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我本是一个写小说的人,现在的工作是创作电影剧本。从一个每天坐在电脑前打捞晦暗记忆的人变成每天坐在电脑前琢磨大众喜好的人,其中的作用力只是钱和社会认同而已。都是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创造出来的东西则是天差地别。在电影里,我拼了命地想把快乐带给观众,让他们赏心悦目,让他们捧腹大笑,让他们流下伤心的眼泪继而相信明天会更好。

  • 标签: 创作 电影剧本 社会认同 作用力 创造力 电脑
  • 简介:我有两个故乡,一个属蛟河地界,一个归桦甸管辖。前者是我的出生地,现在,与我父母同龄的老一辈人基本上都没了,孩子都有了孩子。只有二姐和小婶还在那儿。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我都回去,给爷爷奶奶、父母及小叔上坟填土。母亲在世时怕我因迷信而不给她上坟烧纸,讲今比古地给我讲了很多孝子贤孙的故事及因果传说——现在看,母亲在把传统和孝道传给我的同时,不经意地给了我最初和最原始的文学启蒙。

  • 标签: 创作 此岸 文学启蒙 出生地 父母 孩子
  • 简介:对于杜甫之文,前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完全给予了否定,如宋代的秦观,他指出,由于“人才各有分限”,杜甫的诗歌所取得的成就极高,可以“诗冠古今”,但对于杜甫的文而言则“无韵者殆不可读”①;陈师道则进一步指出了这种为文不工的原因乃在于“诗文各有体”,但是杜甫却“以诗为文”,所以导致“不工”。有的则给予了肯定,如宋代的蔡绦,认为“杜少陵文自古奥,……其语皆磊落惊人,或言无韵者不可读,是大不然”②可见,蔡氏对杜甫的文还是非常赞赏的。具体到目前的杜文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把杜甫之奏议文作为整体给予研究的相关论文迄今尚未可见,这不能不说是杜甫研究中的缺憾。因此,以下予以分析论述。

  • 标签: 杜甫研究 奏议 创作 诗歌 陈师道 宋代
  • 简介:风景画创作在中国的发展,天然地承载了传统中国艺术的审美意境与审美精神。两者的融合与会通,展示出风景画创作的独特样貌。一幅风景画的创作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界的克隆,而是撷取美与创造美的过程。画家在自己的审美取舍过程中,注入了其自身对美的理解,体现了画者关于美的创造技巧。正如苏格拉底所言:“如果我们要想发现美是什么,我们就要找这个使事物真正成其为美的。”

  • 标签: 创作技巧 风景画 审美精神 中国艺术 审美意境 创作过程
  • 简介:李佩甫是当代乡土文学作家的代表,在他的笔下,现代乡村中的矛盾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显得尤为突出,那些人性都被他清晰地展现给了读者。在研究李佩甫的小说时,权力叙事与离土叙事是重点,本文便通过总结李佩甫的作品风格,进而对其离土叙事与权力叙事进行研究,努力去探讨和分析其作品中叙事特点的价值与不足。

  • 标签: 李佩甫 文学创作 叙事 特点
  • 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是卓越的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很多人们喜爱的诗和戏剧。作为其晚年绝唱的《暴风雨》,充分体现了莎翁对人文主义的成熟看法。期望的美好往往难随人意,面对现实,莎士比亚无奈而又不甘心,这种期望与现实间的尴尬,导致莎翁进退维谷。面对这两难之境,普通语言的表达往往苍白而又无力,于是,莎翁选择采用隐喻方式进行叙事。本文通过对《暴风雨》所采用的隐喻的剖析,深入分析了《暴风雨》所体现的意象隐喻、叙事隐喻,为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暴风雨》所阐释的深层次内涵创造了条件。

  • 标签: 《暴风雨》 威廉·莎士比亚 创作 隐喻
  • 简介:明代,是宁夏在政治、经济、文学等各方面的大发展时期,由于宁夏在明政府边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促使着明政府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开发和管理,于是大批的人力资源被分派此地,其中就有许多文士因为各种原因往来于此地,他们在宁夏的文学创作给当地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所谓“往来宁夏文士的文学创作”,就是指明代因各种原因曾经实地往来过今宁夏地区的文士在此地进行的文学创作,那些本土文士的创作和未曾实地来往于宁夏的文士想象和遥寄之作,都不在研究范同内。

