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乡土小说家台静农对鲁迅所开创的乡土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继承和发展。在小说创作中,台静农对鲁迅有很多继承点,尤其是对安特莱夫式阴冷气质的模仿,国民性的批判还有忧郁的家乡情怀都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学习;而另一方面,台静农的小说世界中又重现了皖西民间土地上的生老病死,具有独特的意味;并且,台静农在追忆皖西故土之时还运用了不同的叙述手法,旁知观点和全知观点的交叉使他的乡土文学创作更有特色,这是他乡土小说所开掘出的另一片天地。

  • 标签: 台静农 鲁迅 乡土小说 国民性 皖西民俗
  • 简介:语文课堂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行为。“以学定教”一直是许多一线语文老师的向往。但具体如何实践,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作为笔者,只是从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中所尝试的教学策略,与大家进行交流。期待通过“课前预测、课中解决、课后反馈”的教学模式,来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促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以学定教 课前预测 课中解决 课后反馈
  • 简介:后期创造社以《文化批判》为平台大力提倡革命文学,并与鲁迅等人展开了革命文学论争.通过夺得象征资本、借用权力资本等策略,后期创造社在论争中实现了重新划分文学场域的愿望,并巩固了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文化批判》对左翼文艺理论和作品的译介,在为其树立革命文学旗帜的同时推动了整个左翼文艺的发展.

  • 标签: 文学论争 文学场域 左翼文艺
  • 简介:文学改良刍议》的核心议题是"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以此建立现代文学的自我意识。八事解决的是今日之文学应该写什么以及怎么写的问题。虽然它的具体内容在今日之中国已经失去了针对性和有效性,但它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与问题意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标签: 文学改良刍议 八事 自我意识 白话
  • 简介:徐嘉瑞以"平民文学"为其学术思想的核心,重视底层民众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也重视文学对平民大众之影响。基于此,徐嘉瑞的文学创作以文学语言作为媒介,通过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体现其"平民文学"思想。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受到不同历史语境的影响,处于不断深化和拓展的状态,徐嘉瑞对文学语言的使用亦在不同时期进行了调整和变化,使用明白如话的白话、质朴本色的云南方言俗语和通俗易通的大众语进行文学创作。

  • 标签: 徐嘉瑞 平民文学 白话 方言俗语 大众语
  • 简介:深圳“打工文学”是改革开放大潮中滋生的文学现象,是中国文坛“底层写作”的一股支流,广东纸质媒体孕育了打工文学的成长和发展,近年来,深圳“打工文学”日渐式微与渍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自然规律,客观现实无法挽回,文章也分析了溃散的个中原因。

  • 标签: 深圳 打工文学 式微
  • 简介:作为地方高校的重要院系,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一方面致力于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着力于教书育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学生提升自我综合素养、促进个性与能力全面发展等方面搭设重要而广阔的平台,进而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学院还非常注重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丰富当代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地方文化,立足服务地方,助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 标签: 四川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 内涵发展 以文化人 当代大学生 队伍整体素质
  • 简介:《野客丛书》蕴含丰富的文学思想.在源流论方面,重视文学的原创价值;在文学发展论方面,重视对前人作品化用和继承;在文学欣赏与批评方面,表现为注重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揣摩,要善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典故运用方面,注重纠正典故在流传过程中的谬误,追根溯源,找到典故本来的出处和内涵;此外,《野客丛书》还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 标签: 王? 《野客丛书》 文学思想
  • 简介:试图进入现代文学史的视野,从萧红对底层女性的关注、对女性生命本体的瞩目、对女性精神奴役创伤的揭示以及理性化的女性叙述者话语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萧红对女性文学作出了突出贡献。

  • 标签: 萧红 女性文学 贡献
  • 简介:文学真实是文艺学基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认识文学的真实以及真实性问题,关系到如何理解当下文学现象,以及当今文学发展。因此,在新时期文论的启示下把握文学的"真实",从质疑"理性"和"本质"观念出发,重新观照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进而回归文学现场,从当代文学的创作潮流"新写实"和"新历史"小说中,进一步窥探文学的"真实"以及"真实性"问题。

