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话语分析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将语言形式研究与其使用语境紧密结合,二是典型研究对象是超句组织。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话语分析既弥补了基于结构主义传统的语义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拓宽了语义研究的范围,加深了我们对许多语义问题的认识,从而大大地增进了我们对语言本体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使用特点的了解。本文分别从话语分析的这两个特点出发,详细讨论了话语分析在语义研究方面的工作和成果。

  • 标签: 话语分析 语义学 语言形式 篇章 语言意义
  • 简介:唯识学和符号学都认为语言、符号与人的认知行为密切相关,甚至生成了人之意义世界,但二者在立场上则有根本差异,唯识学对语言、符号的思考围绕着宗教实践而展开。唯识学认为正是语言在认识中的渗透造成了人在认识中的意义“偏离”,所谓的“执著”在本质上即是对语言、符号的执取,而“凡”“圣”的区别即在于能否远离此执取,从而达成转“识”成“智”的认知模式的转变。

  • 标签: 唯识学 名言 真实
  • 简介:处置式是致使范畴有专门语音形式的致使句式。文章认为“以”是致使范畴,所在结构为处置式;“以”为致使范畴的证据是其后的名词性成分可以删略,其后的整个符号串可以并列;“以”的实现是起协助作用,如果动词能直接移进致使范畴,就禁止“以”的插入,否则就必须插入“以”。

  • 标签: 致使范畴 致使句式 处置句 "以"-协助
  • 简介:语义表示是语义计算的基石,本文提出运用属性来表征概念语义,并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量化基于属性知识粒度的概念语义表示方法。首先从"知网"中抽取自由属性知识的种子词汇,然后采用模板的方法来扩展属性知识库;在已有自由属性知识库的基础上训练概念属性知识的约束知识,并量化两者间的约束关系。最后对该方法进行了实现。

  • 标签: 属性知识 概念语义 语义表示
  • 简介:所谓词(语素)的结构义,是指词(语素)在特定的组合结构(包括语义结构语法结构、复合词结构句法结构)中所显示的意义。汉语词的组合结构(这里主要指复合词结构)不仅可以保存词(语素)的古(旧)义,还可以促成新义的衍生。现代汉语语文辞书是断代的语文辞书,但它们也是对处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汉语词汇面貌的反映,也须有动态发展的观点方能写出得体的释义。作为以汉字(单音节词或语素)为释义基点的汉语语文辞书,对此不能不予以关注。

  • 标签: 词(语素)结构义 保存古(旧)义 衍生新义 释义的动态观
  • 简介:否定副词“没有”作用于核心谓语层面,而“了2”作用于句子层面,“了2”的作用范围大于“没有”的作用范围。只要能改变内层“没有VP”的性质特征,使之和外层“了2”的功能相适应,二者就能共现。句式具有完型特征,因此事件的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否定副词“没有”和“了2”的共现。

  • 标签: “没有” “了2” 共现 功能的层次性
  • 简介:易学符号学思想研究是随着中国符号学研究升温而出现的学术研究新视野。《周易》通过拟物取象、观象设辞而具有丰富的符号学思想,而易学本身也是一个完备的符号系统,通过对《周易》的符号学解析,我们可以揭开其神秘面纱,还原其真实面目。易学符号学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即易学符号思想研究、《周易》的语言符号学研究、《周易》的符号美学研究、《周易》的身体符号学研究。易学符号学思想研究不是为了以中国的易学印证西方的符号学,更是为了挖掘中国文化符号精神,为我所用,更好地促进中西学术交流对话。

  • 标签: 易学 符号学 符号思想
  • 简介:《文心雕龙》以其理论的丰富和系统特立于传统文艺评论之首。历来研究论著可谓累累,然其符号学特质却少有学者给予关注。盖既囿于其理论结构之丰富庞大,又隔于西学概念传统结合之难。而《文心雕龙》的符号特质主要体现于总体叙事结构的等级秩序分类描述的“释名章义”的“命名”活动,全书是一个层级的文化符号体现,既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亦是阐释文学的身份符号的确证。

  • 标签: 《文心雕龙》 符号特质 研究状况 叙事结构
  • 简介:符号的真值问题一直是符号学思想的难题之一。从艾柯的“符号就是用来撒谎之物”,到格雷马斯的述真方阵,一直到赵毅衡先生近著《符号学原理推演》中对格雷马斯工作的推进,符号学一直纠缠于它。本文将尝试通过引入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分析,来进一步自纵深处推进这个问题:笔者试图证明,只有引入了符号解释者对符号对象的非符号意向,思想才能真正区分何种文本是无所谓真值的虚构,何种文本是真,何种文本是错误,以及何种文本是谎言。

  • 标签: 现象符号学 意向 真值 格雷马斯方阵
  • 简介:文章主要从指称、指称意图语言形式的选择角度讨论在“我人还在这儿”、“王鹏(的)人呢”这类表达中,先行的表人定指词后行的“人”指称同一个对象的语言现象。文章认为这种现象是合作指称的结果,先行词限定了“人”的外延,“人”凸显了先行词的内涵。这种合作指称二者的指称倾向性有关。说话人利用这种现象来实现凸显、比较以及暗示等指称意图,如果“人”不出现,会带来句法、语义或语用上的消极影响。这种现象的产生虽然需要句法和语义上的条件,但主体上是一种语用现象。

  • 标签: 指称“人” 合作同指 指称意图 内涵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