  • 标签: 宁夏地区 创作意义 文士 明代 文学创作 考论
  • 简介:王昌龄近三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近二十年是在迁谪中度过的。贬谪生活对他的诗歌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从内容、情感、思想和艺术四个方面切入,阐明迁谪经历在其诗歌中留下的痕迹,从创作心态的变化中总结诗歌特色。

  • 标签: 王昌龄 贬谪经历 诗风 变化
  • 简介:生命艺术形态是个体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感悟和认知。萧红小说中的生命艺术形态从本质上讲,是对美好的、自由的生存环境的追逐与向往,对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的人性劣根性的洞察,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反思。就是这种对原生态生命艺术形式的阐述与描写,促使萧红的小说作品不但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更是促进了人们对生命真正价值的反思,实现了对人类生存的真正意义的文化对照。

  • 标签: 萧红 小说创作 生命艺术形态 文学作品 追寻
  • 简介:唐代荆楚地域的文化地位虽不及关陇、山东,也不及世家众多的江南,本土文人和家族数量也不能与之相比,但荆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荆楚文人在思想上和人生态度上往往不同于其他地域文人,如自成一家的孟浩然以其高旷淡远的隐逸情怀在唐诗中独占一席;李群玉以其逍遥快意的精神气质、“清怨”的诗歌风格而别具一格;齐己则以释道结合、山川体悟的地域特色而与其他诗僧迥异。

  • 标签: 文人文学 荆楚 创作情况 唐代 述论 历史文化底蕴
  • 简介:通过对海明威创作风格与中国传统画论简约论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以“简明”与“含蓄”为审美价值取向,和中国传统画论以“简”与“淡”为审美价值取向,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明威的文学作品和中国的传统的绘画艺术及其联系是不无启迪的。

  • 标签: 海明威 创作风格 中国传统画论 比较
  • 简介:李剑晨被誉为"中国水彩画之父",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他结合西方油画、水彩画以及传统国画的特点,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理论体系,对于我国水彩画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笔者对李剑晨及其风景水彩画做了简单介绍,从构图、笔法以及色彩运用三个方面对李剑晨风景水彩画的艺术创作特色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画作的审美特点。

  • 标签: 李剑晨 风景水彩画 艺术创作 审美
  • 简介:近几年来,在日本流行的"村上热"和在中国流行的"莫言热"不论从视觉还是从创作风格上都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两位同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得主,在作品创作方面却大相径庭。以往的研究中,都是单方面的评述村上的作品或评述莫言的作品,对于二者作品对比的研究在国内还比较缺乏比较零散,本文从两位作者的作品特征方面做对比研究。

  • 标签: 村上春树作品 莫言作品 创作风格 对比研究
  • 简介:冯友兰认为哲学是一种纯思,即对于经验作理智地、逻辑地分析、概括与解释,最终得到超越经验的观念。这其实就是哲学的方法或者称为哲学的出发点。冯友兰认为对于经验的内容(即是对于经验对象的知识)的注意,属于哲学中的形上学,而对于经验程序的理智分析、解释则属于知识论,形上学在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代表人生觉解,更重要的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所必须的。形上学是对经验的内容,作逻辑的分析、

  • 标签: “负的方法” 冯友兰 表现功能 经验对象 直觉 形上学
  • 简介:伽达默尔和利科对"真理"和"方法"两个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分歧。利科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导致了真理与方法的断裂,而伽达默尔指出利科倡导的方法不能达到一种更普遍的诠释学真理。本文指出,二者的分歧体现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观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伽达默尔以柏拉图的对话为范式,强调诠释学对话中开显出来的理解的真理;利科以对文本的结构分析为基础,关注以反思为中介达到的自我理解的真理。利科的理解说明辩证法和伽达默尔的问答辩证法都远离绝对真理,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和诠释学经验的开放性。两位哲学家都试图让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彻底的基础存在论回到具体的精神科学,并从不同角度为精神科学的独特真理提供了辩护。

  • 标签: 伽达默尔 利科 真理 方法 精神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