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忧郁、感伤为抒情主形态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塑造了一系列自我分裂、心理病态的多余人形象。郁达夫这种审美风格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他对外国文学的创造性的吸收密切相关。但他只是将外国文学作为认识、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本文通过梳理郁达夫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剖析其人物变态人格中的异域因子,为更全面认识中外文学交流中借鉴与创造的关系,提供一个具体的范例。

  • 标签: 郁达夫 多余人 中国传统文化 中外文学关系
  • 简介:聂友军博士的大著《日本学研究的“异域之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50年间一批旅日欧美学者组成的“日本亚洲学会”及其编刊的《日本亚洲学会学刊》(TASJ)作为研究对象,检讨了这半个世纪中这一“学者组合”的知识状态,以及他们表述的关于Et本列岛文化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多元见解。

  • 标签: 日本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世纪 70年代 19世纪 知识状态
  • 简介:池田大作认为,鲁迅是一个用笔的革命斗士,他积极提倡“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极力去改造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文学是“人性革命”的文学,他敢于直面现实与人性的丑恶;鲁迅是教育家,他是20世纪中国青年的精神导师;鲁迅有着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思维方式,他使木刻和文学一起成为“启迪青年革命意识的巨大潮流”。为此,池田大作希望创价大学的学生学习鲁迅“永远出击”的革命精神,并继续担负起“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与“和平正义”的时代使命。

  • 标签: 池田大作 鲁迅 异域接受
  • 简介:过去的百年,国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接受由注重“四书五经”的译介到文学的影响比较,再到立足于中国语境对文学文本和文学史开展多向度研究,认识不断深化。上世纪70年代前欧美汉学家多继承传教士汉学研究传统,主要是影响比较。70年代后,在新批评派文论和比较文学美国学派掌舵人雷纳·韦勒克的文学研究思想影响下,欧美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者将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谱系,

  •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 20世纪 国外 传播 “四书五经” 文学研究思想
  • 简介:本文对莎士比亚的第五大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异域想象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剧作展示了当时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简单化想象,在此过程中。安东尼恰恰是最为鄙夷“埃及性”的罗马人;莎士比亚虽受时代影响。对罗马/埃及这种二元两分思维模式有所陷入.但又对固化的异域想象进行了调侃与讽刺:剧作最终呈现了罗马人对他者文化有限的认可与接受,但这种认可与接受仍然是在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模式下展开的。莎士比亚在剧中就异域想象这个议题的三重描写,充分显示了他在英国海外扩张开端年代所受到的时代影响,及其自身敏锐的文化洞察力。

  • 标签: 莎士比亚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异域想象 文化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