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到了一九九八年,徐江的新作仍然能使我心动。我是指他“状物抒情”的那一路子,包括《雁雀》、《侯马和他的杨树》、《我底欢愉》、《雨加雪》、《给……》等诗作。这些作品再一次唤起了我十几年来阅读徐江诗作所熟悉的那种感觉:亦悲亦喜,且悲且喜,在沉思冥想中浅吟低唱,草木、星辰、雨雪带着忧郁的气息,而对时光的伤逝又激活了生的勇气。

  • 标签: 伤逝 诗作 抒情 沉思 忧郁 作品
  • 简介: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忧郁、感伤为抒情主形态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塑造了一系列自我分裂、心理病态的多余人形象。郁达夫这种审美风格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他对外国文学的创造性的吸收密切相关。但他只是将外国文学作为认识、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本文通过梳理郁达夫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剖析其人物变态人格中的异域因子,为更全面认识中外文学交流中借鉴与创造的关系,提供一个具体的范例。

  • 标签: 郁达夫 多余人 中国传统文化 中外文学关系
  • 简介:我们的爹娘是农民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我在日记中写道:我坐的板凳正是爹娘为谋稻粮而弯着的腰我骑在他们的脊背上生活

  • 标签: 中的感想 血管中的 走血管
  • 简介:20世纪以来的河南文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是一条潜隐的线索。中原浓郁的地域特色、严峻的生态现实,为河南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而河南作家观照天地万物的“诗心”,特别是一以贯之的以文学关怀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使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多层面多向度的“生态意识诉求”。从对自然美单纯的维护与赞颂到对生态整体和谐的倚重,从发自本能的融于自然的绿色之思到对理想生态家园的文化想象和理性构建,从对人类片面生存方式的生态批判,到以强烈的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

  • 标签: 生态意识 河南作家 20世纪 人与自然关系 生长 河南文学
  • 简介:无论题材,还是气质和形制,包括修辞特征,应文浩的写作似乎天然与“宏大”撇得很清,甚至给人摒弃“社会性”的感觉.但细读他的文字,又会被他那些貌似不经意的“小”打动:“一些事物就要结束/一些事物就要开始//秋虫吱吱声如银亮的针线/串起多米诺牌/依次倒下的声音”(《林间风》).

  • 标签: 特质 创作 生长 诗歌 修辞特征 社会性
  • 简介:运用伦理学术语"斯芬克斯因子"分析,《洛丽塔》的悲剧正是小说人物身上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相互冲突,并被兽性因子控制而导致恋童癖、乱伦等的一步步堕落,最后以奎尔蒂被杀,洛丽塔逃跑、嫁人、死亡,亨伯特被抓而后猝死而不得不终止的伦理悲剧。纳博科夫以"死亡"来安排主要人物的结局说明,如果兽性因子同人性因子分离开来,自由意志不能自控也不能他控,即使人性因子最终逐渐回归,小说人物也改变不了被毁灭的命运,小说的伦理教诲意义和作者的道德伪饰也得以体现。

  • 标签: 斯芬克斯因子 人性因子 兽性因子 理性意志 自由意志
  • 简介:一、写在“文学的正树”之前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从那个久远久远的年代起,人类的历史的性别大战总在上演,女性的历史地位决定了文学中女性的主体价值的被遗忘。“男人写下的历史布下的罗网,全部的精华都在于教女人如何做好女人,男人说生存需要必得用恶战胜恶,因此善和美的职责就只有让女人来承担了。”

  • 标签: 女性价值 当代文学 历史意义 审美 生长 裂变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文艺学和美学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与此同时,近百年来,西方的文艺学和美学在哲学和科学变革的影响下,也有很大的发展。它以探索面之广、涉及问题之多、理论和方法的角度之新,向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进行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迎接西方的挑战,加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一、面对挑战我国文艺学美学的出路何在?新时期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为了积极推动文艺学美学的发展,许多学者从多方面探索发展我国文艺学美学的新途径。这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美学理论 生长点 新途径 理论建构 科学变革
  • 简介:现代类型学既强调归类的必要性,也指出任何整一归类的局限.任何一个单一的文学类型既放大了作品的意义,也遮蔽了作品更为原本的内涵.一个人的写作会涉及方方面面,一个单一的文学类型往往并不能概括一位作家的丰富性,也不能解释一部作品所具有的复杂性.

