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攻击性行为是儿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反社会行为,对儿童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性发展都有显著的不良影响。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幼儿个体内部心理因素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作为人格核心的自我意识系统,尤其是自尊受到了研究者的强烈关注。为了解当前幼儿自尊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探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以淮南市5所幼儿园15个班的579名幼儿为研究对象,以《3~9岁儿童自尊问卷》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为研究工具,请这15个班的30名教师对本班幼儿的自尊与攻击性行为进行问卷评定。结果发现5岁是幼儿自尊和攻击性行为发展的转折期,幼儿自尊和攻击性行为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5岁幼儿的自尊水平最高,其次是6岁幼儿,最低的是4岁幼儿,女童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男童;6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水平最高,其次是4岁幼儿,最低的是5岁幼儿,男童的攻击性水平显著高于女童;幼儿总体自尊及各个维度与攻击性行为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中的自我胜任感和重要感对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提升幼儿的自尊水平来预防或矫正其攻击性行为,为此家长和教师应尊重幼儿,保护幼儿自尊,促进幼儿人格和谐发展;为幼儿创造活动的机会和条件,使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并提升自我胜任感;通过积极评价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强其重要感。

  • 标签: 自尊 攻击性行为 自我胜任感 重要感
  • 简介: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从本质来说是一种高级的场景知觉活动。本研究根据作品主题与所描绘的内容接近现实的程度,选取了高接近现实的印象派著名代表人物、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中接近现实的表现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以及低接近现实的超现实主义著名代表人物、西班牙画家米罗的《哈里昆的狂欢》三幅名画,让来自宁波市区、郊区、乡村三所幼儿园共84名5-6岁儿童欣赏,同时以TobiiT120眼动仪为研究工具,对被试的欣赏过程进行眼动追踪,结果发现儿童在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场景效应,越是接近现实的作品越受儿童关注,同时画面上那些位置居中、比例较大,并与周围物体分离较远的物体最早最快被儿童注视;儿童对作品的注视不受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在设计与实施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时,教师应突破以往仅从年龄与性别等角度选择作品的惯常思路,提高自身对作品主题、内在内容及空间结构的认识,为儿童选择那些适合他们欣赏的美术名作,并深入细致地引导儿童逐步学会欣赏作品的关键信息和主题结构,从而切实提高儿童的美术欣赏水平。

  • 标签: 美术作品欣赏 场景效应 眼动研究 儿童美术教育
  • 简介:家长投入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是改善低收入家庭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北京某农民工聚居区的12个学前儿童家庭的家长投入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发现,农民工家长支持学前子女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安排子女跳级、教授知识和监督作业、口头督促和创设学业环境。这个群体的家长投入以立足于家庭的自发型投入为主、聚焦于狭隘的学业成功目标,并且家长投入质量水平整体偏低。此外,农民工家长投入具有组群内的差异性,呈现出遵从型、改辙型和退却型三种倾向。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分析,聚居区的特有文化以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共同塑造了家长的观念和行为。为改善农民工家长投入的不公平现状,既需要文化与结构层面相结合的干预,更需要基于农民工家庭生存和发展权的根本改善。

  • 标签: 家长投入 农民工家长 学业 文化 社会结构