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镇"在汉代的日常生活与墓葬中十分常见,是汉代器物中不可被忽略的一类。作为小型实用器,汉镇与其他器物相比,有着独特的视觉形式。文章开篇简要介绍了汉镇的由来与流变,功能与造型,随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美术史的视角来分析汉镇的视觉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汉代思想观念、审美方式、创作手法等,从而探讨汉代不同类别器物视觉表现形式与其成因,汉代艺术创作的转向在镇当中的体现,以及汉镇制作的规则与表现的方式。

  • 标签: 汉代 视觉形式
  • 简介:中日女作家萧红与林芙美子最初都选择诗歌作为自我言说的方式。在诗歌的理想王国中,她们获得言说主体和欲望主体的地位,勇敢表达女性爱的需求与权利;从女性立场审视两性关系,书写爱情逝去后女性心灵的伤痛及愤懑情绪;通过不断的内观与反思认识自我并寻找生命的意义,共同彰显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因为具体社会环境、亲情关系和恋爱观的不同,二者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在觉醒程度和呈现方式上又呈现出矛盾退守与决绝抗争,以及孤独的吟唱和群体的言说等个性差异。

  • 标签: 萧红 林芙美子 诗歌 女性意识 比较研究
  • 简介: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将诗歌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现代化表达,这种方式与之前的“乌青体”诗歌有某种相似之处。“乌青体”诗歌以其语言的口语化、经验的碎片化将诗与生活进行融合,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口语化的诗歌不再单以“言之无物”“语言游戏”的角色被定性,而开始向着凝练、自然的方向行进或升华,这无疑是一场冒险。那么学术界是否给够给予“乌青体”之类的具有冒险精神或“先锋”性质的诗歌试验一个学术性的评价,又是另一种评价体制的体现。

  • 标签: 乌青体 口语化 经验碎片 语言实验 重新审视
  • 简介: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女作家,有"古今第一才妇"的美誉。其词婉约纤柔,缠绵凄婉,诗则沉郁悲壮,雄浑粗犷。由于其作品大量散失,且自宋以来往往只重其词而忽略了其诗文研究,她给人留下的始终是忧愁思妇的刻板印象。研究李清照诗作,探析诗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个性品格,对于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李清照其人,进而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真正价值和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李清照 思想 爱国 气节 愁绪
  • 简介:目前有关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理论空心化危机问题的讨论十分激烈,见仁见智.作者对于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理论空心化危机问题也有着自己的认识,认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理论确实存在空心化危机问题,并表现在多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深化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从而建构起符合当前现实环境的新闻传播核心理论体系.

  • 标签: 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理论空心化危机 危机应对
  • 简介:“兴观群怨”是王船山诗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也是诗歌创作的原则之一。船山把“兴观群怨”的含义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发挥,并恰当地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诗歌创作中各自遵循兴、观、群、怨四个范畴的使用,独立地发挥他们的规定性;另一方面“兴观群怨”四者作为整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诗歌创作,为船山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标签: 兴观群怨 诗歌创作 王船山
  • 简介:南宋徽州出现数十家文学家族,其中休宁商山吴氏家族较有代表意义。吴氏家族以理学著称于世,也以文学名噪徽州。吴氏家族自吴儆始,祖孙四代均有诗歌传世,基本贯穿整个南宋时期。从吴儆《竹洲集》到吴锡畴《兰皋集》,诗歌创作整体呈现出内敛性、精致化的发展趋向。吴氏家族的诗歌创作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吴氏家学的传承与发展,由此可窥见南宋理学诗人的一种创作态势。

  • 标签: 南宋 徽州诗歌 文学家族 商山吴氏
  • 简介:孟浩然诗歌中涉及女性书写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其对女性的书写却跳出初唐宫体诗中女性绮错婉媚的藩篱,具有净化意义。孟诗中女性书写的净化方式表现在诗人淡化声色而注重内蕴、驰骋想象而虚处传神、不事雕琢且爽朗明快。孟浩然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塑造时,具有借女性书写表达下层失意文人另类主体意志、借山水清音中的女性书写实现移情、借细腻情感深入观察各阶层女子内心世界的特点。孟浩然对女性书写的净化具有范式意义,诗人从单纯女性审美上升到社会人性关怀,温柔敦厚的创作宗旨标志着"诗言志"诗歌传统的复归。

  • 标签: 孟浩然 女性书写 净化性 审美范式
  • 简介:清嘉庆五年(1800)出使琉球诗歌是清朝册封琉球世孙尚温时,使臣及从客创作的诗歌,主要书写出使行程和异域见闻。使团由京入闽,沿途廷臣文士送行赠诗达两千余首,可谓嘉庆诗坛的盛事。清代的宗藩礼仪制度是出使琉球的历史背景,影响诗歌的创作群体、题材和风格。嘉庆亲政初期,力图革除弊政,宣德中外,成为出使诗歌创作的政治背景。使臣旅居琉球,细访民俗风物,构成诗歌创作的现实背景。

