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南宋严羽标举宗唐抑宋的诗学理论,近人陈衍则在唐宋兼美的前提下强调宋诗的创新意义,二者观点相对立,但都未揭示出唐宋诗嬗变的原因。影响唐诗向宋诗转变的因素很多,唐宋人性情的差异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唐人的情感自然而浪漫,未经雕琢;宋人的情感冷静而深刻,经过理性的澄汰。唐人把自身作为情感的主体,喜怒都是为我;宋人于自我的关怀之外,更有对国家与民族的忠爱。唐人多无法排遣悲哀与绝望的情愫;宋人因情感中融合着理性,更容易发现超脱之径。唐宋诗风之转移与此不无关系。钱锺书更为强调诗人的性情气质,指出此乃诗歌风格的决定性因素,朝代之别的影响尚在其次。

  • 标签: 唐诗 宋诗 性情 风格
  • 简介:通过对桂林山水之描写及诗中流露情感之分析,可发现自唐至宋,旅桂诗人心态实有极大之变化,唐人多有流离失意之感,而宋人则多具从容达观之襟怀。而其变化之原因,与桂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之变化,政治生活环境之区别,诗人自身修养与时代思想风尚之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唐宋时代旅桂诗人 失意 从容
  • 简介:《谈艺录》中,钱钟书摒弃旧有成见,结合中西文学现象和诗学话语,在否定社会造因说的基础上,对“诗分唐宋”的理论内涵做出了更为合理的阐释.认为与其将唐诗宋诗视为唐宋两个社会阶段的产物,不如将它们视为创作主体的不同性情心理所造就的两种创作倾向,性情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两种创作倾向往往交缠在一起.其具体见解对主张再现说的现代主流创作理论具有重要的纠偏意义.

  • 标签: 诗分唐宋 钱钟书 《谈艺录》
  • 简介:土生土长的福州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福州山多水秀的优越地形的自然条件,早在秦汉时就有方士活动;及至东汉末三国孙吴时,又有道士活动踪迹,同时他们就在方山(福州五虎山,又称虎头山)建有自己活动场所洞元观.此后逐渐发展、繁荣,至宋代趋于鼎盛,明、清、民国时期日益衰微.由此可以看出福州道教文化的特点及演变过程.

  • 标签: 道教文化 福州历史
  • 简介:了凡(袁黄)是明代著名思想人物,其《了凡四训》融汇儒释道三教思想,盛行于世数百年,对中国世俗伦理道德影响巨大。作为汇通三教的学者,了凡与道教的渊源尤为深厚,其聚精、养气、存神的养生思想富含道教因子,而其日常修持——静坐、辟谷、功过格及祈祷,带有浓郁的道教色彩。在三教融合问题上,了凡的基本论点是“三教一心”。

  • 标签: 袁了凡 道教 养生思想 日常修持 三教一心
  • 简介:王兆鹏先生《唐宋词史论》是20世纪最后一年出版的重要的词学专著.该专著的'流变论'、'定位论'、'范式论'等以崭新的理论视角总结唐宋词发展变化规律,描述了它运行的轨迹.其中所闪现出的著者词学理念和批评建构模式,为21世纪词学研究者提供了治词方法、学术规范的启示.

  • 标签: 王兆鹏 《唐宋词史论》 流变论 定位论 词学专著 批评建构模式
  • 简介:崔致远的道教思想体现在他的生活时代、作品创作及回国后的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

  • 标签: 崔致远 道教 斋词 丹学
  • 简介:<正>从马克斯·韦伯以来,一种思路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什么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发展出资本主义?这种被Gary·Hamilton称为"否定式命题"(Negativequestion)的问题意识①,也经常被中国的本土思想家所采用。尽管它产出了许多知识成果,但是它们因为放弃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而更具有比附意义备受诟病。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韦伯对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的深邃洞察。

  • 标签: 儒教与道教 古代中国 否定式 儒家文化 知识成果 中国历史
  • 简介:刘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人,散文创作成就大,其山水游记篇目不多,以羁管绍兴所作一组“绍兴八记”为优,在充斥着浮艳之风的元末文坛中别具一格。作品中体现出的形神兼备、意境幽美,颇有柳州之意;平淡自然、由理入情,语言质朴、不乏明丽,又具宋代风采。而这些文学风格的形成主要与刘基理气并重的散文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山水的向往及工诗善画密切相关,正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成就了刘基的山水游记——《刘基文集》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对后世尤其是明代复古运动影响深远。

  • 标签: 刘基 “绍兴八记” 唐宋之风
  • 简介:苏轼对于道教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苏轼诗歌中道教因素也呈明显的阶段性。早期诗歌侧重于表达对神仙思想的批判,中期则表达对道教传说的接受,晚年则偏描写道教养生的实践。前期诗风的飘逸与后期诗风的朴实平淡与道教的接受有着密切关系。