  • 标签: 打工文学 文学类型 类型学 作品 丰富性 复杂性
  • 简介:整个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界,几乎是在西方话语的覆盖下度过.眼下都是21世纪了,我们还要像过去那样,臣服于西方话语霸权过日子吗?于是民族理论创造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上世纪出现的一个自嘲式的概念"理论失语症",便是这种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同时,西方理论发展到后现代阶段,自身已经陷入重重矛盾和深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西方文化固有的矛盾,看来是不可能由这种文化自己加以解决的.我们如果再跟着西方走,就成了盲从!这样,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华夏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论,就成了克服西方文化和文论危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比照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悬置差异,从中西文论的公约性、相同性和互补性入手,走向融合和建设,可以说是摆在每个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面前的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很大,牵涉问题太多,这里仅就中西融合与中国文论建设的关系问题,谈一点浅见.

  • 标签: 中西融合 中国文论建设 “中国特色” 民族理论 主体意识 “理论失语症”
  • 简介:如果给这部小说分类的话,(以下简称)无疑可以立即被划归到家族小说的行列.但仔细地品味一下,我们又迟疑起来.与我们熟悉的家族小说模式有些出入.

  • 标签: 游戏机读 生生长流 读长篇小说
  • 简介: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教育意义。在高职院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可以作为其他工作的思想引导者。在高校思政课程开展中,需要充分的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思政工作的广阔空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综合性地来临之际,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并加以科学的解决,往往需要将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地互相融合。然而,在具体实践之中,往往出现思政教育相对弱化的现象,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 标签: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德育融合 策略探究
  • 简介:在当代的学术思潮中,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看,汉语修辞批评重视文学文本的鉴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文学批评史;而西方修辞批评在更大程度上是一部劝说与论辩的历史。作为重要的批评实践,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之间交叉与融合同在,相似性与差异性共存。

  • 标签: 修辞批评 文学批评 相似性 差异性
  • 简介:摘要语文写作是知识的输出,而阅读是知识的汲取。所以,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在语文教学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积累到大量的写作素材。而写作教学呢,它不仅能帮学生捋清阅读中的素材,还能深化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注重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融合

  • 标签: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融合方式
  • 简介:禅宗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中的"不立文字"也就是否定语言文字对思维内容的表达能力。然而,禅师在传达禅理、禅法以及禅悟时,不可能在完全独立于语言文字之外的状态下实现。再奇妙的禅旨也无法脱离语言文字而自行存在。因此,尽管说是"不立文字",而事实却是禅师们已经以文字作为接引的工具。从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播禅法至明清,

  • 标签: 语言艺术化 禅宗 不立文字 语言文字 表达能力 思维内容
  • 简介: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完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内涵及制度框架,提出重点之一在学校侧,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引导各类学校建立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引企入教”改革,支持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因此在新兴的产教融合的大方向下,站在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从独立学院的层面研究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 标签: 产教融合 独立学院 财会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 简介:十六年前,我在评论郭志刚先生的《孙犁传》时曾写道:“没有惊心动魄的斗争,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娓娓道朱,清如泉,淡如菊,终卷却感味无穷,浓似醪——这是我读完郭志刚、章无忌先生所著《孙犁传》的感受。”(《文艺报》1992.8.29)近日,

  • 标签: 效果历史 视域融合 林海音 评传 《文艺报》 孙犁
  • 简介: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超越单一学科的限制,朝跨学科方向发展;翻译研究者已不再将目光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将翻译置于更为宏大的文化语境中来审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必然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翻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种跨学科研究的必然结果便是学科界限的淡化。比较文学与文学翻译研究日渐交叉融合、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便是有力的例证。在积极吸收其他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翻译研究自身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 学科建设 外语院系 外国文学
  • 简介:2009年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在官方、出版业、高校、文学网站和民间机构合力之下,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进入全面融合期,融合主要体现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与创作上的频繁对话交流,以及产业上的创新拓展与进一步规范。两种写作之间出现最大公约数,即在对话的基础上相互有所认同,这无疑给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利好因素。

  • 标签: 网络文学 传统写作 中国网络 生产消费 述略 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