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门》中"自然"一词的使用和含义为切入点,分析了作品中的人物特点、主题思想和作者对人生的关切。本文认为,《门》突出了"自然"无法被"自我"测知和把握却能左右"自我"命运的一面,通过宗助这一委身于"自然"之中,唯有依靠"自然的恩惠"——"时间"来被动地解决人生问题的人物形象,对"自我"与"自然"、"命运"的关系,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人生实验。

  • 标签: 夏目漱石 自然 命运 时间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进入2014年中国台湾地区电视媒体上广泛使用"小确幸"一词与原创者村上春树使用"小确幸"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村上用之于记录日常生活点滴的"小确幸",被中国台湾地区融入了村上春树所忽略的社会元素来使用。即便如此,村上的"小确幸"风潮,也确实引领了另一波"村上春树现象"的流行。

  • 标签: 村上春树 台湾地区 小确幸 社会元素
  • 简介:1899年正式建城前,今日大连地区已经走进了西方人的视野之中。从最早的"契丹"到之后的"鞑靼"再到最终的"满洲",大连地区在英语文本中的称谓几经变化,始终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徘徊。然而,不论是在持续时间还是在文化影响上,"鞑靼"都显得更为重要,它不仅是16世纪末至19世纪末西方人对大连地区的主要称谓,而且深刻影响了西方人的认知。这种重要性的背后是中西文化历时七百余年的相互砥砺与融合。

  • 标签: 大连地区 鞑靼 耶稣会士 文化想象 现实
  • 简介:是形式体言和判断助动词构成的,接在已结束的任意句型的叙述句后面,将该句所表达的事情转换成判断句“AB”的形式,再次确认和强调所叙述的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多用于表现说明和说服二种情况。带有强调某种事情是事实,或主张自己的判断,以使对方理解或认可的含义。一般具有两种作用:1.强调引出某结论的前提或单纯展开某话题时

  • 标签: 讲话人 语言环境 用语言表达 语言逻辑 日本语教育 句子
  • 简介:"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出于殖民统治需要,以朝鲜族是"日本国臣民"为由,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实施了以日语教育为重点的奴化教育,其核心是天皇制教育。本文以该地区朝鲜族学校日语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分析"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推行的日语教育的特点。经研究发现,当时的日语教科书中关于语言教育的内容不到四分之一,而天皇制教育的内容所占比例却占到了三分之一,篇幅最多。天皇制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教育、历史神话教育、地理教育等方面。这个时期日本实施天皇制教育的本质是同化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使朝鲜族青少年了解天皇,忠诚于天皇,成为"日本国民",支持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通过分析最后得出一些对我国的启示。如:编写教科书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于日本右翼否认殖民教育历史的问题中韩两国应该联手应对;我国应警惕日本的文化"输出"问题等。

  • 标签: “九·一八”事变前 日本 东北朝鲜族学校 日语教育 小学教科书 天皇制教育
  • 简介:基础日语阶段的教学理念正逐步从语言知识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向重视跨文化交际活动等实际应用的方向转换。多媒体作为实现教学资源、过程以及效果优化的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对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对国内外日语教学理念的变化以及国内基础日语教学阶段中跨文化交际教育不足的原因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初级日语》(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教学实践为例,重点通过教材配套课件的设计理念、课件内容等相关问题的介绍,探讨多媒体环境下以跨文化交际为引领的基础日语课程设计。

  • 标签: 多媒体 跨文化交际 基础日语 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