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与源头所在。遗憾的是,原生性、本土性的乡村正在消失,作为具有完整乡村记忆的中国“70”一代人,有责任与义务去书写正在消失的乡村、乡村记忆与乡村情感。文章对台湾作家房慧真的评论,阐释了乡村、岛屿、河流、故土之于这位“70”作家的独特记忆、情感和价值,具有回乡、归乡、寻根、安魂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与启示。

  • 标签: 乡土文学 房慧真 台湾 乡土记忆
  • 简介:《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等非虚构文学首次全方位披露底层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社会心理和精神诉求。“蚁族”构成一代人与一个时代的镜像——折射出“80”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背景下的特定经历、形象表征和思想状态,他们切身经历着社会结构的失衡与贫富阶层的分化,对各种现实矛盾与困境有着直接而敏锐的感触,因此也最深刻地体验着这个时代共有的焦虑与期盼。“蚁族”的文学纪实重构当代文学的时代精神和现实关怀意义,由此确立了新的探讨空间和价值维度。

  • 标签: 蚁族 “80后” 非虚构 社会转型 时代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