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邵武方言声调的演变表现异常。中古舒声调类中都有少量字归在入声,这一现象被认为是与黎川话相一致的小变调,这个角度上的邵武方言被认为是赣语型。小变调不能解释因调类不同而归到入声的字数存在显著差异,也不能解释个别调类下的属字存在区域上的一致性。舒声字读入声不属于赣语性质,浊平字读入声反映的是闽语特征,其他舒声字读入声则来源于周边方言和普通话。

  • 标签: 邵武方言 小称变调 入声 赣语
  • 简介:通泰方言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词末变调现象,即部分多音节词的末字不论其单字调为何一律读作同上声一样的调值。文章首先以如皋(桃园)话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共时描写,然后考察它的地理分布状况,最后讨论其性质,认为词末变调是通泰方言早期小变调的残迹,并指出它形成的基础不是现在的儿尾,而是历史上的鼻音儿尾。

  • 标签: 通泰方言 词末变调 小称变调
  • 简介:文章考察了将乐城关和樟坪畲话的低变调.认为这种调值为[21]的声调和黎川等地方言中高频的小变调具有一样的性质。同时指出这些方言存在的小变调形式具有语言地理类型学的意义,也为探讨赣方言中今读声母为塞音和塞擦音时却又不送气的阳调字的成因提供了线索。

  • 标签: 汉语方言 畲话 赣方言 低调 小称 阳调字
  • 简介:广东廉江方言有语素“儿、子、仔”,它们都可作后附成分。只有“-仔”具备小功能,表年龄或个头/容量小、职位低、数量少、程度低、持续时间短等。小形式“仔”可附着在名词、临时量词、谓词重叠、数量词及“副+形”词组之后。从语义和分布看,廉江方言小具有连续性,该连续性是其语法化不同程度的表现。廉江方言后附成分“-儿子/仔”的用法是粤、客、闽三大方言接触和影响的结果。

  • 标签: 粤语 廉江方言 小称标记 连续性 语法化 方言接触
  • 简介:下边这段散文写的是泰山第一大奇观——日出的胜景。文笔细腻优美,描写生动形象。这也许同作者锤词炼句,选用修辞方式不无关系。试阅读后按问题回答。

  • 标签: 修辞练习
  • 简介:春秋语料中的第一人代词有6个,即“我、余(予)、朕、台、吾、卬”。“我”、“余(予)”常见,其余不常见。“余(予)、朕、卬、吾、台”等只表示单数,而“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余”、“朕”、“台”、“我”这些第一人代词不具有方言性。“卬”是“吾”的源头,“吾”是“卬”的变体,它们是西方周族人的方言词,“卬”始终未能进入共同语,“吾”在春秋时代开始进入共同语。

  • 标签: 春秋 第一人称代词
  • 简介:四邑方言部分名词或名词性成分存在几种不同形式的变调,或为曲折调,或为升调,或为低降调。该粤语次方言的恩平沙湖话中,少数来源于古阳声韵的名词或名词性成分的低降变调进一步促化读同入声韵。低降调的起点本来就低,又有降势,整个音节在听感上显得相对轻短,这为其促化创造了条件。同部位发出的鼻音与塞音尽管有区别,但两者有共通性,是以促化时鼻音韵尾-m、-n、-?分别变成塞音韵尾-p、-t、-k。这种促化是一种小形式,有别于汉语史上的"阳入对转"。

  • 标签: 恩平沙湖话 变调 舒声促化 小称形式
  • 简介: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凤翔方言"伢"由他代词到名词性成分强调标记的语法化过程。"伢"语法化为强调标记在其他方言中也有表现,但语法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旁指代词"他"也有语法化为强调标记的现象,与"伢"的语法化存在共性。

  • 标签: 凤翔方言 他称代词 名词性成分强调标记 语法化 类型学
  • 简介:一般认为,第一人代词没有敬称的形式。但在河北平山方言中,却发现有第一人代词“我”的敬称用法。在称说自己长辈时用“我”,在称说平辈或晚辈时用“俺”,音[n]。两者在其他语法表现上也不同。

  • 标签: 第一人称代词 敬称
  • 简介:朝石刻中俗讹字很多,对这些字进行考释,仍是石刻整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选取若干字试作考释。