  • 标签: 嘉庆年间 出使琉球 诗歌
  • 简介: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题难度最大的题目之一,同时也是高考中最容易丢分的一道题。要提高诗歌题的得分,除了平肘多读、多做、多感悟诗歌之外,掌握题目的答题技巧也很重要。下面结合笔者长期执教高三语文的教学经验,对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进行概括总结,希望能给高三的考生带来些许的帮助。

  • 标签: 诗歌 鉴赏 高考 烂花 答题技巧 试题难度
  • 简介:事业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是所有高校编制规划的初衷,但各高校实施现状良莠不齐。本文从组织传播学的理论角度结合高等教育管理,指出高校事业发展规划与组织传播特点及功能的共鸣,同时凸显其在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组织结构"和"传播制度"的理论原理,借鉴性地选择有效推动规划实施的高校进行案例典型,希望为高校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到有效实施的过程提供依据。

  • 标签: 组织传播 高校事业发展规划 过程研究
  • 简介:传统思政教育的传播方式已经较难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形势与要求,将新媒体传播的一些方法、技巧和手段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去,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能和水平。场景传播作为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一种,具有在高校思政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可资借鉴的价值与意义。研习和采借场景传播的需向性、叙事性、连接性、沉浸性和精准性,通过思政教育传播的价值彰显、场景叙事、大数据分析、沉浸式氛围构建及精准化施策,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标签: 场景传播 思政教育 精准 沉浸
  • 简介:理论化意识形态长期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存在形式,受此影响,理论化意识形态决定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处于理论化意识形态背后的感性形式意识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这种感性形式意识形态的不断整理和深入分析,将在理解意识形态内容、理解意识形态发展历程、理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发展机会和动力。

  • 标签: 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 感性形式 理论形式
  • 简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思政的阵地从传统的论坛、博客发展至微博、微信,更产生了情景网页、微视频、网络直播、娱乐游戏等多样化的新媒体载体形式.丰富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成阳光和雨露,融入学生的网络社交、休闲生活中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 标签: 新媒体 思政网文 “三精”内容 “四优”表达
  • 简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需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话语表达方式创新,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方式,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与传播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化解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态势,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有机结合,推动国内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相结合。

  • 标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话语体系 创新 传播
  • 简介:以拉斯韦尔5W模型分析《道德经》翻译传播发现:传播主体需彰显主体意识,具有自己的见解和选择,对传播的内容和目的具有自觉性;传播内容需精心选择,老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和谐思想,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找到依据,为消除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且融合共存提供交流机会;传播媒介是《道德经》走出国门并“俘获”国外受众的渠道,是连接传播者与受众的纽带;受众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没有受众的传播是不成功的传播,而传播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受到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两者关系的制约;翻译传播的效果是传播模型的最后环节,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文化不等值性等特点。

  • 标签: 拉斯韦尔5W模型 《道德经》 优秀传统文化 翻译传播
  • 简介:人际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的三大功能之一,是研究话语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歌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语篇形式,蕴涵了丰富的人际意义和人际互动形式.该文以《飘雪》歌词为例,以话语的人际意义为理论框架来探讨该歌词语篇中人际互动的体现形式.研究发现《飘雪》歌词语篇中人际互动主要使用了三种基本形式交际者的角色定位、人称代词的使用、评价资源的应用.同时,这三者又传递着不同的人际意义,实现其人际互动的目的.

  • 标签: 人际互动 歌词语篇 《飘雪》 人际意义
  • 简介:随着网络趣缘群体的崛起,从网络趣缘群体的分化形成方式和过程中探究了以特定亚文化为趣缘核心的网络趣缘群体的聚众传播机制。以手帐文化为例,分析了新兴网络趣缘群体的传播路径并总结发展经验,指出亚文化、跨文化和周边文化产业的传播皆可为网络趣缘群体和聚众传播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以此来优化网络趣缘群体的聚众传播

  • 标签: 手帐文化 网络趣缘 聚众传播
  • 简介:众所周知,小学生习作评价是一项耗费心力,而又收效甚微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应该转变习作评价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评价理念。这一理念的宗旨不是给学生的习作,以分数或者等级的形式下一个结论,而是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及时地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习作评价的形式与策略。

  • 标签: 习作评价 小学生 评价体系 关注差异 评价理念 新课程标准
  • 简介:信息传播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不可避免会受到文化势能的影响。作为重要的文化变量,"地域认同"会对信息传播产生"扭曲"作用。通过对"四川邻水保路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地域认同"建构了群体身份和利益观念,塑造了群体的信息加工模式,促使群体对信息生成、编码、加工、释译和传递过程产生"扭曲"。探究"地域认同"与信息传播的关系,将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启示。

  • 标签: 文化 地域认同 信息 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