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关于网络文学的起源与发展问题,一直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说法。但北关华文网络文学最早开辟出文学网络化生存的通道,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网络文学的肇始与兴起,应该从最初的北美网刊中寻找源头与起因。回顾和整理网络文学的“史前史”,清理网文史上那些不能忽略的人物和事件,已成网文研究的当务之急。

  • 标签: 网文起源 《华夏文摘》 《奋斗与平等》
  • 简介:自《人民文学》2010年第2期推出“非虚构”栏目以来,文学评论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论争此起彼伏,从具体作品的分析到名称源流的梳理,从作品的社会效应到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观察.都被吸纳进了探讨和研究的范畴。然而,栏目以及发表作品与刊物之间的依存而又越轨的矛盾复杂关系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未能被进一步深入探究。重新回归至《人民文学》推动“非虚构”栏目的行为本身,对其进行本体性考察,耙梳刊物是如何建构“非虚构”的,这将有益于从更深的层面思考和研判何谓具有《人民文学》特色的“非虚构”。

  • 标签: 《人民文学》 “非虚构”写作 本体考察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川端康成的作品《雪》的主题进行综述性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中近十年来有关《雪》主题的49篇文献的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和文本细读的定量描述及定性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学术界对《雪》主题的研究呈现出主观性、分散化、不系统的特征,鉴于此,笔者将当前有关《雪》主题的说法大致分为日本传统美学、宗教色彩主题、文学批评模式关照下的主题3类。通过研究,笔者认为《雪》的主题本质上是川端康成在虚实交织的生命体验中寻找生命真谛的结晶。

  • 标签: 定量描述 定性分析《雪国》 主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民族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与范式转变反映在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到多民族文学批评的过程中.此前的许多关注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研究在“民族性”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分,导致了民族文学批评指称的混乱。当我们从世界文学格局和中国文学内部来讲,民族性所指完全不同,这有助于今后对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的继续深化理解。另一方面,问题意识的发掘是民族文学研究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推动民族文学批评范式转变的首要问题。

  • 标签: 多民族史观 问题意识 范式转变 民族性
  • 简介:摘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穿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贯穿于十九大报告的各个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核心要义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标签: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 提出过程 理论内涵
  • 简介:“家”是横亘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要津,全民抗战的召集令,既要激发“家”情怀,又要破解“家”观念对个人的羁绊。老舍的话剧主要以流亡重庆的“下江人”为表现对象,根据不同家族的战时境遇,提供了相应的“家同构”策略。父子冲突与家冲突的转换,青年本位伦理的确立,家伦理裂隙的缝合,以及布景的隐喻功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老舍的抗战伦理构想。老舍对“家同构”战时伦理的建构,既符合战时需要,也带有现代意识,更考虑了中国国情,不失为中国式的、现代性的抗战伦理构想。

  • 标签: 抗战文学 老舍 重庆 家国同构 家族伦理
  • 简介:在经历了2016年的短暂低迷后,产业“新升级”、艺术“新力量”与文化“新格局”共同构筑起2017年中电影的年度新象。在产业方面,“电影质量促进年”与《电影产业促进法》双管齐下,市场渐趋理性,产业日益升级;在艺术方面,“新力量”导演全面崛起,“工业美学”初现雏形,推动了国产电影口碑与市场的双收;在文化方面,多元文化继续在相互融合与博弈中寻求新变,中国电影也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形成了跨国合作与跨文化传播的新格局。由此,中国电影开始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理性的发展阶段。

  • 标签: 中国电影 质量促进 产业升级 工业关学 跨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