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方言与俗字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方言本字当中既有通用字,也有方言;方俗字既有方言特征,也有俗字特征。方言是个历史范畴,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属性。

  • 标签: 方言字 俗字 本字 方俗字
  • 简介:先秦汉语“NP之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一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之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之”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可及度”、“提高指别度”这些概念,并通过文本的细致分析和对照来说明“之”的性质和功能。

  • 标签: 先秦汉语 NP之VP 指别度 可及度
  • 简介:本文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古今做一番梳理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 标签: 古今字 含义
  • 简介:<正>的通假义通假是古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音近意义无关的的通用。它是汉字特有的一种现象。字典编纂工作中常会遇到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不同辞典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分歧比较大。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一致。一、古代文献里经常发现通假现象。越古的文献这种现象越多。从近些年出土的竹简帛书和同书的传世刻本相比较可以证明这点。比方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抄本和今本《老子》比较,帛书使用的通假比传世刻本多出了10倍①。

  • 标签: 通假字 通假现象 通假义 古今字 字典编纂 书面语言
  • 简介:许慎《说文解字》:“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许君没有看到皇的甲金文字形,根据小篆字形,误把“日”当作“自”。吴大■《古籀补》:“皇,大也,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象,故三皇称皇。”吴大■看到了皇的金文、古籀字形,把皇的上部正确地释为日,可是却对较早的《作册大鼎》上的皇视而不见,根据符号化了的字形,把它的下部误释为土。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皇即煌之本字”有一定道理。可是,皇虽是煌的本字,皇的本义却并不是光明盛大的意思,光明盛大只是它的引申义。那么,皇的本义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字形及古代文化的背景知识作一番探讨。甲骨文“皇”象一轮光芒灿烂的太阳。从金文来看,皇从日从王王亦声,日上的部分为缀,表示太阳放出的光芒,其下部则分明是个“王”,这一点,从(作册大鼎)上看得很清楚。大泣口文化山东宫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个白字,其上为日,中间是在空中飞翔的鸟的形状,其下为火。在先民的意识里,太阳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烙,由一种神鸟载着在空中飞行。这种鸟,有的部族认为是燕子,有的部族认为是凤凰,有的部族认为是三足乌。总之,日、鸟、火是三位一体的。这个刻在陶器上的,应是该部族的族徽。我国...

  • 标签: 字本义 本义考 皇字
  • 简介:“物”在汉语里是个常用词,也是个多义词。《辞海·语词分册》“物”共列了7个义项,新版《辞源》列了8个义项,《汉语大词典》增加到14个义项,《王力古汉语字典》也收了7个义项,但都无法用来解释以下例句中“物”的具体所指。请看在唐人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一书中出现的这个用法颇有点奇怪的“物”:①疏奏,太宗甚佳之,赐物百段。(卷四)②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思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卷五)③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卷六)④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卷九)而且,“物”的这种用法也不独见于此书,在其他中古文献中也曾有出现,如:①杨帝即位……资物五干段,以赐赤土王。(唐·魏激等撰(隋书·南蛮·赤土》)②帝大悦,赐骏等物二百段。(同上)③沙体略……卒,上为废朝三日,遣太常吊祭焉。赠物五千段。《隋书·北狄·突厥》以上各例均谈到唐太宗或中土王朝对大臣或“四夷”的赏赐,其中的“物”在这里具体是指的什么东西?方一新先生著有(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但未收“物”;江蓝生、曹广顺先生编有专门辞书...

  • 标签: 字补 物字 补义
  • 简介:<正>洪迈《夷坚志》支戊卷五《任道元》条:"淳熙十三年上元之夕,北城居民相率建黄籙大醮于张君者庵内,请任为高功。"黄丕烈校:"者"疑误,吕本作"张道者庵"。这一例中的"者"确实有些眼生,故黄氏疑误而吕本径改。这是由于这种用法的"者"在先秦两汉以及后来的八家派古文中确属罕见。但是,即在秦汉典籍中,这种用法的"者"也不是绝无仅有的。吕叔湘先生说:"在历史上,‘者’很早就有兼并‘之’的趋势。"举例有《战国策》的"闻弦者音烈而高飞"、《汉书艺文志》的"农家者流"等。同时指出,唐宋口语中出现的"底",实际上兼有"之"、"者"二的作用,只是文人为避俗就雅,笔下仍往往作"者"。举有寒山诗"麦地占他家,竹园皆我者"等例(《汉语语法论文集》新版

  • 标签: 十三年 疑误 汉书艺文志 先秦两汉 汉语语法 用法
  • 简介:《中华字海》谓“见日本(《常用汉字表》”的日式汉字,大多为我国历代俗字。

  • 标签: 日本简体字 汉语俗字
  • 简介:-h尾在清代罗马官话著作中的标记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种:首先,-h尾是人声的标记。其次,-h尾没有独立的意义,不是调类的标记。最后,-h尾表示短调。本文以清代各罗马官话著作所记的入声读音,结合现有的方言调查研究,探讨十九世纪来华西方人士所记人声-h尾的标记意义。

