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疑问”是一个属于全句的功能范畴。长期以来,疑问句的研究一直是语法学界的热门课题,而“热门”中的“热点”则是疑问句式的分类和描述。本文以“原则本位”的语法体系为理论基础,重新考察了跟疑问范畴和疑问句式相关的种种语法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所谓的“疑问句式”其实在核心的语法规则系统中并没有独立的地位。它们是”公用”的,超具体结构的“语法规则”发挥作用(实例化),并且跟针对“疑问”和“焦点”的语法化方式以及词汇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现象,而不是“语法规则”本身。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把所谓的“疑问句式”及其语法特征从核心语法系统中整个儿抹掉,从而在相关方面简化语法规则,降低羡余度。“语法”中只有针对“疑问”范畴的动态“处理方式”,而根本不存在仅仅跟“疑问”相联系的静态“句式”。本文主要讨论汉语成人语法的问题,但有的地方为了较充分地阐述我们的想法,引用和比较了日语,彝语,英语以及英汉两种语言儿童习得中相关的语言现象。

  • 标签: 现代汉语语法 原则本位 疑问范畴 疑问句式
  • 简介:疑问副词“莫非”至迟在宋元之际就已产生,它并非直接由义为“没有谁/什么不是”的跨层结构“莫非”衍生而来,而是与测度疑问副词“莫”、“莫是”、“莫不”、“莫不是”有渊源关系。疑问副词“莫非”生成的语境是疑问句,生成的机制是类化。疑问副词“莫非”的演化表现在使用频率、句法功能和语气等方面:元代以降,“莫非”在“莫”系疑问副词中逐渐占有明显的优势;“莫非”用于NP前的功能在逐渐消失,基本上只用于VP前;“莫非”最初只表示测度,至迟在明代后期语气开始分化,可以表示反诘,但表示测度仍是其主要用法。

  • 标签: “莫非” 疑问副词 跨层结构 来源 演化
  • 简介:文章从事实和认知理论两个方面证明测度疑问副词“莫”来源于劝止词“莫”。从事实上看,劝止词“莫”是先于且常用于疑辞“莫”产生之前的“莫”,这为两者之间的演化提供了可能性;而中间状态“莫”的存在,则说明两者的来源关系是现实的。从理论上讲,劝止词“莫”和测度疑辞“莫”在对不利现实的认知上是相通的,都是表达对“不希望”的“未确知”的情况的看法,而仅在对现实的可控性上存在差异。当这种可控性差异受到事件时间状态等的影响而消失时,测度疑辞“莫”也就得以产生。

  • 标签: 语法化 情态 疑问
  • 简介:“若为”、“若箇”是先后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和唐代的疑问代词,对这两个疑问代词的来源以往罕有论及。文章基于语料的调查,在吕叔湘(1985)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认为上古汉语里就有的指示词“若”可能来源于“像似”义动词“若”在特定语法关系中的变化;“若为”、“若箇”的“若”也与“像似”义动词“若”有关,但在历史变化中经历了“若何”(即受疑问词“何”影响)的阶段,从而获得了疑问功能,然后与“作为”义动词“为”、名量词“箇”复合,形成了“若为”、“若箇”。

  • 标签: 疑问代词 指示代词 动词 若为 若箇
  • 简介:本文通过藏缅语与汉语选择疑问句的比较,指出在句法结构的共时平面上二者同中有异,在句法结构的历时演变上二者的演变链大致相同。从藏缅语反观汉语,汉语选择疑问句的演变链应该可以再向前延伸,其初始形式是无标记的选择问句和无标记的正反问句。如果将汉语方言纳入研究视野,则汉语选择疑问句的演变链还可以向后延伸,有可能发展出重叠问句。制约选择疑问句句法结构演变的因素是语言类型的特点和各个语言系统的特点。

  • 标签: 藏缅语 汉语 选择疑问句
  • 简介:文章主要讨论疑问代词“谁”的虚指意义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文章尝试证明虚指用法的“谁”字句通过不确定性陈述语气,来消除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但是保留了它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从而使虚指用法的“谁”表示“不能确定一定存在的某些个人”。而否定用法的“谁”字句通过质疑和反驳等反问语气,在“疑有信无”原则的指导下,不仅消除了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而且消除了它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从而使否定用法的“谁”表示“确定不存在的某些个人”。最后,文章还分析了“谁让我小呢?”之类特殊句式的意义,说明它跟一般的“谁”类反问句在语义解释上具有一致性。

  • 标签: 疑问代词“谁” 询问意义 虚指意义 否定意义 疑有信无 语义解释
  • 简介:“V+看+S”存在两种可能的句法结构:连动式和动宾式。连动式“V+看+S”中,“看”为动词,带一个疑问小句宾语S,与前面的动词短语构成连动结构,“看”一般不能省略;动宾式“V+看+S”中,疑问小句S为前面动词的宾语,“看”是在动词和其疑问宾语小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标句词,一般可省略。“看”的能否省略与“V+看+S”的句法结构及“看”的语法化有关。间接疑问标句词“看”由动词“看”语法化发展而来,与英语中功能类似的标句词“if/whether”在所引导的小句是否为疑问形式和能否引导主语小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与标句词“看”的来源以及汉语的语言个性密切相关。

