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传统诗歌通过文字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视觉诗不拘泥于文字一种表达方式,它是通过文字、符号等一系列的排列组合给人带来特殊视觉效果的诗篇。汉语视觉诗从西方发展而来,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分析诗歌离不开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同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又为欣赏视觉诗提供了新的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从形、音、义角度理解视觉诗歌。

  • 标签: 诗歌 视觉诗 多模态话语分析
  • 简介:人称指示语“人家”的指称功能十分强大,它既可以泛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或者专指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指称第一人称;同时,“人家”还鲜见于指称第二人称。该词在使用中往往能取得非同一般的交际效果,这是其他人称指示语无法相比的。本文借助于自行收集的网页语料,对“人家”一词的用法与功能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分析,旨在探讨该指示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分布情况。并且试图探析该词用于指称第一、二人称时所传达的情感、语境限制条件及其个中缘由。

  • 标签: 人称指示语 “人家” 语境限制 语用移情
  • 简介:该文探讨了国际知名化妆品中文译名的语言特点,分析了他们的隐喻意义与其语域投射,指出隐喻是这些译名的灵魂之所在。这些化妆品牌原有名称与译名之间有的存在着意义上的联系,而有的纯粹只是音译而已,但是正是由于这些译名强大的隐喻力量,让这些化妆品牌得以在中国市场上获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 标签: 隐喻 投射 语域 译名
  • 简介:伍慧明新作《向我来》讲述一个关于爱情与法律的故事,既涉及善恶报应的命题,忠诚与背叛的命题,又指涉特定社会环境中国家意识形态或文化观念之压迫性问题,它们构成了作品的"伦理结"。该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感染力一方面归功于对这个伦理结的描绘和解构,另一方面也归功于作者对特定历史语境进行的诗性再现。她将一个普通"唐人街"华裔移民的家庭悲剧转化为现代伦理困境的某种集中体现,从而表达了对美国化过程中血统世系与文化认同之关系的深刻见解。

  • 标签: 《向我来》 伍慧明 伦理结 血统世系 文化认同
  • 简介:<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至今已有三年。在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和研读后,作者就其中对课堂实施的建议进行了她自己的解读,对所教授的教材和课程做出了修改和调整。本文将以《英语(新标准)》第八册Module10Unite1I’llsendyouapostcard.一课为例,阐述作者是如何理解并在课堂与教学中怎样体现新课标中实施建议的理念。

  • 标签: 实施建议 英语新课标 《新课标》 MODULE 课例 学习过程
  • 简介: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桑塔格美学思想的重点从单纯追求形式转向关注社会现实,这一转向在她的小说创作中亦有体现。在《火山情人》中,桑塔格通过展示骑士纳尔逊与他两任妻子凯瑟琳和爱玛的爱恨交错来揭示在传统性别伦理思想压制下爱情变得虚无而婚姻成了权欲与物欲工具的现实。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性别思想不仅将女性置于从属的他者地位而且抑制个体男性的主体性,以此思想体系为根基的婚姻爱情使得男女双方都失去了本该有的善,所以他们婚姻不幸、情爱错位。拟通过分析工具婚姻给男女双方带来的不幸以及两情相悦的隐藏和夭折来阐释桑塔格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性别思想的批判以及对和谐男女两性关系伦理的重构。

  • 标签: 《火山情人》 两性关系 男性中心主义 性别伦理
  • 简介:缘起于朋友的一句叹息“我要是长着一双蓝眼睛该有多好啊”,托尼·莫里森构思了《最蓝的眼睛》:黑人女孩佩科拉日夜渴求蓝眼睛,最后在疯癫的状态下实现这一欲望。为什么蓝眼睛对于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佩科拉具有如此大的魅惑力?拉康的欲望理论或许能为佩科拉深层的欲望之因提供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 标签: 最蓝的眼睛 拉康 欲望之因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世界大国文化外交·法国卷》这部著作的解读,从文化外交的由来和作用人手,分析了法国文化特点,深入剖析了法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实施,最后回顾我国文化外交的历程嬗变,揭示法国对我国文化外交的启示,对我国文化外交的建设和塑造更好的大国形象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标签: 法国 文化外交 中国 借鉴 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