  • 标签: 官话罗马字著作 -h尾 短元音韵母 辅音韵尾 喉塞音韵尾 入声调
  • 简介:亦声是一种特殊的形声,它的声符既表音又表意。亦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亦声的本义和声符的本义重合,这个亦声实际上是声符的累加意符的后起;一类是亦声字表达声符的引申义。文章讨论第一类亦声。一个除了表示本义外,常常表示它的引申义或假借义,一身兼职过多,于是在这个字上累加意符构成亦声来表示这个字的本义。有时候,一个常常作为声符和其他构成形声的本义变得模糊,于是为这个字累加意符构成亦声字表示这个字的本义,原一般不再单独使用。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累加意符构成亦声,这个字和后起的亦声成了部分用法相同的异体

  • 标签: 亦声字 累加意符 意义分化
  • 简介:摘要汉字字形自甲骨文时期就开始不断演化。而简化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发展规律之一。简化的主要目的是使形体便于书写,将原先较为复杂的加以简化。通常情况下,汉字一般会通过自身的调节,牺牲一些表音表意功能以实现简化,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是国家组织大规模的汉字简化行动,对文字进行全面简化,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以最终达到便于使用为目的的。从时间线来看,汉字简化从甲骨文、金文时期就已经出现,至宋、元时期更为普遍。到近现代,也就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汉字简化方案》的颁布,汉字进行了大规模的简化,不仅规范了汉字运用,也极大程度上方便了汉字的使用。

  • 标签: 形声字 汉字简化 简化规律 方法
  • 简介:“著”是近代汉语重要的被动标记之一。“著”表被动起源于魏晋,延续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后期发展出与成熟时代的被字句类似的句法特点。从分布上看,著被动句主要出现在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文献中。近代汉语的著被动句有两种不同的来源,一是来源于表遭受义的受动型著字句,二是来源于表使令的使役型著字句。文章对如何离析这两种不同的来源作了初步的探索。

  • 标签: 被动句 被动标记“著” 分布 来源 受动型 使役型
  • 简介:<正>中国语言学会不久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国语言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进一步开展"语言美"的活动中,着重解决一个"野"这个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野",即粗鲁、野蛮,同"文",即文雅、文明相对。在语言"污染"的诸表现中,"野"确实最为突出。十年动乱期间,不少青少年,受林彪、江青一伙的蒙骗,掀起"横扫"、"破四旧"的造反运动,到处充斥着"混蛋"、"滚他妈的蛋"、"狗崽子"、"黑七类"、"打进十八层地狱"等粗野的言语,到处都是打、砸、抢、抄、抓等暴烈的

  • 标签: 解决字
  • 简介:《荀子·劝学》中”巢非不完也”之“完”,当前学界以“完整”或“完善”“完备”“完美”相释。但考之于上下文义和事理,均有窒碍难通之处。而将此“完”训释为“结实”,则既合于事理,又有训诂根据。

  • 标签: 《荀子·劝学》 结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一)小引平水韵一般指的就是诗韵,又叫旧诗韵,这些常识这里似乎无须费辞了。我们研究的旨趣是平水韵中入声和非入声的兼韵,姑且谓之入声兼韵。这种入声兼韵,不只是入声读音,而且有两读、三读。可是现在要涉及的问题是:有些辞书不分其中的

  • 标签: 入声字 辞书编纂 韵字 去声 平水韵 平声
  • 简介:本文首先考察了'(□V)'的本义和形体结构、'(□V)'与'足'的关系、'(□V)'与'(□W)'等是否一的问题.然后讨论卜雨卜辞、祭祀卜辞和其他卜辞中'正'的意义,认为它共有五个义项:1)征伐;2)第一个(月);3)适宜、合适;4)对……适宜,对……合适,适合;5)官职.

  • 标签: 甲骨文 “正” 词义 形体结构 “足”
  • 简介:<正>古道州位于今湖南省南部,九嶷山下,潇水之畔,由唐至清一直管辖今道县、江永、江华、宁远、新田、双牌(一半)诸县。目前这一带的汉语方言有官话和土话并行,两种话有很大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特别是一些特殊方言词的用法,更基本相同。如"崽",据汉代扬雄在《方言》中说:"崽者,子也。湘源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集韵》也说:"江南呼儿为崽。"而这一江南表示"子"、"儿"意义的特有方言词,今道州一带不仅都保持着这一用祛,而且还有许多有特色的用法内部也完全一致。本文即打算描述"崽"在道州一带的特殊用法。

  • 标签: 形容词后缀 特殊用法 动物名词 方言词 普通话 汉语方言
  • 简介:摘要“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分解开就是“人”“工”“石”。“砼”不仅体现了传统的汉字文化,也体现了国人类比与联想并重的思维方式。

  • 标签:
  • 简介:处置式是致使范畴有专门语音形式的致使句式。文章认为“以”是致使范畴,所在结构为处置式;“以”为致使范畴的证据是其后的名词性成分可以删略,其后的整个符号串可以并列;“以”的实现是起协助作用,如果动词能直接移进致使范畴,就禁止“以”的插入,否则就必须插入“以”。

  • 标签: 致使范畴 致使句式 处置句 "以"-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