  • 标签: 苏轼 道教 神仙 养生 陶渊明
  • 简介:佛道斗争是唐代两教关系的主旋律。唐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以及宗教本身的排它性。使得佛道两教在获取上层支持和下层教徒两方面展开激烈的斗争。作为唐代重要道教文学之一的道教小说,其对佛教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唐代佛道之争的一斑。

  • 标签: 唐代 道教小说 佛道之争
  • 简介:惠州罗浮山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在罗浮山开展道教文化旅游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而在打造罗浮山道教旅游的文化个性时,可以道医养生文核心,树立葛洪、鲍姑、黄大仙、陈楠等罗浮道医品牌,营造道教养生氛围,开发多层次的道教齐生体验产品。

  • 标签: 罗浮山 旅游 道教养生
  • 简介:休闲养生旅游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需求,而相关研究基本是空白。运用SWOT分析方法,以齐云山景区为实例对齐云山发展道教休闲养生旅游进行了分析,指出齐云山休闲养生旅游市场培育应采取综合开发、全面合作、突出特色、强化管理等战略对策,对其他景区发展休闭养生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齐云山 休闲养生旅游 SWOT分析 道教 市场定位
  • 简介:玉阳恋诗是李商隐在"学仙玉阳东"时与女冠发生恋情而写的相关诗歌。由于年龄正值锦瑟华年,再加上出家学道的局限,所以在玉阳恋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无题诗"的形式写的,而且呈现出若即若离、朦胧高雅的特点,同时,由于他的学道经历,诗中呈现出深情苦语的道教思想。

  • 标签: 李商隐 玉阳恋诗 无题诗 道教
  • 简介:《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选本,该书“唐宋兼采”的批评宗旨在其选目上有着鲜明地体现,不仅选取了众多具有典型宋调风格的代表诗人及其优秀作品,亦选录了不少颇近唐音风貌的诗人诗作。这一方面是编者的诗学观在实践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乾隆朝唐宋之争相对调和的背景下出现的结果。

  • 标签: 《宋诗别裁集》 选目 批评宗旨 唐宋兼采
  • 简介:摘要道教文化在黄粱梦吕仙祠景区中有充分的体现,并且道教文化与景区的相结合、共同存在对于旅游有重要的意义,他是人们寻梦、明理、律己、助人的所在地,是人们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等美好事物的寄托地,是道教文化在旅游中的体现,说明文化在旅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道教文化 文物古迹 吕仙祠
  • 简介:“词为艳科”乃是唐宋词史所呈现的一个基本格局,但是唐宋词并非“艳情词”的一统天下。唐宋词人在以“男子而作闺音”的同时和稍后。也逐渐融入了他们作为士大夫文人的角色和身分而拥有的一些情感与心绪,这样。他们不仅为唐宋词这个拥有香艳绮丽形貌的“美人体”填充了灵敏善感、幽微细腻、丰富鲜活的心灵和灵魂,而且也因为转交了唐宋词的抒情主体——从代言体的女性到主体化的男性,开拓了唐宋词的抒情领域——从绮思艳情到闲情逸趣,提升了唐宋词的抒情品格——从香艳婉媚到闲雅清逸。从而具有了重要的词史意义。抒情性的嬗交堪称是唐宋词史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从绮思艳情的抒写到闲情逸趣的吟咏,乃是唐宋词抒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 标签: 唐宋词 绮思艳情 闲情逸趣 抒情化
  • 简介:1987年余英时先生发表了一篇有关招魂仪式的短文,其中对于地狱司法体系的分析具有相当的启发性,促使研究者认真思考中国文化中宗教与司法的关系。从19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地狱信仰的历史与演变,尤其是StephenTeiser(史太文)的两本专著分别探讨了佛教中元普渡与十王信仰的发展,对于学术界有重大的影响力。不过,或许是因为上述研究把重点摆在中国佛教史这个领域,因而低估了中国本土宗教传统(特别是道教)在地狱信仰发展史中也曾扮演的关键角色。以余先生引述《太平经》地狱司法体系作为基础,可以说明道教对于中国法律文化之建构所发挥的影响。

  • 标签: 宗教 司法 道教 佛教 地狱司法体系
  • 简介:在民间神信仰与道教的关系上,国内外学界或简单地把前者视为后者民间化的产物,或是生硬地在二者间划上人为的鸿沟.在对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与道教的关系作历时性的考察时,我们发现,上述的两种看法均失之偏颇.历史以来,位处边陲的保生大帝信仰在发展传播中积极吸收借鉴了中原正统道教的信仰要素;正统道教在边陲传播时,也主动与地方上的保生大帝信仰相结合而逐渐地方化,从而与地方神信仰的发展发生良性互动.可以说,民间神信仰与正统道教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的.

  • 标签: 民间神信仰 保生大帝 正统道教 互动
  • 简介: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以其较为精当完备的选文、精辟的评论和谨严的注释成为清中期以后学习古文的畅销选本,对桐城派古文标准的确立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显示出对《古文辞类纂》的借鉴与吸收,也表现了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 标签: 《古文辞类纂》 《唐宋文举要》 继承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