  • 标签: 六朝 石刻 疑难字
  • 简介:摘要“真”作为文学的重要要素,最早在道家与儒家的思想观念里均有提及,是一个普遍被认同的美学范畴。《浮生记》以其真实的叙述内容,将生活中真实的人、事、情凝结于文本,以充满真诚的抒情意志和发自内心的深深感怀,将真实的生活与真诚的情感融为一体,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 标签:
  • 简介:郾城方言存在两种小变调:高降调和低升调。在亲属称谓词中,高降调多为成年人和无亲缘关系的人使用,表示讨好和拉近关系,听感上短促生硬;低升调多为儿童和有亲缘关系的人使用,表示喜爱亲密,听感上长而自然。在亲属称谓词重叠变调中,存在两种不同的音步模式:扬抑格和抑扬格。扬抑格表现为左重右轻,抑扬格表现为左短右长。郾城方言可能分别使用了“高”和“长”两种手段表示两种不同性质的小

  • 标签: 亲密 小称变调 音高 音长
  • 简介:<正>从汉末起到魏晋南北朝,属于汉语史的中古前期。越来越多的口语材料的出现,使这个时期成为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枢纽性阶段。而汉译佛经则是在这些口语材料中占比例较大的一部分。从东汉起,佛教作为一个完全不同质素的语言、文化系统,由热诚的传教者,源源不断地带到中国,于是一个新的异域文化在人们眼前打开,我国的知识学界,得以大大地充实,并随之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动。由于梵语佛经被大量译为汉文,大量的来自古印度语

  • 标签: 佛教 汉魏六朝 佛家 意译词 汉语词汇 汉语口语
  • 简介:<正>美国市场上出售一种种语言对照字典,它收录了英、汉、德、意、西班牙、葡萄牙种语言的单字各1,500个。这部多语对照字典,实际上是个运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系统组成的计算机设备。当用键钮打出一种语言的单字,显示屏上就显示出其他五种语言相对应的单字。

  • 标签: 对照字典 语言 大规模集成电路 微处理器 系统组成 葡萄牙
  • 简介:唐代前期佛典疏引用了不少《切韵》佚文,据统计有144条。从文字、注音、释义三方面对这些佚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切韵》原书的某些特点,也可以看出唐人修订《切韵》的路径和方法,揭示出“增字、加训、刊谬”的具体情形。

  • 标签: 切韵 佛典经疏
  • 简介:<正>在唐代武玄之《韵诠》"五十韵头"中,有"……《东》、《冬》、《江》、《钟》、《阳》、《唐》、……"。唐玄宗朝尚书右丞相张说,洛阳人,以功封燕国公,开元十八年(公元七三○年)去世,史书说他"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他的诗中有《广州萧都督入朝,过岳州,宴饯,得"冬"字》,按声律,首句入韵,谱其韵为"江、宗、逢、冬、重",即《江》、《冬》、《钟》同用。又其诗《奉和圣制〈过晋阳宫〉应制》韵谱为"庸、封、龙、雍、踪、

  • 标签: 雅音 唐玄宗 三十年 同用 张说 陈子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悉昙佛经可以反映《韵诠》五十韵头的音类和音值。《韵诠》对《切韵》系韵书的韵有分有合,韵所辖韵字也有不同。《韵诠》调整韵依据的是当时的实际语音,并制订有系统的处理体例。

  • 标签: 《韵诠》 五十韵头 音类 音值 悉昙
  • 简介:摘要对外汉语教育蓬勃发展,我们不仅要培养知华友华人士,更要培养在国际舞台上有发言权的中国通。百年以来,交际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汉语学习的重点,这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交际功能的教学,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策略。HSK是检测学习者汉语能力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且新HSK越来越重点考察考生在生活、学习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分析HSK听力中暗含“言外之意”的交际场景文本,培养更多了解中文言外之意的外国友人,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部分障碍,助力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

  • 标签: 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 HSK六级听力 言外之意
  • 简介:慧琳《一切音义》存在文字讹错的情况。勘正这些讹失,对深化慧琳音义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慧琳 《一切经音义》 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