  • 标签: “V+看+S” 句法结构 “看” 标句词
  • 简介:本文借鉴构式语法理论,讨论“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组配形式的主观小量评述的话语功能,其中能性否定指某些“V不C”形式;疑问代词选择“什么、哪里、多少、多久”,主要是后置于动词的“虚指”用法;“主观小量评述”是会话含义的概括,是语义层面的“部分量”含义在语用层面的映射。本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1)主观小量评述的构式类型;2)主观小量评述的理据解析;3)程度量评述的隐喻承继。

  • 标签: 能性否定 疑问代词 理据性 构式承继
  • 简介:文章以汉语疑问形式为语言材料,采用测验方式对英语母语者的汉语疑问形式的听说读写习得规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就相关的研究方法与汉语教学提出了建议。

  • 标签: 英语母语者 听说读写 疑问句 第二语言习得
  • 简介:汉语疑问词与"都"的相对位置可分为四类:句式①NP+都+谓词+WH;句式②WH+NP+都+谓词;句式③都+WH(+NP)+谓词;句式④NP+WH+都+谓词。我们从形式学派角度把疑问词分析为变量,把"都"分析成全称量化词,逐一分析了这四类句式中"都"的关联(associate)项和约束(bind)对象。在蒋静忠、潘海华(2013)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都"的三分结构与"都"重读与否的关系,总结了"都"的关联次序和约束规则。当"都"重读时,左向关联并约束距它最近的复数性非疑问成分。当"都"非重读时,优先关联疑问词,左向关联的疑问词要求其量化形式为个体,并约束该疑问词;右向关联的疑问词要求可表复数,并约束该疑问词引出的变量。另外,"都"总是关联距其最近的移位关联项。

  • 标签: 疑问词 “都” 位置 关联 约束
  • 简介:文章主要针对市场上流行的各类名言词典,从理论上探讨"名言"的内涵,指出"名言"应该具备权威性、通行性、称引性、哲理性、精练性五个基本特征。文章还探讨了"名言"与"名句"、"格言"、"警句"、"赠言"等之间的区别以及"名言"的发展变化。

  • 标签: 名言 内涵 基本特征
  • 简介:摘要随着高校对终身体育理念的广泛重视,以及多元化文化的渗透影响,为满足普通高校体育课多样化目标的要求,迎合现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一些高校纷纷将瑜伽列入体育教学内容里。在这种情势下,规范瑜伽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有利于促进瑜伽课程的普及,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益。

  • 标签: 高校 瑜伽教学 思考。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网络语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网络语言规范化的建议一是学校应该作为语言规范的前沿,二是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三是语言界应该更加关注网络词汇的使用。

  • 标签: 网络语言 发展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站在世纪之交,人们免不了要对过去的百年作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从经验和教训中探索今后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汉语研究也是如此。作者认为,这种总结,如果光陶醉于躺在成绩上洋洋自得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更重要的在于能发现前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任务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这个理解出发,作者大胆提出了二十世纪汉语研究上的四大失误,这就是:“普世语法观”、“语法中心论”、“重语轻文和重音轻字情结”,以及“‘科学主义’迷信”,并展开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作者强调,本文指出的不足,是自己从总结历史中概括出来的,不但不是定论,而且很可能引起争论。这里所说的“失误”,也许还正是有人认为的成就。但是真理越辩越明,希望通过对二十世纪汉语研究功过的共同总结,来寻找更加适合我们的道路。

  • 标签: 汉语研究 二十世纪 成就 失误
  • 简介:摘要日语是一门开放的语言,其对外来词汇的兼容并包程度很高。随着社会的发达和网络的普及,日语的传统规则正面临着以网络,动漫,电视等领域不规范用语的挑战。从单词词组的音便,到口语语法乱用,日语的变化可以说无处不在。研究其变化,对日语教学也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现代日语 音便 语法乱用
  • 简介:<正>一、思考题1.在不同的著作中,"修辞"二字有不同的含义。你对这种现象是怎样看待的?2.你认为有关"修辞"的定义中,哪一种比较符合汉语实际?为什么?3.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应该包括篇章?为什么?4.修辞学和语法学的关系怎样?有人说,语法是管"通不通",修辞是管"好不好",你的看法怎样?5.什么是"题旨情境"?它和人们常说的"语言环境"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为什么?

  • 标签: 修辞讲座 思考题测试题 讲座思考题
  • 简介: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逐渐加大,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做好档案工作,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民众生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家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做好档案宣传工作,增强人们的档案意识,提高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认知度,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力,可以更好的推动档案工作的开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学会了拼音有助于识字的学习,借助拼音,学生就能认识生字,加快识字的步伐;学习汉语拼音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这些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进行自读实践,他们通过反复朗读,能把字音读正确,能把课文读通读顺,能提高朗读能力;学习汉语拼音,还可以帮助说好普通话。而从小学识字阶段抓起,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汉语拼音是小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迈向科学高峰的阶梯。本文阐述了教学汉语拼音的方法。

  • 标签: 汉语 拼音 教学方法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