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将绘画立体主义的语言特征融入文字创作之中"和"用‘绵延的现在’呈现画中的‘现在的片刻’"两个方面,综述了美国先锋派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在散文《毕加索》一文中将绘画艺术和文字创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创举,指出这种独具匠心的文字实验展示了语言的立体性和综合性。

  • 标签: 格特鲁德·斯泰因 绘画 重复 绵延的现在
  • 简介:美术的特性,首先体现在它的民族形式。美术的民族性并非抽象,它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仍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乡村占有我国绝大部分土地。在农村蕴涵着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民族美术最广泛、最普遍的存在形式。农民当属于民间美术资源的一种。

  • 标签: 农民画 黑龙江 民间文化资源 概说 乡土 丹青
  • 简介:本文用《文心雕龙》的“六观”说来析评莎剧《铸情》(RomeoandJuliet)的各方面,包括主题、风格、文学地位等,指出本剧有其“炳耀仁孝”之处,有其“辞浅会俗”之风。《铸情》的语言华丽,多处用“英雄偶句”和十四行诗,其音乐性、其近于中国戏曲的“曲”元素,我们可用《声律》篇的理论来分析;它常用比喻,我们可透过《比兴》篇的理论来加强认识此剧的审美性;它常用夸张手法,《夸饰》篇的理论正用得着;它多有矛盾语,还有类似中国文学常见的对偶语句,我们可用《丽辞》篇的理论来加以剖析。本文引用《丽辞》篇的“正对”、“反对”等说法,对本剧的对偶语句,作重点式讨论:说明其运用增强本剧语言的华丽风格;并指出对偶语句与本剧的求偶情意和对立情态,或有关联..

  • 标签: 《文心雕龙》 六观说 丽辞 对偶 《铸情》
  • 简介:还愿是民间信仰下民众向神灵祈求达到某种"愿"时,对信仰神许下的诺言和愿望实现后的依诺偿还行为,其进行通常伴随着既定的仪式性。在比较庄重的仪式场合,"乐"必然作为人们观念上能够与神灵沟通的语言形式而存在,既烘托了仪式的庄严气氛,又搭成人神互通的桥梁,到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功能性的仪式音乐而存在。

  • 标签: 还愿仪式 信仰 音乐 功能性
  • 简介:一、民族危机中的身份确认晚清政府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处处丢脸、节节败退,以至中国文化、中国学术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自信心的丧失反过来也激起了中国文化自尊心的反弹。略去各种抱残守缺的遗老派,国粹派、国故派为发端的近现代文化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将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发扬上升到救亡图存的高度。

  • 标签: 国学教育 专修学校 高等教育 无锡 民国 中国文化
  • 简介:我国古代婚俗现象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嫁娶礼仪约定俗成,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和文化。从文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角度来看,古代婚俗文化有其独特研究价值,对于溯源人类繁衍的历史进程、动态,及其礼制、风俗,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研究,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唐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相对开放的历史阶段,人们的婚俗习惯和生活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

  • 标签: 婚俗文化 宫怨 唐代诗歌 湘妃怨 人类繁衍 陆畅
  • 简介: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说”是要在宗教精神阙如而儒家礼乐法度业已崩解的现代中国文化场域中,美育为手段实施国民信仰的重建。审美作为一种精神形式的特殊性和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语境使信仰的审美化建构表现出在世俗性与超越性之间徘徊的张力特质,而最终结果往往牺牲信仰的超越精神为代价,这是与知识分子纠缠于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现代性心境紧密关联的。

  • 标签: “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 信仰 超越 世俗性
  • 简介:麦家的创作明显受到了博尔赫斯叙述技巧的影响,本文麦家的三部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为例,分析麦家效仿博尔赫斯在小说中营造叙述迷宫,运用元小说的手法,采用叠套叙述的多声部叙述等手法,创作了一系列结合文学性与通俗性的"新智力小说"。

  • 标签: 博尔赫斯 叙述迷宫 元小说 叠套叙述
  • 简介:九十年代以前,学界大体认王元化是学贯中西的文艺理论家。然学界大多忽略,真正纵贯王元化文论演化七十年的思辨方法,是源自前苏联的"日丹诺夫主义"。王元化撰于1939-1940年的《鲁迅与尼采》、《现实主义论》证明"日丹诺夫主义"是其初述文论的理论基点。1943年为时间起点的"第一次反思",表明王元化开始质疑"日丹诺夫主义"有掩抑作家人格力量之嫌,但并未提升到方法论水平去否定"日丹诺夫主义",这就为其六十年代撰《文心雕龙创作论》时全线复活"日丹诺夫主义"埋下伏笔。1976年王元化从黑格尔美学觅得"知性不能把握美"与"情志"两大命题,本可在理论上一举掀翻"日丹诺夫主义"的文艺"本质论"和文艺"功能论",从而成为改写中国现代文论史进程的领军人物,但因其当年受囿于"日丹诺夫主义"的那块反映论哲学短板,故痛失历史机遇。

  • 标签: 王元化 文论方法 演化 日丹诺夫主义
  • 简介:在《挪威的森林》里,村上春树超然的人生态度说明了他的生死观:"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在这种理念之下,死亡(包括正常和非正常的死亡)就不是生活中的一种悲哀的突变,而是作为一种生命的自然形式而存在,死亡延续着生存,所以死亡不应当引起生者的悲恸、震撼与绝望,甚至不应当使生者感到恐惧。正是在这种态度指引之下,作者对小说中五个人物的死亡场景进行了叙述,并努力地将读者带入到一种"生死相连"的哲学意境中去。

  • 标签: 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死亡 哲学意义
  • 简介:日本著名古典随笔《枕草子》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堪称色彩盛宴。本文通过该作品中"紫"色用例,分析了日本平安王朝女性作家的贵族审美倾向,并试与中国的古典色彩审美相比较。

  • 标签: 《枕草子》 紫色 色彩 审美 贵族 王室
  • 简介:西藏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和长期遗世独立的神秘色彩契合了英国文学中久已存在的超现实传统。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洛桑然巴”的“自传”写作所构建的西藏神秘形象迎合了西方人对西藏的集体想象。“神秘的西藏”实质上是西方书写的创造物。

  • 标签: 英国文学 西藏 神秘形象 《第三只眼睛》
  • 简介:张爱玲的《金锁记》和日本德富芦花的《不如归》虽然并不存在着直接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在刻画曹七巧和庆子这两位婆婆的时候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对恶魔婆婆这一形象都做了成功的描写。通过对作品进行类比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两个国家的不同作家,是如何理解和看待婆婆这一角色,其中又隐藏了哪些异同点。

  • 标签: 恶魔婆婆 曹七巧 庆子 比较
  • 简介:《金阁寺》发生于1950年的"金阁纵火事件"为题材,第一人称叙述者(沟口)回述了灰暗的童年以及自己从迷恋到焚毁金阁的异常过程。其中,不可靠叙述突显了主人公沟口无意识的压抑,固着于金阁这一理想意象。最终,沟口的纵火行为带有强烈的侵凌倾向,揭示了日本战后青年个体处于精神真空而面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 标签: 不可靠叙述 同一性危机 无意识 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