  • 标签: 文学真实 现实 创作潮流
  • 简介:从《青春万岁》到《奇葩奇葩处处哀》(内含《仉仉》),再到刚刚发表的《女神》,“文坛常青树”王蒙一直保持着绵延不息的创造力与创作力。虽然年过八旬,但王蒙仍是那个“青春万岁”“生活万岁”“爱情万岁”的“年轻人”,他的创作不仅承接着过去,更“试验”着未来。在《仉仉》中,从其公园、外国文学、音乐及语言等审美质素的运用皆可察见王蒙文学作品的承接性与超越性。

  • 标签: 王蒙 《仉仉》 审美质素
  • 简介:文学”与“历史”的问题,历来是文学史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新历史主义批评家看来,历史是由一系列文字话语构成的,是“非本质”的,历史是被叙述的,“文学史”是文学史家关于历史的叙述。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主张“返回”“历史情境”,以“一体化”的叙史方式展现当代文学“史”的风貌,完成当代人对“历史”的想象。以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例,从洪子诚的历史观出发,反观他的文学史写作,探讨历史视域下新历史主义理论与他的文学史实践的契合之处以及考察“历史”在洪子诚的史著中是如何被展开叙述的,从而促进我们对90年代这种新的文学史书写范式的认识。

  • 标签: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叙述
  • 简介:立足于文学本位,以典故运用为切入点,拟对隋唐代墓志的文学特性探讨,并且深入挖掘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化价值。

  • 标签: 隋唐墓志 用典 文学意义 文化意义
  • 简介:包公戏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市场,元杂剧中的包公戏为法制文学在艺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清官形象的塑造、戏剧冲突的运用、表现范式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为后世的法制文学树立了典范。其"戏文互见"的传播方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法制文学发展繁荣,元代杂剧中的包公戏在法制文学的传承发展中作用非凡。

  • 标签: 包公戏 法制文学 形象定位 戏文互见 艺术传承
  • 简介:陶渊明是一个具有历史自觉意识的诗人,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了恒定的历史叙述模式,由此构建起宏大的历史世界。本文主体在于揭示渊明心境对其历史世界的影响,并详尽描述陶集中历史世界的面貌及其功能,最后通过比较其早年与晚年历史世界的同异,剖析渊明独特的历史观念。

  • 标签: 陶渊明 心境 历史世界 历史观
  • 简介:"三言"中经常写到的地方,主要是历史上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这些城市,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的江浙地区。"三言"较少写到的地方,大都处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这种文学地理分布特点,既与"三言"所写地方的发展繁荣程度有关,也与古代白话小说产生的历史情境有关。同时,这也是作家创作受自己熟悉的出生地及生活经历影响的一个结果。通过对"三言"中文学地理的宏观和微观考察,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古代作家的地理空间想象特点及其作品强烈的地域特色。

  • 标签: 三言 文学地理分布 城市 地域性
  • 简介: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是适应儿童身心发展、最接近孩子情感世界的文学作品。文章提出了利用儿童文学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而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之窗,让他们感受到遨游文学海洋的无限乐趣。

  • 标签: 儿童文学 阅读 策略
  • 简介:在“互联网+”的浪潮涌动中,教育已成为其中的一个加数,进入一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伟大变革中。如何通过“互联网+”让教育真正“辐射”到学困生,成为现代教育人的新使命。

  • 标签: 互联网 转化 文学 小学 现代教育 信息化技术
  • 简介:本文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畏难、教师“功利”、效率低下等问题,立足于探究引领学生提升文言文学习成效的策略,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激趣导学,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之兴致;以读促学,夯实学生学习文言文之基础;以学定教,落实学生学习文言文之主体地位;延伸阅读,拓宽学生学习支言文之途径。

  • 标签: 激趣导学 以读促学 以学定教 延伸阅读
  • 简介:艾丽丝·默多克的第四部小说《钟》通过文学的方式阐释了作家关于“形而上”与“经验主义”兼而并蓄的道德哲学。小说里,介于茵堡修道院与世俗伦敦生活之间的茵堡农庄实验式生活是默多克对调和两种道德观念进行的尝试。在小说人物塑造上,对“习俗型”和“神经质型”人物的批判,对在“责任”与“精神转变”之间进行勇敢尝试的人物的刻画,体现出默多克试图在“形而上”与“经验主义”道德理念之间进行平衡的努力。

  • 标签: 艾丽丝·默多克 《钟》 道德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