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无味”。这句话点明了读书的重要。长时间不读书,就会缺乏文学气质,言谈举止都很缺乏修养。作为一名教师,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不能够不读书的。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观点精准地道出了读书的种种好处。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用来探讨读书能够使教师的专业素养(理念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得以提升,也是很合适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个性风采的形成与读书实在是有很大关系!

  • 标签: 读书 专业 素养 个性
  • 简介:1886年出版的英国人威妥玛著《语言迩集》(第二版),在当时是一部权威性的北京话课本。它系统地记录了19世纪中期的北京官方音系。作为课本,语音、汉字、词汇、阅读并重,1500多条注释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价值均无超出课本。文章借以讨论汉语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并质疑“至少六百年来北京音一直是官话正音”的定说。

  • 标签: 威妥玛 《语言自迩集》 19世纪中期 北京话 北京官方音系
  • 简介:摘要在媒体没有出现在前,新闻传播的方式很多都是电视、报纸等,媒体出现后,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悄然改变着学习方式。特别对于高校影视专业学生而言,这样的变化必将会使视频拍摄实践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他们可以运用手机等器材随时随地拍摄剪辑进行短视频创作,但在短视频创作初期经常会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本文将从高校影视专业学生短视频拍摄误区入手,从拍摄目标、题材、设备、剧本等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短视频创作经验和指南,以帮助学生很好的进行视频创作。

  • 标签: 自媒体 短视频 实践教学
  • 简介:19世纪中期的《语言迩集》专列"量词"一章,堪称当时西人量词研究集大成之作。对比《中国文法》(1652)、《华语官话语法》(1703)、《通用汉言之法》(1815)、《官话口语语法》(1857)等早期西人汉语研究文献,文章总结了前《马氏文通》时代西人汉语量词教学与研究的继承性和独创性。

  • 标签: 《语言自迩集》 量词 早期西人汉语研究
  • 简介:铎先生以五种宋本、影宋本和清人三十多种成果作为雠校本,对今流传最广的清顾广圻修订曹楝亭本《集韵》做了大规模的全面校理,是《集韵》研究史上的重要研究实践和历史担当。从赵校本的校勘实践中抽绎出类型学体式,则有六种校改例式和三种校语例式,由体式系见赵校成果,则点上成果密集,举不胜举,有的则早已体现在当年《汉语大字典》的编纂中。面上的成果则由约略统计可见。在校勘学思想上,赵校本以求真求是为本务,处处体现校者的识力,以充分占有材料“求全责备”为操作,下笔则思做到“一网打尽”。

  • 标签: 《集韵校本》 历史担当 类型学体式 求真求是
  • 简介:在众多研究汉语修辞学史的专家学者之中,论到专注良多,用力甚勤、著作最富的,当非宗廷虎先生莫属.宗先生是陈望道先生的高足,早年即已在修辞学方面扎下了深厚的根底.一九七九年起开始进行汉语修辞学史的系统化研究,先后出版了《汉语修辞学史纲》、《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汉修辞学史》三册专书,由古典到现代.对汉语修辞学史的研究.从理论到方法,作下了一番叶寻根.观澜索源的工夫,使汉语修辞学史展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体系,同时为汉语修辞学史的研究莫下了深厚的基础。

  • 标签: 《汉语修辞学史纲》 评价 中国现代 系统化研究 专家学者 陈望道
  • 简介:<正>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词,称《白石道人歌曲》,其特点是"清空""骚雅"。这和他那种怀才不遇,浪迹江湖的生涯分不开,又同作者"用全力"来锤炼词语分不开。炼词,一般来说,是指对句子中关键性词语——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在另一些场合,自然也不排斥对某些辅助成分的锤炼。本文拟就这几点作一简要的剖析。一、动词1)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暗香》)

  • 标签:
  • 简介:从话语分层和言语行为的角度观察,互文是元话语和基本话语之间的层次关系的体现。文本结构是由它互文和互文共同支撑起来的。由于元话语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受一定程度的语法化而规约为形式简短的标记形式——元话语标记,因此着眼于文本的结构面貌和组织格局,本文主要讨论了元话语标记作为主文本,接纳发话者自己的话语为互文本的互文结构,并结合具体语例分析了互文结构的三种类型:明示主观情态互文、明示人际互动互文和明示话语组织方式互文。

  • 标签: 互文 自互文 元话语 元话语标记 自互文结构类型
  • 简介:我写这篇文章,先从一条俗语说起,那就是“弱国无外交”。也许有人会以春秋时力却齐桓公的曹刿、战国时使秦王阴谋受沮的蔺相如,甚或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的顾维钧为例,怀疑这句话。诚然,历史上不乏一些弱国的外交家凭借勇敢、机智,甚或是利用交谊关系而取得个别成功的事例,然而“弱国无外交”这一命题,就其大体而言,是可以成立的。我们只要看看《左传》,子产,这位孔子所推崇的政治家,是如此艰辛地与晋、楚两大国周旋,我们还可以阅读近现代的那些弱国的外交家、政治家的回忆录,就可以知道压抑在他们心头的痛楚了。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推理:既然“弱国无外交”,那么“强国有外交”,当然汉语中没有这语句,可是事实上有此理,强国的外交官员好不风光!何时不然?

  • 标签: 近现代 中国语言学 语言学理论 大势 笔谈 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