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马克·吐温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美国作家之一,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译界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翻译,有选择性地侧重于其政治性、革命性和社会批判性较强的作品,这与不同时期我国的社会政治及文化需要相呼应。与之相仿,在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评价中,也以分析与阐释其思想政治和社会批判意义为主,缺乏有深度的艺术和审美价值的评价与研究,马克·吐温也一定程度上成了我国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武器"。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马克·吐温的中国式呈像是偏重于思想性和政治性而缺少艺术性的。这种现象从1978年后逐步有所变化。梳理与分析马克·吐温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过程,分析其中国式呈像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有助于我们深度认识马克·吐温,更新对他的研究,并为深化和推进外来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马克·吐温 传播 选择性接受 中国式呈像
  • 简介:经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蓬勃发展,美国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成为英语文学世界中的重要一员,而来自欧洲的现代主义文学对正在发展中的美国文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以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为代表的美国作家,通过对欧洲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借鉴和吸收将现代主义予以美国,同时对现实主义传统予以承继和创新。菲茨杰拉德在小说创作中关注当时的美国文化热点,采用打破文类、创新叙事模式、自成体系的象征运用、对类型人物的讽喻描写等来叙述美国故事,建构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主义文学样式,成功地将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本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欧洲中心文学传统的解构,从而奠定了美国文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现代主义 美国文学 欧洲中心 本土化
  • 简介:本文采用苏珊·S.兰瑟等学者提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方法,以20世纪上半叶美国女作家的中国叙事为研究对象,从类文本、叙述模式、叙述声音、情节等方面探讨女性跨文化书写的叙事特征以及叙事对女性书写主体的建构。女性跨文化书写通过文本的越界再现女性跨文化体验的越界体验,女性作者以多种文类互文书写跨文化体验,在文本间融合想象与现实,塑造理想的女性形象;采取多重叙述声音呈现自我与他者的对话,通过他性认识自我;采用半私下型叙述与男性叙事规约协商,建构女性权威,重构现代女性主体。

  • 标签: 中国叙事 多重叙述声音 文本间性 半私下型叙述 女性主体
  • 简介: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包括英、日、俄、韩、德、法、越南语等。老舍的作品超越了原来的满语、汉语语境和民族局限性,在国际文坛上也有广大读者并受到批评界的广泛讨论。就其在世界上的接受程度与其经典程度而言,老舍的作品早已成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笔者将以老舍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和接受为例,结合戴姆罗什等人的当代世界文学理论,尝试探讨老舍著作是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的,并借机对中国文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 标签: 老舍 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 翻译 文化交流
  • 简介:本研究针对大学英语演讲重实践、重能力与重素质培养的技能型课程特点,在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本土理论的指导下,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基于POA的大学英语演讲本土翻转课堂实践模式,将“师生合作评价”贯通于“输出-输入-输出”教学流程中。并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选修课程教学实践,其翻转模式与学习效果均获得了学生的较高认可。

  • 标签: 产出导向法 翻转课堂 英语演讲
  • 简介:本文运用CiteSpace分析方法对近20年国内外生态翻译学研究论文进行可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国外生态翻译学研究较少但近年来逐渐增多,而国内相关研究一直呈螺旋式上升趋势;②国外研究热点少,集中于口译教学、选择适应和生态学,而国内研究热点较丰富,包括三维转换、生态翻译环境、翻译伦理、公示语和翻译适应选择论等;③生态翻译研究国际发文量和质都需要提升,而国内CNKI期刊、会议和博士论文数据库中有关生态翻译学研究文献集中于口译教学、选择适应和生态学体系三大主题,并呈现稳定的科研态势;④国内外生态翻译学研究跨学科的理论性探讨相对较少,而应用性阐释占绝对优势;⑤生态翻译研究需要基于翻译实践归纳提炼理论,理论需要理性演绎和观察验证,如此翻译实践才会具有生命力。

  • 标签: 生态翻译学 CiteSpace分析 研究前沿与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